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門是椰林大道的起點,也是臺大的象徵空間。校門口的空間自日治時代到1978年,尤其在1970年代,一直是能自由發表言論的民主廣場。1978年中央民代增額選舉後,黨外運動蓬勃發展,校方為避免群眾聚集影響校園安寧,在校門口廣場中央設置三角形花壇,築起圍牆,使原本開放的空間,變成封閉角落,此後,臺大正門就從羅斯福路改由新生南路進出。
在政黨輪替後,社會更趨向民主開放,總務處在推動綠色永續校園時,除增加校園綠化透水面積,改造舟山路及椰林大道,以及汽機車外圍化地下化等工程外,也展開校園改造,於2002年起,拆除周邊鐵欄桿,降低圍牆高度,形成穿透校園。另於2003年,整體規劃校門口、椰林大道及傅園,朝回復開放空間方向進行改善。這些改善工作,有幸搭配臺灣電力公司認養人行道暨地下道整修工程同步施工,於2005年3月完工,讓封閉了 20 餘年的大門口廣場再度開啟,回復 1970 年代初期校門口與羅斯福路的空間關係,並重新命名為「大學廣場」。開闊的大學廣場,在視覺上連接了傅園以及周邊人行道,不但讓列為古蹟的臺大校門顯得寬宏氣度,也再度活化校門口空間,成為師生市民往來捷運公館站以及新生南路和羅斯福路間之重要動線,將校園和都市更加緊密連結。
大學廣場還有兩個少為人知的小故事。大學廣場原本只有亞力山大椰子樹和杜鵑花,難以遮蔭,夏天十分炎熱。為此,2005年3月杜鵑花節,陳維昭校長和師生們在廣場兩側栽植了樟樹苗,期待「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日後樟樹成蔭時,將為大學廣場帶來新景觀,更象徵著全體師生同心努力為本校開創新願景。而大學廣場的中央道路,正是留給未來榮獲諾貝爾奬的傑出臺大人的歡迎大道;在經臺北市政府交通局同意下,得獎者的貴賓禮車可由羅斯福路直接駛入本校正門!但望臺大人繼續努力,為臺大爭光,讓「諾貝爾大道」早日實現!
(備註:科技部已修正辦法,將唐奬、沃爾夫奬及費爾茲獎得主納為與諾貝爾奬同等級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