棒球總是讓人難以自拔,球員奮力撲壘,每一個打次都用力揮棒,上壘後,一有機會就想往下一個壘包前進,以提高得分機率。從每個個頭都不高的少棒比賽,到還不怎麼熟悉規則,時有失誤出現的青少棒,一直到強度增加,氣勢高昂的青棒比賽,這群打棒球的孩子從小過著與我們不同的生活模式。早上上課,下午排滿檔的練球,傳接球、跑壘、練case……在我們只想待在冷氣房的炎熱夏季裡,他們要頂著烈日揮汗,盡力奔跑,只為了上場時有更好的表現。
認識他們好像開啟了我另外一個世界的眼睛,一切都不是走在那條常規的線裡頭。他們不像我們刻板記憶裡的學生安靜乖巧,但活潑熱情有禮貌;他們可能不是讀書的料,但他們熱愛棒球,可以把那一顆顆高速飛來的球打出去,在他們擅長的領域裡完美的展現自己。
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來看,我欽佩他們,在他們的身體裡有著我比不上的韌性與毅力,面對壓力與目標的衝勁與拼勁,看著在艷陽下毫不畏懼的小小臉蛋與神情,你怎能不愛這群孩子,又怎能不愛上他們所深愛的棒球。
基層棒球的困境
說到基層棒球的困境,一定回到一個根本問題:究竟三級棒球是快樂打球以推廣風氣還是爭輸贏的競技?
其一:競技棒球的因子。通常教練都有相當的戰績壓力,要全力求勝,所以必須有所犧牲或付出代價,就可能過度操練導致投手手臂被操壞,相當年輕時就負傷;而另一個嚴重的問題,2014年4月剛結束的謝國城盃全國少棒賽選拔賽就是最好的說明。
謝國城盃全國少棒賽選拔賽的冠軍是臺北市明道國小、亞軍為桃園中平國小及殿軍的高雄中正國小,3隊都因違反「轉學生兩年不得出賽」規定,成績被取消並受到嚴處,包括總教練及學校個別禁賽兩年與一年。原先這項規定意在確保孩子能快樂打球,防止為了求勝而在各地惡性挖角。
一個全國性的選拔賽竟然前3名學校都犯規。這也揭露了我國基層棒球結構性問題。根據基層教練的說法,這樣的事其實並不少見,只是不常被挖掘出來。
其二:課業上的生疏。大部分棒球隊孩子對於課業比較沒信心,在算數學題目時即使對了,還是會怯生生地瞄我,隨即又將答案擦掉說自己寫錯了。這讓我相當心疼。由於長時間在課業上疏於練習、缺乏閱讀,使得他們在寫功課時遇到問題不但沒有設法克服,反而放任再放任,慢慢變得沒信心。但事實上,只要多點鼓勵、多點耐心與陪伴,他們絕對做到比想像中更好的程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父母可以抽出時間陪孩子補強課業,老師若能更有耐心與要求孩子們寫作業,一定會有改變。
第三項問題是過多的比賽。孩子在比賽的壓力下很難找到學習的空間。孩子們是否需要這麼多比賽去增加自身強度?上學期從臺南巨人盃、臺中金龍盃、臺北重光盃到於嘉義諸羅山盃,動輒3天5天行程不斷;下學期關係成為中華代表隊的選拔賽更是如火如荼。在這種情況下,真的很難要求他們跟一般小孩一樣學習。
這幾項因素環環相扣,筆者認為需要改變觀念。
社團理念與活動
我們社團的服務理念,基本上是希望藉由課輔與陪讀,陪伴棒球隊的孩子在基礎學習上不致落後,也希望在有限的課輔時光帶給他們一點棒球以外的刺激,增加他們興趣範圍。我們在臺北市龍山國小與桃園縣龜山國中分別進行課輔活動,國小是除星期三以外每天晚上一個半小時陪讀,龜山國中是每周一次兩小時課輔,教國文、英文及數學。
在龍山國小,我帶過一個小孩,一開始課輔時幾乎看不見他的蹤影,他總是在隔壁練球,即使回到教室,他也很少能夠靜下來寫作業(依他自己的說法,快兩年沒碰作業了)。他總是在教室遊走聊天,或干擾其他同學寫作業,顯得比較躁動。但到了下學期,他學會靜下來了,時而拿起筆刻畫起了聯絡簿上的成語造句。那一刻我充滿感動,他願意為他自己靜下來,做些什麼。
不過他們可愛與難以捉摸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是變動的。很難因為這一次狀況良好,就輕易斷定他在明天也能這樣。他們常隨著自己的心情來決定,所以每一次面對他們都是全新的狀況,得要有耐心與適時把他們框架在課業上的能力(他們實在太容易因外界分心走神)。
而龜山國中的課輔又不太一樣。每週只有一次的課輔大大降低了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與頻率,如何掌握有限時間是重點。不同於國小類似陪讀,國中以教學的方式進行。所以我們會準備國文與數學教材,做小組教學。因為國小沒有打好底子,他們學習起來相對困難,例如對英文的受格沒有概念、簡單的計算常會出錯等。但這都不是大問題,我想比較困難的是,要如何把他們從「不會也沒關係」的觀念轉變成「至少我要學會基礎」,以及如何讓他們從學習的挫折中把自信找回來。
這群孩子多數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缺乏信心,他們總覺得自己的答案是錯誤的,或者有「反正唸了也不會,乾脆不要唸了」的想法,所以我在教學時會適時給他們鼓勵,慢慢的,他們的成長會令人驚豔。例如有個孩子一開始寫數學總覺得計算錯誤,但在後期發現他的數學程度其實相當好,只是少了練習與自信。
在教學前,了解他們很重要,這是一個課輔關係開展必須達到的必要條件。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不相同的特點,他們有自己的長處、討厭的科目,有的特別喜歡國文、有的能大聲朗讀英文單字。所以得要個別深入認識,在真正了解並與他們相處後,才能開始教學。
能夠認識棒球隊的孩子並與他們相處,為他們課輔,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我從來不覺得我們是給予者,因為我們從來不能夠真正直接的幫助他們,得要他們學會自己思考,從自身的態度改變起,那這一切才有價值。這一段社團經歷在我看來,我是收穫者,我得到的多過我能夠給予的。
結語
在球場邊,我最喜歡聽到休息區球員為打擊隊友加油的呼喊聲,我聽到每一分飽含韌性的呼喊與熱切的加油。看著他們拼命的模樣,總是希望能讓他們可以有一個更健全的打球環境,所以我願意在場下,給他們多一點的陪伴與課輔,以彌補他們在課業學習上失落的環節。
圖説:
圖説1:龍山國小棒球隊比賽側錄(第4期課輔對象)。
圖説2:故作正經,平常可是皮得很令人頭疼…
圖説3:剛練完球,聽教練指示,乖乖回到教室寫作業。
圖説4:龜山國中,2014.8.23囊括新北市主委盃冠軍並多項個人獎。(第4期課輔對象)
圖説5:我們的課輔方式是小組教學,每人負責2至3名小朋友,依其個別需求及吸收程度因材施教。
圖説6:除了上課,他們也很樂於和我們分享練球、比賽,或課餘活動大小事。
臺東孩子的書屋-棒球育樂營集錦
圖説7:運動前帶操暖身,避免運動傷害。
圖説8:大哥哥教小朋友如何以正確的姿勢接內野滾地球。
圖説9:由大哥哥餵球,進行打擊練習。
圖説10:正式進行樂樂棒球對抗賽。
圖説11:回本壘得分,開心。
圖説12:身體常見傷害的處理教學。圖為使用彈性繃帶進行傷口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