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考古學工作可從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的「土俗人種學講座」開始,此一講座由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畢業的移川子之藏於1926年籌組,1928年正式成立,隨著二戰於1945年結束。此一講座並未招收學生,但已展開臺灣的考古學研究,並進行數次重大發掘,如墾丁寮遺址、大湖貝塚遺址及蘇澳新城遺址等,後者雖為因應道路建設而進行搶救發掘,並只針對少數石棺,該遺址也因日後陸續遭受公共建設破壞已不復存在,然而當時的發掘是目前學界理解蘇澳新城遺址唯一的資料。
隨著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土俗人種學講座」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下的「民族學研究室」,大部分日籍學者於戰爭結束後陸續返國,惟有金關丈夫及國分直一獲留用,繼續在臺灣進行考古、民族學相關研究,包含小琉球考古調查。
1949年,臺大成立考古人類學系。由於首任主任李濟的哈佛大學訓練背景,考古人類學系強調人類學四大分科的訓練,考古學研究及教學便在人類學的架構下在臺大展開。當時考古學的師資主要來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從事中國考古學的學者,他們將中國考古學的研究帶入了原本以臺灣及東南亞研究為主的校園,也奠定了臺灣學者研究中國考古學的基礎。
除了這批以中國考古學研究為主的學者外,跟隨國分直一學習考古學的宋文薰亦開始於1950年代教授及從事臺灣考古學研究,隨後黃士強、連照美陸續加入研究與教學的行列,為臺灣考古學的研究及教學在臺大奠定基礎。
考古學的教學工作
臺灣考古學的研究始於日治時期,但正式教學的工作則從考古人類學系才開始,這是臺灣系統性教授考古學的開端,培養了目前大部分在研究、教學、文化遺產處理等單位的考古學者,其中還包含了兩名中央研究院院士。
由於考古學被置於人類學的架構下,本系大學部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考古學基礎課程,也需要熟悉人類學其他分支的相關研究,如世界民族誌、人類學史、體質人類學、語言學等,這些課程提供學生在建構考古學的詮釋時可以有更寬廣的視野。而在考古學專業的課程安排上,低年級時必須修習考古學概論及史前史,高年級時則有一學年的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學生不僅在學期中透過課堂學習考古學田野操作的理論及方法,並利用寒假期間前往考古遺址進行實際的發掘工作。這是人類學系學生獨特的學習經驗,在將近兩星期的實習,從坑位的規劃到最後的填坑,學生可以學習到考古發掘所需要的技術及可能面對的問題,很多學生都是第一次親手從疊壓的地層中將千年以上的古物慢慢爬梳出來,其感動非文字可以形容,也就是這樣的經驗,激發許多學生對考古學的熱情。
不同於亞洲大部分的大學將考古學放在歷史系或藝術史系脈絡下,本系強調的是人類學式考古學的研究,透過考古特有的研究方法,去理解過去人類社會的各種面相,因此除了考古學的基礎課程外,本系亦在有限師資下,開設多元的考古學課程供學生選修,這些課程旨在提供建構過去圖像時所需關於人類社會文化面相的各種知識,包含理論、方法及不同議題與區域的考古學研究。歷年來可以看到的課程如複雜社會、性別與女性主義考古學、公共考古學、石器分析、陶器分析、遺址空間分析、地質考古學、中國考古學、臺灣考古學、東北亞考古學、太平洋考古學等,近年來更開設考古學展演相關的課程,例如考古學的詮釋與展示設計,希望學生可以有機會廣泛接觸,深化其考古學訓練。
本系設有碩士班及博士班。在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架構下,本系畢業生只要具備一定年資的實際發掘經驗(學士5年、碩士3年、博士1年),便具備法律上的考古發掘資格,可以獨立執行文化資產遺址類的計畫。
考古學的研究工作
在臺灣考古學的諸多研究議題,本系歷年來的師生研究占有開啟的重要位置,從文化史的建立(宋文薰1965)、舊石器研究(宋文薰 1969)、碳14定年的開啟(張光直、宋文薰 1964)、新考古學的引進(李光周 1996)、舊社考古研究(黃士強、劉益昌 1980)及墓葬研究(連照美 2000)等,許多仍是目前臺灣考古學討論的重點。
近年來更趨多元,有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研究,例如嘗試透過更多發掘資料的累積來建構更細緻的史前文化時空架構,或是運用新技術來進行器物分析,例如透過石器微痕分析來討論石器製作及使用的狀況,或是透過新技術看到新的研究材料,增加考古學資料的廣度,例如透過植物矽酸體的研究討論史前農作,也有透過地理資訊系統來重新進行空間分析等等,這些研究成果透過期刊或是學位論文形式公開。而人類系於1953年開始出版的《考古人類學刊》,是國內重要的考古研究發表場域,主要刊登重要的遺址發掘報告、新的研究理論及方法,甚至是回顧性論文,作者除本系師生外,更常見國內重要考古學家著作,提供考古學家對話的平台,也強化了本系研究的深度。
人類學系現有5名專任考古學老師,各有專攻。以研究區域而言,有3位以臺灣考古學為主,研究排灣族舊社、空間分析、臺灣琉球關係、早期生計方式、舊石器、東北新石器晚期、石器使用痕分析等,研究的時間從臺灣最早的舊石器人群開始,透過石器討論這群臺灣最早住民的工藝技術,到當代原住民記憶中或是荷西時期文獻紀錄中可見的舊社遺址,研究的地理空間則從臺灣的東北部一直到本島南方的屏東山區;他們的研究讓臺灣的歷史圖像越來越清晰。另兩位老師以中國考古學為主,研究議題包含歷史考古學、古代鹽業研究、量化分析、早期農業發展等,視野延伸至亞洲大陸。
結語
從前身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講座迄今,人類學系的考古學已累積深厚的學術資產,成為臺大和臺灣最具特色的學門科系,截至目前為止,臺大人類學系仍是國內最完整及主要的考古學教學及研究單位,這樣的傳統與特色會在臺大校園延續下去。(本期專題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江芝華小檔案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臺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區域:臺灣
專長:臺灣考古學、家戶考古學、社會考古學、女性主義考古學、石器分析、空間分析
課程:石器分析、性別與女性主義考古學、史前史、家戶考古學
圖說:
圖1:考古田野實習是人類學系課程的一大特色。(姚書宇攝影)
圖2:李亦園先生(右)與本系5位考古學院士合影。由左而右:張光直、宋文薰、石璋如、李濟、高去尋,地點在洞洞館門口。(李亦園先生1984年當選為第15屆院士)(李亦園提供)
圖3:舊洞洞館教室,拆除前最後一瞥,學生在黑板上留言,離情依依。(韓旭東攝影)
圖4:江芝華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