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門研究自有人類出現以來至今日歷史的學科,這學科在臺灣生根發展了百年,對臺灣歷史的重建,尤其是對那段長遠無文字記錄時期的瞭解,建立了她特有的貢獻。考古學在資料的詮釋與議題的關懷上有著斧鑿深刻的人文精神,而在資料的獲取與處理上,則廣泛涵蓋社會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此一兼具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二重特性,是考古學獨具的特性,而這也正是20世紀後半以來考古學科發展的重點與吸引各學科關注的焦點。

匯聚三大研究傳統

1949年,考古人類學系(1982年改為人類學系)在國立臺灣大學正式成立,由李濟先生擔任首任系主任。隨著中國大陸學者來臺的中國發展傳統,加上李濟先生的美洲人類學傳統,與日本殖民臺灣時所形塑的研究傳統,三大研究與教學傳統匯聚於一,使得臺大人類學系的考古學發展樹立其專業特色:整合性的人類學研究取向、理論和田野並重、豐富的跨文化思辨等訓練。也因此比中國大陸和東亞地區,更早與西方及一般社會科學有對話。到目前為止,臺大人類學系仍是唯一在考古學有完整的學士至博士課程的科系,在承先啟後上一直擔負著重任。

人類學系考古學的教學、研究方向與課題,綜合李光周的論述(1996)、以及已發表的相關文章與碩博士論文研究,有4個不同階段(陳瑪玲20062011):

11896年至1930年代早期,以古器物、器物圖錄的研究為主;專注在器物本身的分析、研究,探討器物的形態、紋飾風格、製作技術、製作背景、年代等。

2193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早期,主要為遺址調查、發掘及遺物整理,探討器物的文化意義或起源與變遷、遺址的文化歸屬、與其他遺址、文化的親源或互動關係等。關注的是不同地區人群與文化的互動或親源關係、人群的遷移方向與路徑、或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例如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大坌坑文化),因與中國大陸都有相似的粗繩紋陶器,因此二者的親源關係在此時期廣泛被討論。

3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早期,對人與環境互動關係的研究開展;重視研究人群如何適應環境,環境如何影響人群聚落的選擇、生業經濟活動、特殊文化特質的發展等。此時期最重要且影響深遠的即是張光直先生所領導的濁大計畫。

41980年代中期以後,則是與考古學相關議題的討論,如社會組織、空間分析、聚落形態與系統、器物製造技術、人與環境關係、貿易與社會經濟變遷、族群分類、臺灣史前文化與南島民族關係、原住民族舊社等,開啟了多元化研究的發展方向。 

百年來的重大成果

80多年來,考古學在臺灣的研究有許多重要的成果呈現。首先,1964年張光直與宋文薰先生合作,第一次運用碳14測年法在臺灣考古學文化層序上,開啟了臺灣與中國地區史前研究絕對年代的建立,以及新科技的運用。爾後於1965年,本系與耶魯大學合作「濁大計畫」,不但將科際合作的概念引入國內,並開啟了國內人群與環境互動關係、生態取徑研究的課題。1968年底宋文薰與林朝棨先生共同在臺東縣長濱鄉發掘出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遺留,這不只是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在臺灣首度現身,同時也將臺灣的史前史由新石器時代推進更長遠的舊石器時期,也更提高了臺灣島嶼與歐亞大陸的關係、以及臺灣在相關課題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人類學系展開著名的卑南遺址搶救考古工作,由於遺址範圍龐大、出土遺物、遺跡、現象豐富,主持人之一的宋文薰先生積極奔走、爭取就地興建考古學博物館,以保存遺址的原有形貌。此舉促成了臺灣第一座考古學、史前文化博物館──臺東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成立,並將臺灣在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推向更落實與積極的階段。另外,李光周先生在70年代將新考古學引入臺灣,張光直先生曾表示這是自1974年以來臺灣考古學上最具劃時代性的貢獻,為臺灣注入了有活力、富懷疑精神、有想像力的研究取徑(張光直1995)。

參與文資保存的實踐

這些年,人類學系考古學則積極進行跨國、跨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合作計畫,例如與英國牛津大學、校內地質科學系合作,進行地理資訊技術的運用、同位素分析等相關研究議題;與地質科學系及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合授「地質考古學」、「同位素地球化學應用書報討論」、以及「人文地理資訊科學」等課程,希望培育具有國際性、科際整合的考古學人才,更具體落實學科的特性與發揮學術貢獻。

另一方面,基於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有形與無形遺產的認定,文化資產又進一步與觀光結合,改變了社會的觀念,掀起文化資產保存潮流;又隨著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的通過,考古學的調查與發掘和產業、建設的擴張密切相關,因此本系的考古學同仁在臺灣社會快速發展與建設下,大量涉入文化資產保存的相關工作,不但考古學遺址的搶救發掘數目與範圍急速增加,也承擔了社會上許多的環境保護和文化資產保存的相關工作,尤其在環境影響評估、文化資產搶救與維護相關工作的審議、社會文化教育等活動中,參與社會服務。從以過去人群為重的學術學科,進入當代文化資產保存潮流實務工作的實踐領域,在教學與研究上又承載著連結過去與現在、學術與實務的雙重特性與職責。(本期專題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參考書目:

[1]李光周 考古學對其研究對象之解釋。收錄於李光周著、尹建中編《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頁1-16

[2]李光周 1996“對於臺灣考古研究的若干認識。收錄於李光周著、尹建中編《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頁31-44

[3]張光直 1995 臺灣新考古學的播種者憶李光周先生。《考古人類學隨筆》,頁154-157

[4]陳瑪玲 2006 由【考古人類學刊】看考古學在臺灣的歷史留痕。《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3-24

[5] 陳瑪玲 2011 考古學百年。科學發展月刊457期,頁172-175。國科會,臺北。

 

陳瑪玲小檔案

美國亞歷桑納州立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臺大人類學系教授

研究區域:臺灣

專長:考古學理論、空間分析、社會體系、史前陶器風格與成份分析、聚落型態

課程:史前史、考古學基礎理論、空間分析、考古學史、考古學的研究議題與操作、考古學與社群分野、陶器分析、考古學知識的展示與詮釋

 

圖說:

圖1:人類學系舊洞洞館,已於2010年拆除。(韓旭東攝影)

圖2:93級考古田野課程實習:在系館後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遺物的清洗。(R93125006葉長庚提供)

圖3:人類學系舊洞洞館時期,考古學標本櫃一隅。(左浩佑攝影)

圖4:陳瑪玲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