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的專題討論,是畢業前的壓軸,不能掉以輕心。著眼於熱帶農業,而以橡膠園的肥料管理與膠液產量的關係進行研究,除埋首於圖書館分析國外文獻資料外,更於寒假期間走訪馬來西亞吉打州一處橡膠園,實際體驗橡膠園的工作環境。
來到橡膠園後,發現沒有步道,也沒有休憩設施,各種野生植被把整個園區吞噬了。踩在上面,發出沙沙的聲音,分不清究竟是蛇被嚇得跑了,還是風打在樹梢上的低語,每走一步,就提醒自己要小心,避免踩到蛇。但最讓人聞風喪膽的,莫過於斷斷續續傳來老虎的嘯聲。這時,老膠工告訴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持鎮定,就不會有事。
橡膠園裡的小溪流多,水蛭及蚊子也多,是必須面對的另一個挑戰,尤其水蛭總是靜悄悄地鑽入褲襠,不痛不癢,等到發覺時整條腿都是血跡斑斑,來不及了。
割膠是門大學問,使用的刀具有推割刀及拉割刀二種。割膠時須在割口處削去適當厚度的薄片。割得太淺,膠液管未完全割開,膠液量少;割得太深,傷及形成層,整株橡膠樹可能就此枯萎。結束後,天已亮,開始收集膠液,然後把凝固的膠片送進手動軋膠機,再以清水洗淨及燻乾,大致就完成了。
返回臺大後,心情還不能放鬆,除了整理在橡膠園拍的照片,準備以幻燈片補強專題報告的視覺效果,加深大家的印象外,還必須繼續把原始的資料,有系統地消化一番。在那個年代,沒有桌上型電腦、印表機、掃描器,影印機也還未問世,一份4、5千字的報告,竟要花掉一個星期的時間,窩在教室裡熬夜刻鋼板和油印。
奇怪的是,當年的學生對這種「純手工」的報告,樂此不疲,沒有人覺得這樣做很沒有效率,也沒有人抱怨教室沒有冷氣,有礙身心健康及讀書專心。從大一開始,學長姐就會傳承經驗,教大家如何刻蠟紙而不劃破蠟紙。不過,真正上場實戰的機會不多,上課的講義,大都由助教刻好印好。直到大四,要交專題報告,沒有人可以代工,只好從最基本的蠟紙,刻鋼板專用的鋼筆及鋼板,開始第一次的接觸。
鋼板向系館借,蠟紙及鋼筆,就要到校門口的一家小書店購買。有人覺得用鋼筆太貴,就改用報廢的原子筆寫,不過,使力不當的結果,不是割破蠟紙,就是寫錯字,沒別的補救辦法,只能作廢,重新再刻。青春快樂的時光,就這麼讓人從容一個字一個字刻下去。
忘不了在系館的油印室,大家交換油墨如何不沾身的心得,女同學跟媽媽借了圍裙來,男同學則克難地用舊報紙圍在腰身,不過,還是不能太粗心大意,油印機的油墨隨時會像爆玉米花一樣,爆得全身都是油漬。
40年後,看到當年一筆一劃在鋼板上刻出來的報告,是畢業離校前嘔心瀝血之作。儘管已泛黃,內心不斷湧現當年對農業工作所寄予深切的期盼。橡膠園及刻鋼板的生活體驗,一直告訴我:勤奮不息,孜孜不倦,是工作基本的態度外,也要多親近自然、尊重自然,從自然中學習,每一處都是風景。正如割膠的刀法和刻鋼板的力道,都出於求真求善求美,40年前刻鋼版的生活,何嘗不是寶貴的一堂課。
圖說:
圖1:40年前大四時的專題討論報告,刻鋼版完成。
圖2:為了研究主題橡膠園,特地到馬來西亞作田野,實地體驗。圖為割膠工作,雖然辛苦,卻讓人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圖3:膠液凝固後以手動軋膠機壓出的膠片,要做到不拖膠帶水。
圖4:將蠟紙平置在鋼板上,開始發揮純手工的功力。
圖5:畢業40年後,大家在猜是誰的筆鋒如此疏朗。
圖6:鋼版刻好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但此時若分心,就會沾得滿身油漬。
圖7:40年後,有同學還猶疑這是自己刻過的專題報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