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臺大校門,座落在右側一棟三層樓土黃色的老舊建築就是臺大一號館。館內,早期動物系和植物系/植病系分據兩翼,樓兩邊是系辦公室、研究室以及教室,中間是挑高的長廊。走進長廊,首先進入眼簾的是懸掛在上方的鯨魚骨骸,兩邊靠牆的標本櫃也陳列著不同種類的動物標本。昏暗的燈光下,這些骨骼及動物標本讓空盪的長廊顯得些許陰森。從外邊觀察,一號館卻是莊嚴宏偉,不同的月份,有著明顯的季節印記。每年3、4月,杜鵑花會從一號館旁的椰林大道開始綻放,緊接著,4、5月雪花般的流蘇木為一號館添上粉粧,當白色褪盡,校園又是驪歌的時節。穿著畢業禮服的學子,會在此留下展翼高飛前的身影。
1970年夏天我進入動物研究所就讀。有別於大學在師大生物系4年拘謹、循規蹈矩的生活,在一號館求學的兩年是充滿青春活力、奔放成長、甚或帶點叛逆的日子。追隨張崑雄老師從事沿岸魚類生態調查,到基隆八斗子與屏東貓鼻頭的潛水觀察與採集,成為我生涯中探索海洋的起點。沿岸潛水調查魚類魚種組成並追蹤其季節變遷是相當繁瑣而累人的工作。每個月南北兩地的潛水、採集、測量、標本鑑定,週而復始,幾乎耗盡研究人員的精力,然亦充滿野趣。每當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張老師允許我們用魚槍捕捉一些岩礁大型魚類,如海鰻、石鱸等,就在岩礁之間升火烤食。在潛水之後又饑又寒情況下,即使是一片烤焦的魚,嘗來猶如人間美味!然而,也會有出差錯的時候。有一年秋天,如常在基隆八斗子潛水調查,收工之後捕獲一條海產店常見的錢鰻,帶回實驗室鑑定、測量之後,理所當然地物盡其用,加了冬瓜燉煮祭五臟廟,沒想到這條海鰻含有季節性的魚毒,吃過的每個人全身皮膚過敏紅腫,奇癢無比!直到兩天後才逐漸消退。
我的碩士論文是與臺灣近海鯖鯵資源有關的研究,每月從宜蘭南方澳及高雄旗津搭乘漁船出海進行捕撈採樣,是我接觸漁業及爾後進入漁業行政管理的開始。沒有出海的日子,往返於臺大與中央研究院之間,上課、聽演講、做實驗、參加專題討論,一號館成為我頻繁進出的處所。1979年我自美國奧本大學畢業後返回農復會工作,翌年應聘到臺大動物系兼任教職,講授「魚類生殖特論」,上課地點就在一號館的二樓。往後10餘年,我與一號館更結下不解之緣。
走過一號館長廊,你會感受到時空的變遷推移。儘管歲月在老舊的建築上留下時光刻紋,卻掩不住昔日帝國最高學府的莊嚴。日治時期,1928年日人在此設立臺灣第一所大學-臺北帝國大學。1945年臺灣脫離日本統治,臺北帝國大學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然而,不管名稱如何更迭,動物學研究一直是大學中重要的部門。日本自1895年甲午戰後取得臺灣,設臺灣總督府,對於島上自然資源與生物相調查不遺餘力,睽諸臺灣許多特有生物物種,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蟲類、以至哺乳類,其學名甚多以日本學者命名,即可窺其大概。早期研究偏重在分類、比較解剖、生理、演化。如果說日治時期的田野調查與相關研究,奠定了臺灣動植物分類學研究的基礎,應不為過。隨著國民政府來臺接收,以及陸續來臺的大陸學者,知名者如陳兼善、朱洗、劉發煊、王友燮、繆端生、陶心治、梁潤生等,加入教學的行列。他們後續的研究與調查,進一步豐富了臺灣動物學研究的內涵。
1945年,配合國家經建發展開發周邊海域漁業資源的需求,漁業生物學研究愈受重視,動物學系因應分成「動物生物組」與「漁業生物組」兩組。臺大更與經濟部合作設立「漁業生物試驗所」,所址位於一號館後方。一時之間,漁業生物研究成為動物系的顯學。而這些措施確實也為國家培育了不少頂尖的漁業人才,包括中研院動物研究所張崑雄所長,臺大海洋研究所的楊榮宗、劉錫江教授,水產養殖泰斗的廖一久院士,帶著濃濃鄉音咬著煙斗、魚類分類大師級的沈世傑教授,以及後來先後出任考試委員的譚天錫、郭光雄教授。這幾位漁業生物組畢業的先輩,出國留學返國之後,在當時任職農復會、農發會擔任漁業處技正、處長的袁柏偉先生(1948年動物學系畢業)引領下,幾乎主導了臺灣近代漁業研究發展的歷史。1986年「漁業科學研究所」成立,更象徵著漁業生物學研究在動物學研究領域的巔峰。2002年生命科學院成立,翌年動物系、植物系合併為生命科學系,遷離一號館到舟山路旁的生命科學館,臺大動物學系自此走入歷史,一號館的長廊再也不見動物、鯨魚、魚類的蹤影。
我在1973年進入農復會漁業組任職,有幸追隨動物系前輩袁柏偉先生參與漁業行政管理工作,並於1990年接任其漁業處處長職務,之後更在1996年將處長職務交予臺大動物系畢業的謝大文先生,此一脈絡或有著臺大一號館傳承的意涵。其後歷經政府組織整併、改造,職務也隨之更動,直到2008年卸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職務。走過臺灣漁業40年,驀然回首,漫長的足跡,起點就在燈火闌珊的一號館長廊。恁時光倒流,一號館長廊就像一條永恆的隧道,穿過圓形的拱門,深邃的長廊引領動物系學子從現代回到過去、穿越到未來,縱覽臺灣漁業發展的軌跡。雖然,物換星移,一號館長廊已不復見動物標本,但記憶裡,動物學系多少典範、英雄、風流人物容顏依舊,他們的笑聲彷彿仍在長廊迴響……。
李健全小檔案
1945年出生在唯一不靠海的縣份-臺灣南投,卻因就讀臺大動物研究所,爾後一生從事海洋相關工作。1967年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畢業,1972年臺大動物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1976年公費赴美在職進修,1979年獲Auburn大學博士學位。公職生涯歷經農復會技士、農發會漁業處副處長、處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秘書、副主任委員,2008年自政府部門退休,轉任國際組織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FFTC)主任。2012年獲聘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講授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相關課程。
公餘之暇喜沉思、閱讀(擁有一個歷時30餘年持續不斷的讀書會)、音樂、園藝。妻林貴美,結縭40年,育有二子-女,慕迪、懷哲、艾芃。2013年升格為祖父母。
圖說:
圖1:徬徨少年時-在海濱留下崎嶇的身影。
圖2:貓鼻頭潛水四人組:左起:我,香港僑生麥兆文,王泰山,方新疇(後任中山大學教授)。
圖3:屏東貓鼻頭,津津有味的岩礁碳烤-左起:我,張崑雄教授,王泰山先生。
圖4:剛從美國留學歸國不久:32年前的我。
圖5:農復會時期隨同袁柏偉先生視察南仁灣。左起:我,中間台南水試所黃丁郎先生,右二袁柏偉先生。
圖6:享受園藝的樂趣-在自家的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