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環,大學一畢業即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第9年升合夥人。之所以可以升得這麼快,是因為她選擇了一條和一般審計人員不同的路,她到美國接受電腦稽核的訓練並在香港在職訓練兩年,回臺後是資誠第一位開始做電腦稽核的人。
「當時其實我的老闆問遍了所有和我同級的男同事,但他們都考量很多,沒有人願意去,最後問到我時我在老闆辦公室一口就答應了。因為我認為電腦稽核這個領域對我而言是對的,值得勇敢去試試,也沒有想太多就去了!既然答應去了就認真的學習,好好地回來開創這個新的專業領域,也造成我升合夥人的速度比任何人都快。」感覺對了,做就是了,這就是吳素環。
一直想再進修,所以在事務所待了16年後,來臺大唸EMBA。取得學位後,轉換跑道,2008年成立「非鉄原創」,一個連結設計師、鐵工廠的合作平台,以不銹鋼創作樹立自有品牌。
讀臺大EMBA 為創業埋種子
在EMBA那兩年,不但工作和讀書兩頭燒,第二個寶寶也在這時候誕生。不過,忙歸忙,充滿樂趣,她說,最主要是認識很多不同領域的人,他們那一屆最特別,還有來自國防部的將軍同學。
這些同學出身五湖四海,社會經驗豐富,有鑑於此,擔任班代的她,在週四兩堂課間,安排大家共進晚餐,每次邀請一位同學作報告分享,主題自選。所以,有婦產科醫生同學講巧克力囊腫手術,有將軍同學報告921動員救災佈署,不僅額外獲得很多跨領域知識,也讓同學更認識彼此,聯絡感情。
到現在,這個班畢業10年了,同學往來還很熱絡。除了每年固定在9月2日的班日聚會,選班代外,一年至少辦個4至5場活動。她說,「在很多人際關係當中,同學關係沒有太多厲害關係。比如,有些事情會問同學,但不會去問同事,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不懂。這個年紀能找到好朋友蠻難的,所以我們特別珍惜。」
回鍋學校讀書才知,隔行如隔山,所以要認真,更謙卑地學習。她說,「在巫和懋老師講賽局理論前,我以為談判就是技術或技巧而已,不知道談判還有理論,甚至一套數學架構在裡面。」這大大顛覆了她的想法。
而各種商業模式的討論也讓她覺得獲益匪淺。雖說當時完全沒想過創業,其實改變已經在發生。畢業後一年多,她終於轉換跑道,到媚登峰擔任兩年董事長特助,當見習生,然後創業去。
創非鉄原創,挽救家族事業
從決定用不銹鋼創作作為商品標的,到正式成立「非鉄原創」,只有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很短,但並非憑空想像,或出於單純喜歡。她說,這和個性有關,「我的個性是,這樣做,可能對,就會去做。」而她的目的是為了挽救家族的鋼鐵事業。
父執輩家族經營鐵工廠超過30年,東錩鐵工廠是臺北第一家做不銹鋼產品,曾經為楊英風打造「鳳凌霄漢」的大型雕塑。不過和臺灣許多其他製造業一樣,無論鍛造技術如何純熟,停留在代工階段的下場是利潤越來越低,加上技術外移,眼看鐵工廠行將步入夕陽,她想要做點什麼。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她的名片上印著的頭銜是「英雄」,原來她要力挽狂瀾。「加入設計元素,就能讓產品活過來。但培養設計師需要時間,最快的方式是設立平台,雙方合作。他們創作,我做製造和行銷,抽取權利金,分享利潤。」,這是她從臺灣半導體產業得到的靈感。
她說,「在台積電成立之前,臺灣沒有製造能力,製造都被IBM和摩托羅拉大廠所掌控,台積電出現之後,臺灣半導體公司如雨後春筍,IC製造成本因此降低很多,也讓我們的設計被看見。我想,也許可以用這樣的模式來做。」
打造設計師平台 樹立雙品牌
「我的夢想是建立一個設計師平台」。她以「雙品牌」為產品定調,讓「非鉄」和設計師的logo同時呈現。為了提高曝光度,幾乎每年推新產品,從大型不銹鋼家飾,如燈具、屏風,到DIY不銹鋼文具收納,項鍊配飾,現在「非鉄」已經在不銹鋼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而平台更成功地為設計師累積曝光能量,多年下來,在消費者心中,每位設計師都有其認同度,已有客戶指定設計師做產品。這個平台不只延續了家族的鐵工廠生命,也成就了許多設計師。
現與10多位設計師合作,背景多元,有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吳素環讓他們各自發揮特色,當然也不能天馬行空。她的作法是,擬定好設計綱要,給所有設計師,有意願的就參與討論,包括市場調查、價格區塊、銷售通路、成本、製造技術等等,都經過充分溝通,再開工。
但創業之初,光是找人就煞費心力,一來國內從事金屬設計的設計師少,二來他們對「非鉄原創」的合作模式存疑,因為臺灣從未有過。所以,她決定先聘專任設計師做出產品,帶著產品奔走在德、法、日等國際大展,藉此打開知名度,也認識更多設計師,為日後合作舖路。
她透露,現在光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貼牌生產)已有應接不暇的狀況,如奇美博物館委託案量大,需要4至5位設計師同時進行,還好,合作多年已建立起默契,他們會按個人強項來分工。設計師個個有主見,願意合作,可見吳素環的設計師平台很成功。
鐵工廠成功轉型 家族轉而支持
公司只有5名專職員工,3個人跑製造流程,2個人負責通路。需要專人督工是因為臺灣的基礎工業分工專精,從雷射切割、拋光、到噴砂,每個工序都要分開處理,換言之,一件作品要經過好幾個廠。幸好,工廠會自動按工序串連。他們要做的只是確保每道工序達到品質要求。
3年前公司開始有盈餘,設計和製造都步上正軌,下一步她想的是,「如何讓大家更知道這個品牌,更知道這個設計平台有很多資源。也許應該加強行銷和業務,不排除與行銷團隊作整合或合併。」她說自己是學會計的,傾向穩紮穩打,讓公司存活是首要目標,現在基礎已確立,她在尋找一個團隊或更大平台做整合。
她坦言,「去年至少有兩間公司要買非鉄,沒談成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非鉄的品牌進入後,設計師平台就失去意義。二是家族反對出售,他們甚至表示要參與經營。」對於後者,公司已展開股權重整,「我已做到原先設定的目標,接下來不一定要我來完成」,似有功成身退之意。
最初家族反對她創業,於今轉趨積極想要接手,可說是一大轉變。「我的工作室一開始設在三叔的內湖工廠後方倉庫,他每個月都會把我叫去,要我:『控制一點,不要再投入了。』」,半年後,有次我在擦屏風成品,三叔走進來,說:『不銹鋼板還可以搞得這麼有藝術性。』表示他在這個產業那麼久,什麼事沒看過!」家族並不看好這個外行小女子能搞出什麼名堂。
柔情雕塑不銹鋼 叫我英雄
而吳素環還真的做出他們沒見過的東西。一只輕薄的筆筒,精緻的雕刻來自手機喇叭孔的技術,半導體製程中的一環。「沒人拿這種技術來做產品外觀的,工廠也被我們整得很慘。設計加上技術門檻,很難仿冒。我們的產品一看就認得,我們有自己的語言。」
不只有美感,每一座筆筒都有故事,這才是無可取代的。從「繽紛五斗櫃」、「夢想摩天輪」到「藏寶書屋」、「擁抱樹屋」,光看名稱就充滿無限想像,還有DIY的樂趣,讓筆筒不只是筆筒。這就是吳素環所堅持的文創精神,讓藝術進入生活。「我並不想做藝術品,而是希望在產品上賦予美學。」
「非鉄原創」的理念就是,設計師的發想,鐵工廠執行,結合高科技技術,和小說家寫的故事,其特殊工法,加上文化元素的注入,完全顛覆了不銹鋼給人沉重單調的印象。吳素環讓不銹鋼藝術成為生活中隨時可得,並且溫暖人心的必需。
除了文具收納、家飾燈罩,「非鉄」近年更開發所謂輕時尚飾品,其中,只有12公克重量的項鍊,最令女性驚豔,剛硬的材質,經由鏤空線條,與溫柔完美結合。她預告,女用手鐲和耳環將成為未來主力產品。
臺灣以陶瓷、琉璃享譽國際藝術界多年後,「非鉄」的不銹鋼創作已嶄露頭角,這遠超出吳素環當時所想。坐大不是夢,但她卻低調表示,「我屬於衝鋒陷陣型,喜歡嘗試,做過了就可以了。要怎麼做我還在想,成事不一定在我。」
時勢造英雄,不想看到家族的鋼鐵事業沒落,吳素環以文化創意創業,不但讓鐵工廠成功轉型,更進而造就許多不銹鋼設計人才。英雄造時勢,雖然她說成功不必在她,然這股新興的不銹鋼創創潮才正要拍岸,後勁如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圖說:
圖1:吳素環從會計師跨行創業做不銹鋼,創意大膽,但步步穩健。(彭玉婷攝影)
圖2:在臺大EMBA獲益匪淺。與巫和懋老師合影。
圖3:「非鉄原創」與設計師合作,成功打造品牌。
圖4:工廠製造環境比照3C規格。
圖5:2013 東京家飾展。駐日大使親臨展位。
圖6:2014 巴黎展,ELLE雜誌專訪。
圖7:繽紛五斗櫃筆筒,有故事。
圖8:雪意不銹鋼項鍊,剛中帶柔。
圖9:幫孫燕姿設計製作不銹鋼金縷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