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傳來一篇評論,題目是:「人才流失是必然,臺灣產業遇瓶頸」,又有平面媒體質問「臺灣年輕人到底行不行?」,諸如此類文章,講的當然又是臺灣產業轉型困難,年輕人不易找出路等等。其實,這類說辭不是新聞,但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不同人口中、筆鋒出現。每次看到這類報導,心裡很不以為然,也覺得對年輕人不公平。我觀察這些評論者,通常都是經歷過臺灣經濟起飛的前輩,也就是大部分已脫離辛苦職場,或者升遷到一定地位,變成職場人生的旁觀者。這些先進因為自己的責任輕了,可能也不再發號施令,雖然不見得真正了解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卻在年輕人正在奮鬥的人生路上,不停地指指點點!

話說這陣子,我的實驗室夥伴們興起跑步的熱潮,每個星期找一天吆喝大夥,在傍晚時分,繞著操場跑10圈、20圈。每季我們也會設法去試試馬拉松,剛開始其實還蠻辛苦的,不過,累歸累,路邊觀眾扮演啦啦隊不斷的鼓勵掌聲,讓大家跑起來都很起勁,我們居然都能跑完半馬。有個周六,連我助理不到10歲的小女兒,都順利跑完5公里的校園馬拉松!過兩個月,我還要陪著EMBA同學去挑戰戈壁沙漠長跑。臺大副校長都可以陪著同學跑戈壁,想想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事。

這也讓我想起1980年臺灣剛剛投入半導體產業的年代,聯華電子正在科學園區蓋起第一座廠房,那時,台積電的副董事長曾繁城學長還是工研院電子所技術組組長,並同時與我在成大共修博士班。當時,大家只覺得半導體這個新興產業是未來趨勢,雖然國際上並不看好臺灣這個後進者,可是當年這批30歲上下的年輕小夥子就是義無反顧的努力向前。我還記得那時候臺灣的技術是遠遠落後國際的,也沒有多少人清楚未來可以做到多大。老師們、前輩們都是不斷地鼓勵、打氣、找資源,學校裡先進的課程都得利用暑期找矽谷專家來上課,或派教授們去美國進修。大家真的是胼手胝足、匍匐前進,就是想盡辦法,要儘快抓住機會,總覺得只要趕快向前衝,就有希望,人人都想為臺灣打出新的一片天!

而這些年來,全世界在臺灣製造能力的貢獻下,個人電腦、網際網路、社群網路、行動商務等等一波波創新機會不斷衝擊全球,臺灣一直是在浪頭的領航者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臺灣的機會一點都不比四、五十年前少,持平而言,應該說是各種機會多太多了,當然艱困的挑戰也一樣與時俱進。對年輕世代而言,一樣是努力就有機會,不努力就面臨被淘汰。

可是,今日的名嘴、評論家,個個好像是來自未來世界的先知,講任何事,都能頭頭是道,指東指西,好像未來都在他們的水晶球中。他們已忘記,未來是被創造出來的,不是預測出來的。他們已忘記人生的果實是打拼來的,不是等待得來的。更重要的是,這類人士在講起這些大道理時,都好像是個旁觀者,與臺灣的未來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感覺上就像是站在鐵籠外,指點在困境裡力爭上游的年輕朋友,完全是置身事外看戲的心理。他們到底是想幫助年輕人,還是要打擊年輕人!我覺得我們根本不需要這類的言辭,年輕人要的只是鼓勵和打氣,不敢站上人生舞台時,給他們鼓勵,在人生路上碰到挫折時,給他們打氣。只要不放棄,每個人一定可以發揮他到人世間的使命和價值,我們永遠有希望。

我奉勸這些厲害的評論家們,真的那麼厲害,就下凡塵來陪年輕朋友跑跑,陪他們掃除路上的一些障礙,要不然,就站到路邊,給年輕人鼓勵的掌聲,讓他們懷著戒慎謙遜的心,以年輕的力量,去摸索開創他們該有的人生。

 

陳良基小檔案

陳良基教授,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及臺大講座教授。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博士。曾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國研院院長、臺大電資學院副院長、臺大副研發長,並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擁有超過550篇學術著作和22項美國專利,並協助近百件技術移轉及二家新創公司上市,被業界譽為「技轉王」。曾兩度榮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肯定。

近年來,陳副校長致力於推動校園創新與創業,是少數橫跨學術界、產業界的傑出教育家,所帶領的學生團隊更囊括國內外重要優勝首獎,作品成功結合學術專業與經濟產業的創新精神。在優秀人才培育方面貢獻良多。

2007年在臺大設立創意創業學程並擔任主任,該學程是最受臺大學生歡迎的學程之一。陳副校長不僅是傑出教育家,亦是國內創新創業的重要推手。

 

圖說:

圖1:年輕人需要打氣,不要打擊。

圖2:不是跑者,就當啦啦隊,為場上奮鬥的人加油。

圖3: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