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不是考古學研究的全部,但田野調查及考古發掘是考古學研究基礎材料的來源。作為臺灣主要的考古學教研單位,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田野發展史充分映證了臺灣考古學從萌芽到茁壯的歷史。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後,由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移川子之藏負責設立土俗人種學教室,是大學創立時最早設立的講座之一,當時僅有一位教授和助手的講座,卻擁有教授室、標本整理室、照相暗室、實驗室及標本陳列室等設備,可見對該講座之重視。在豐沛的資源支持下,土俗人種學教室陸續收藏了華南及南洋地區的民族學、考古學及體質人類學的標本。1930年,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和臺北一中教師宮原敦在墾丁發現石棺遺跡,隨即在1931至32年間進行發掘。這是臺灣考古第一次正式發掘工作,其後在臺灣各地進行了多項田調和發掘,包括臺北尖山西麓遺跡、基隆社寮島石棺遺跡、新竹後龍底貝塚、埔里烏牛欄大馬璘遺址、臺中大肚、清水遺址、南投營埔遺址、臺南大湖貝塚、蔦松貝塚、湖內貝塚、高雄佛港遺址、蘇澳新城石棺,以及臺東卑南遺址,甚至遠至澎湖的良文港遺址,初步證實臺灣東西南北各地都有史前考古遺址的存在。
1945年5月的臺北大轟炸,標本室受到嚴重破壞。戰後,土俗人種學講座改為民族學研究室,隸屬於文學院史學系,由陳紹馨教授負責,留任部分日籍教師,包括宮本延人、金關丈夫及國分直一等先生協助重建及研究工作,在1949年被遣返前,這些教授帶領多次重要的考古調查及發掘,包括臺北尖山、樹林、芝山巖、植物園、六張犂及社仔等遺址、新竹縣海岸地區及大嵙崁溪沿岸的調查、南投竹山國民學校、南投營埔等地的調查及發掘。
1949年傅斯年出任臺灣大學校長,以史學系民族學研究室為基礎,設置考古人類學系,由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李濟負責,並延攬董作賓、芮逸夫、凌純聲、衛惠林、石璋如等學者,使得日籍教授返日後的師資得以接續。當時考古學領域的教授都是在安陽殷墟進行過長期田野工作,來臺後除延續安陽殷墟材料的整理外,也致力於臺灣民族學及考古學的田野調查發掘,自1949年底開始,便陸續調查和發掘許多重要遺址,包臺北圓山、臺中營埔、鐵鉆山、南投大馬璘和洞角、臺南的六甲頂和三分子、高雄半屏山、屏東的墾丁和瑪家舊社、臺東卑南、花蓮平林和花岡山等。
1964年本系與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張光直教授合作大坌坑及鳳鼻頭等遺址調查及發掘,並於1969年出版"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鳳鼻頭、大坌坑及臺灣史前史)一書,這是臺灣戰後第一本完整的考古發掘報告,並根據大坌坑及鳳鼻頭這一北一南的兩個典型遺址建立起臺灣第一個史前文化序列的框架。其後1972-1974年張光直先生執行《臺灣省濁水大肚兩溪自然與文化史科技研究計畫》,本系也有大量師生投入。這個研究計畫結合了地質、地形、動物、植物、民族及考古等學科,將濁水及大肚兩溪流域視為一生態系統,探索此區域人類社會的發展,並強調不同學科材料的整合,此計畫的出現也象徵著臺灣考古學研究轉向多學科整合。
此外,1968年宋文薰教授和地質系林朝棨教授調查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的海蝕洞穴後,試掘潮音、永安、海雷及乾元等4洞,發現舊石器時代的石片及石片器,而由李濟教授命名為「長濱文化」,是臺灣舊石器時代研究的開始,其後李光周教授對墾丁的先陶文化研究,以及黃士強教授在臺東小馬洞穴的發掘,更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於臺灣舊石器時代的認識。
隨著經濟發展,各項工程建設對考古遺址的破壞日漸嚴重,考古學家在文化資產的搶救和保護的角色也越來越沉重,本系師生在教研之餘也承接許多搶救工作,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即是卑南遺址。1980年因南迴鐵路的臺東車站開工,破壞卑南遺址的石構建築與石板棺,引起輿論高度關切,本系宋文薰及連照美教授領隊,進行長達9年13次的發掘工作,不論是發掘面積、出土遺物及其數量都屬空前,不僅帶動後來對文化資產保存問題的重視及修法,也催生了國立臺東史前文化博物館。
經過多年研究的累積,本系典藏了相當多的考古標本,登記的重要考古標本有4萬3千多件,以及難以估計的陶器、石器及人骨等考古標本,目前都妥善保存在庫房中。本系人類學博物館過去有民族學及考古學兩個展廳,其中考古學展廳展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臺灣各地重要考古遺址的代表性器物。因洞洞館拆除,考古學展廳暫停開放,未來將在校史館(舊總圖)2樓成立新展廳。
除了在臺灣的考古研究外,本系也積極與國外各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田野的地點擴及海外,包括中國成都、甘肅、河南,以及歐洲的克羅埃西亞等地,有效促進了本系與各國考古學家交流,同時也幫助本系學生拓展視野,學習不同地區的田野方法與風格。
從1928年到2015年,本系從田野中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學家,從初始的認識、基礎文化層序的建立、考古知識的深化、文化資產的保存,立足臺灣,跨出國界,臺灣考古學的每一個發展階段,臺大人類學系從未缺席!(本期專題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陳伯楨小檔案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考古學博士,現任臺大人類學系副教授
研究區域:中國大陸
專長:歷史考古學、古代鹽業、區域互動及量化分析
課程:體質人類學、中國考古學、人類學量化研究導論、考古知識與當代社會、歷史考古學導論、長江中上游考古學專題、考古學中的貿易與離散、考古學中的性別議題
圖說:
圖1:集80多年田野工作的成果,人類學博物館典藏豐富。(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提供)
圖2:圓山有肩磨製石斧[標本編號B8 YSR002 2-C3]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提供)
圖3:十三行南瓜瓣陶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提供)
圖4:臺大人類學系在臺灣考古學上的發展是主要的參與者,居於領導的角色。(人類學系提供)
圖5:陳伯楨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