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從前身臺北帝大時期的「土俗人種學講座」起,就開始進行田野考古工作,1930年間在墾丁遺址的考古發掘,為臺灣第一次正式進行之考古發掘,出土約304千多年前的石棺墓葬,伴隨著極為豐富之陶、石、骨、貝與玉質器物等完整陪葬品。這批資料對於研究與認識臺灣南部史前生活有其無可取代的地位,也成為本系博物館重要的珍藏。

二戰後,由大陸來臺的學者雖然帶來大批安陽殷墟的文物資料,然而考古學終究是一門與土地密不可分的學科,臺灣考古仍持續進行甚至越來越重要。最值得一提的是本系每年的考古田野實習課程,前往不同的遺址進行調查、發掘與研究,國內著名的大坌坑遺址、十三行遺址、八仙洞遺址、卑南遺址等都是本課程的實習發掘對象,而考古出土的成果更成為建立臺灣史前文化研究的最佳基礎資料。

1980年代以降,保護本土文化資產的意識抬頭,政府因應制定並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法,臺灣的考古工作在這股潮流下順勢開展,本系得更積極投入考古工作,如芝山岩遺址的搶救。芝山岩遺址發現於1896年,為臺灣第一個被發現的考古遺址,年代推定距今3000多年前,已被指定為臺北市市定遺址。臺大當年的搶救扮演至為關鍵的角色。

約略同時,另一個最知名的考古工作即是臺東卑南遺址的搶救。卑南遺址早在日治時期便被發現,直到1980年前後,因臺東新建火車站的工程被破壞。本系考古隊每年寒暑皆進行搶救發掘,出土大量考古遺物,包含1千多具的石板棺及陪葬品,其中以各種玉器最具代表性,卑南遺址也因此躍升為國定遺址。後來,在學者與各界關心人士的呼籲下,政府於遺址附近興建了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以兼顧現地遺址保存、文化資產的社會教育及學術研究等需要。

1980年代以後,國內的考古遺址搶救事件急速增加,其中著名者有十三行遺址(中央研究院發掘)、惠來遺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發掘)、舊香蘭遺址(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發掘)等。

1990年代以來,以南部科學園區為範圍的搶救發掘更廣了,時間延續更長,在這個區域內共發現數十個考古遺址,年代從距今數千年前到晚近百年,可說涵蓋了南部史前文化各時代特色。國內幾個主要的考古研究機關皆相繼投入不少人力,本系自不例外。如2006年發掘的臺南石橋遺址,總計發掘面積超過15,000平方公尺,這已是非常大型的考古計畫。在執行計畫時,本系向縣府商借火車站旁的舊辦公廳舍與倉庫,經多次整修,設置成為一處有田野機能的考古工作站。2008年,再與縣府合作擴大規畫展示空間,成為今日的隆田考古展示室,提供南部民眾一處可參訪、休息與增進考古知識的好去處。

近年,本系所持續參加的另一個大型發掘計畫為宜蘭縣的淇武蘭遺址。本遺址發現於2000年,當時是因為宜蘭縣政府於河川疏濬中發現古代遺物,根據國家法令,此一情形必須先停工,待妥善處理地下考古遺物後,才能復工。故宜縣府委託本系進行搶救發掘。淇武蘭的發掘前後歷經數年,發掘約6000平方公尺,出土的遺物在學術研究上亦極為重要。根據與過去文獻比對,留下這個遺址的村落在數百年前曾是北臺灣中最大的一個村落,如今藉著考古發掘讓它重見天日。由於這批文物和蘭陽平原當地文化、歷史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目前皆將遺物保存在縣府,不定時於蘭陽博物館等處展出。

除了搶救發掘外,本系長期參與了社會上各種形式的考古工作,如政府的文化資產審議會,提供考古遺址的保護與管理政策,或協助審查考古工作案件;擔任博物館諮詢委員,提供專業知識,推廣至社會教育;接受政府或私人機構委託,進行考古調查或研究等。藉由多方參與,一方面將專業知識應用於社會,另一方面也在建教合作的過程中,讓學生有實際的接觸。

現行法律對於考古遺址與文物的保存管理或調查發掘,皆有詳細規範,例如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0條規定,凡於開發工程中發現疑似考古遺物,都須先停工,待考古人員處理後,始能復工,以避免對遺址造成破壞。而對於從事考古工作的人員資格也有具體的明文要求。這些措施都使得現代的考古學變得更多元,且更強調結合社會發展的實務應用。

過去,或對本土的考古文化資產不夠重視,或資訊不足,讓一般民眾誤以為「考古」僅是一門侷限於學術性的學科,從事考古工作的人似乎只是埋頭於挖掘與研究室的學者。然而事實上,臺灣今日的考古工作可說項目繁多,除了公部門(如政府文化局處、博物館、國家公園)的相關工作外,社會中舉凡開發事業的環境影響評估調查,或工程進行中的遺址監看作業,或是土地開發前的遺址搶救發掘,都需要大量的考古學專業人才。相較於世界上許多國家有萬人以上的考古人員,我們國家目前卻僅有數十名專業人員,顯見未來仍有很大的成長的空間。(本期專題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陳有貝小檔案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碩士,日本九州大學大學院比較社會文化研究科(考古學專攻)博士

1999年臺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2009年臺大人類學系副教授

專長為考古調查與發掘、臺灣與東亞的史前考古研究等,近年則多從事各種遺址搶救發掘計畫。

 

圖說:

圖1:臺南的隆田工作站。從搶救發掘臺南石橋遺址的工作室,擴大成為展示館。

圖2:臺灣的考古規模越來越龐大。近年在南科園區的發掘即為其一。

圖3:陳有貝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