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們是教別人打棒球的社團嗎?」

初次聽見「基層棒球服務社」的人,總是會有這樣的疑問。事實上,我們大部分的社員沒打過棒球,有些對棒球規則都不了解,所以不可能以教棒球作為主要的社團活動。

「那麼,基層棒球服務社在做什麼呢?」

猶記得20143月初社團宣傳期,正好趕上馬志翔導演執導的鉅片KANO的檔期。當時有一名大報社的記者來到我們的宣傳攤位。「請問KANO的上映對於你們社團的宣傳有幫助嗎?」這是個好問題。但是,仔細思考之後,「感覺沒有多大的差別。」

其實,KANO所反映的正是問題所在。即便這是一部票房突破3億元的電影,上映當周就登上全國票房冠軍,到電影院看KANO似乎成為全民運動,仍喚不起大家對於基層棒球的重視。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部電影依舊很傳統地將焦點聚在一支成功對「外」征戰的棒球隊,如何從無到有、如何舉國歡慶以及「不能輸」等等這股堅持到底的運動員精神。它或許讓人熱血沸騰,讓爸媽或者阿公阿嬤輩的人感到「揪感心」。然而,這部影片終究無法反映臺灣三級棒球所面臨的問題,無法反映一心求勝的壓力如何扭曲了基層棒球的發展。

習慣所致,我們經常會在失敗之後檢討是什麼原因讓臺灣棒球走向貧弱,卻很少去了解我們的青少棒,為什麼可以在國際賽事中成為常勝軍。憑什麼勝利?問對這個問題,我們才可以開始了解基層棒球,為什麼需要我們去關心,甚至值得為此成立一個「基層棒球服務社」。

所謂的基層棒球,是指少棒、青少棒與青棒3個階段,一般稱為三級棒球的培育過程。粗略而言,少棒是國小三到六年級,國中生屬於青少棒,高中階段進入青棒。與美、日等棒球強國不同的是,臺灣的棒球發展以「競技棒球」為主,而非人人有機會參與的「社區棒球」。因此,雖然被尊為國球,卻弔詭地只有少數人真正打過棒球;也因為棒球被賦予國球的崇高地位,肩負著勝利的沉重使命,這使得棒球很難成為一項大眾廣泛參與的休閒運動。於是,儘管對外征戰時人人看棒球,然而臺灣仍然沒有一個人人打棒球的環境。

為了勝利二字,許多棒球隊的小朋友經歷了過早的職業化,從小被不當地操練,被鼓勵放棄課業,因為過度密集的賽事得經常離開學校南北征戰;教練為了「有成績」去爭取續聘的資格而無所不用其極,冒名頂替、超齡比賽、打假球、過度使用單一好手以致年輕選手受傷的事件時有所聞,更別說跨縣市挖角明星球員的惡習了。

每個小朋友原本應該對寬闊的世界充滿好奇心,但加入棒球隊後,他的世界只有棒球,還受到為了求勝而產生各種偷雞摸狗和功利主義思考的汙染。他們都是未成熟的孩子和青少年。我們之所以有層出不窮的假球案,之所以會有經常受傷的球員,之所以連連輸給中國隊,其實都可以追溯到這惡劣的基層棒球環境。

因此,基層棒球服務社,就是一群大學生以棉薄的力量,用課輔及伴讀棒球隊小球員的方式,為改善基層棒球的環境盡一份心力。我們相信,透過教育讓目前的國中小棒球球員可以有正常的學習,即使未來不以棒球為業,也能夠有其他專長與興趣。而治本的方法,是廢除所謂「體育班」制度,讓棒球,以及所有體育項目社區化,不再以競技為目的,擴大參與人數,才能使一項運動正常且永續發展。 

自復社以來,面對許多棒球隊的國中小朋友,他們最常仰頭問:「幹嘛學這個啦?我會打棒球就好啦!」一副不知天高地厚,放學後還待在學校裡面是服膺教練的威信,然而被迫坐在教室學習時卻極端反彈。

「老師說,不會的空著就好,抄別人的,老師也不會管啦!」在課輔時,經常上演爭奪習作的拉扯戲碼。還有六年級的更大聲宣稱:「我們沒有功課!」,因為老師真的沒有給這些孩子出功課。一名小朋友甚至跟我們炫耀獲「特許」在上課期間可以玩,只要不妨礙課堂秩序。聽到這些不禁令我們皺眉:「學校老師為什麼放棄這些孩子?」

這些小朋友的學習成就感與自信心低落,以致於他們以輕忽、逃避的態度或者以打棒球為藉口來掩蓋。學習落後的現象在上了國中以後更明顯且嚴重。結果,棒球隊或是體育班就經常被貼上「不會唸書」的標籤。不過,與其說他們不會唸書,不如說他們經常被剝奪上課的時間,此外也不被期待或要求要會唸書。

然而,另一方面,棒球隊強調團體紀律的本質,又經常會被賦予「矯正」與「建立秩序」的期待。於是,一些被學校視為頑劣份子被無能為力的輔導室「轉介」進棒球隊,我們前去與國小教練會談時,連教練都笑稱他們簡直是「群魔亂舞」。話鋒一轉,教練很無奈地談起棒球隊的組成,有的老是在學校亂晃無所事事被他抓進棒球隊,有的是家長反覆無常地一下拜託教練一下又說是教練綁架小孩。很多孩子的家庭環境複雜或經濟弱勢,所以棒球隊某種程度扮演著安親班的角色。棒球隊種種標籤化的結果,使得不喜歡打棒球的小朋友被硬塞進去,喜歡打棒球的小朋友因為棒球隊的惡名昭彰而敬而遠之。

「其實我根本不喜歡打棒球,我喜歡打籃球。」一個小五的棒球隊員曾經邊扒著晚餐的便當邊抱怨,讓我忍不住想起他上回被觸身球打到後其實並無大礙,卻假裝腳受傷的畫面,他當時還鬼靈精怪地笑了笑,「嘻嘻這樣就不用去練球了!」

一個棒球隊,就像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從棒球隊中,見到正規教育對於學習進度落後的孩子不聞不問;從棒球隊中,見到許多社經弱勢的家庭,將翻身的盼望建立在有天分的孩子身上;甚至,可以從棒球隊中,見到臺灣整體區域發展的不均衡,讓臺東之所以被稱為「體育大縣」有了另一種解釋。

誠如前述,我們往往將勝利視為理所當然,對失敗落井下石,卻忽略每個現象其實都其來有自。每一項運動的興盛與衰弱,每一場對外比賽的勝利與敗北,都與社會息息相關,當然也與制度設計相互依存。因此,如果不去正面看待棒球發展的事實真相,那麼,再多振興國球的經費與口號,也無益於棒球的健全發展,層出不窮的問題與敗績依然會在未來等著我們。

註:儘管根據教育部規定,國中小學的球員跨縣市轉學兩年內不得出賽,同縣市轉學則一年內不得出賽,然而依然有竄改學籍資料或者隱匿不報等現象。20145月發生「明道事件」,臺北市的明道國小,在贏得本屆世界少棒聯盟亞太區資格賽代表權的謝國城盃冠軍之後,被踢爆其隊上有3名隊員都是轉學生,未滿規定年限即上場比賽,也因此被裁定取消冠軍和中華隊代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