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青田街76號,映入眼簾的是洋式與日式融和的木構建築,左前方庭園蒼鬱老樹聳立,右方長廊展示著臺灣各地岩石標本。這棟臺大宿舍占地206坪,由足立仁教授建於1931年,為臺北帝國大學教授集體開發的「大學住宅集合」之一。1945年,從中國來臺大任教的馬廷英教授與家人入住此宅,直到2007年。

200652日,臺北市政府公告其為市定古蹟,2010年「黃金種子」文化公司承接修復與經營活化計畫,於2011621日正式對外開放,命名為「青田七六」,採複合式經營,提供免費的導覽服務、辦理文化活動、餐飲及場地租借。秋日午後來「青田七六」,啜咖啡,品石頭,賞古蹟,聽故事,好不愜意。

8年地質系助教:練創業工夫底子

馬廷英教授是臺大地質系第一任系主任,巧的是,「黃金種子」創辦人吳文雄是臺大地質系畢業。

吳文雄,1988年進入地質系就讀,1994年取得地質所碩士。論文做的是年輕地層的熱螢光定年法,這是以地層中的石英礦物受到所處環境放射線輻射,所產生的電子能階跳動,累積能量多寡來定年的方法。這個方法早在1960年代便開始應用於考古學上的陶器斷代,因陶器的原料亦含有石英。當深埋於地底的古陶器受到環境中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輻射,其中的石英所接受的輻射能量會隨著時間不斷累積,透過加熱可以使其釋放能量(故稱為熱螢光),由此得知陶器燒製的年代。

碩士畢業並考取證照後,他成立應用地質技師事務所,取名「漢磊」(Han-ray,取漢朝那道光之意),除承作考古與古董陶器定年外,也邀集大學同學共同策劃地質旅遊、辦理國高中生戶外教學。不過這第一個事業不到兩年就宣告結束,因為有人念博士去,有人到工研院等大機構。當年雪隧剛開挖,地質系的畢業生,尤其是有證照的,有一部分人都是去工程顧問公司工作。他原本也應徵到相關工作,準備去挖隧道。但當時由於熱螢光實驗室的儀器剛設置好,指導他實驗室工作的陳于高助教(現為臺大地質系教授,國科會自然處處長)告誡他:「老師爭取了錢買儀器,讓你作論文,如果你去,我看就不必回地質系了。」這老師就是他的恩師劉聰桂教授。1998年,劉教授擔任系主任,留任他作助教,這一轉折,也就讓他在地質系服務了近8年。除了教務行政,這8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執行數位典藏計畫,為這個古老科系的標本和文獻建立數位檔案,更協助設立地質標本館(原為系上放資源回收的老房子)、岩石步道和地質博物館園區,為這些鎮系之寶找到安身的家,而且在教學研究之外,發揮社會服務功能,成為戶外教學的熱點。「其實我的想法是藉此讓大學也盡可能的與社會對話,透過博物館讓更多人認識地質系。當時地質系學生轉出率很高,可是我們的學術成就也很高,在理學院排名第三。」他強調,地質系不只是摸石頭,畢業後出路不限於工程,有很多系友到竹科上班,因為晶圓的基本元素是矽,矽的氧化物就是礦物。

為此,他還經常出野外工作,全臺走透透,將過去只標出大地名的標本做GPS定位,並重新親手敲下新鮮的岩石標本(青田七六很殺底片的岩石牆就是這樣來的),期間並協助劉教授完成兩本有關臺灣岩石的專書。回想起來,在臺大擔任助教的這段經歷,正是為他日後創業之路打底。

創立黃金種子:青田七六試啼聲

8年助教功成圓滿,於是他辭去助教,展開二度創業,20069月獨資成立「黃金種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除了繼續先前所做的環境教育戶外教學,也接受工研院、國科會及各大學委託,運用團隊的教育專長,辦理節電網路系統整合計畫與文創商品設計,如影音光碟包裝出版,產品形象包裝等,而其創業最初所設計包裝的臺灣玉山、東亞巔峰DVD也都跟地質科學有關係。2010年接下青田街76號的古蹟活化案,基本上也是出於和地質系的淵源。

2007年馬廷英教授的遺孀過世,馬家人亦先後遷出,人去樓空,老建築日見頹圮,校方調查報告出爐需要1300多萬修繕費,決定委外辦理。地質系老師徵詢吳文雄的意願。但「黃金種子」資本額只有200萬,不足以承包,於是他先後找來同班同學簡肇成(現任文化長)、事業有成的同門學弟魏谷,以及農工系的杜興泰入股增資。費時年餘、投入超過一千萬元修繕費用,終於在20116月以「青田七六」的新風貌和大家見面。從臺大宿舍變身為有日式餐飲的文化場域,「青田七六」原味不減,學者的生活軌跡隨處可尋,更透過導覽和展示,賦予老房子新生命,讓民眾從認識青田街區的當年、瞭解其蘊藏濃厚文化之由來並當下品味。

去(2012)年,以優先權取得另一棟位於同安街的舊宿舍,經重新整修後取名為「Fireweeds 野草居食屋」,相對於青田七六的內斂靜謐,野草的訴求是居酒屋的豁達盡性。也賣日本料理,也都有故事,而且也恰巧又和地質系相關。

吳文雄說,「故事行銷有幾個要素-人事時地物,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清理環境時,工人找到3張獎狀,是臺大早期的服務獎狀,獲獎人為陳玉麟教授,我如獲至寶。經過一番訪查,得知陳教授是臺大農化系退休教授,1978年成立中華民國雜草協會,對雜草生態與防治貢獻卓著。最令人驚喜的是,他的公子竟是臺大地質系教授陳正宏,他是我的老師。所以野草開幕時,邀請陳教授來分享,剛好他屆齡退休,講起小時候,竟然很感性的唱起兒歌給小孫女聽。」這就是吳文雄要的故事。

之所以取名為「野草」,靈感就是得自陳玉麟教授所成立的雜草協會,雜草英名譯為“火草”(fireweeds),是溫帶植物、草類先驅,在森林大火後率先冒出頭的就是它,通常長到膝蓋高,來保護小樹苗,待小樹苗長大後,野草就會死亡化為養份。其強韌的生命力誠如白居易的詩所描述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吳文雄所要標榜的是大口吃、盡情喝,褪去一天的疲累和喧囂,第二天醒來又是一條好漢的奮戰精神。

挑戰不可能:化impossiblepossible

吳文雄說,黃金種子的企業精神與使命是結合建築、歷史、人文與科學,為老建築活化再利用注入活水,而故事行銷是核心。只是這樣的理想單單靠餐飲收入是無法支持的,為未來長遠發展計,在2011年另成立云禾公司,由農工系畢業的杜興泰擔任董事長負責商業營運,他則專任黃金種子總經理,全心於開創文化服務。如此專業分工一來可相互效力,二來在降低成本並尋求異業結盟。「餐飲業總是會飽和,尤其附近有許多老房子都轉型為餐廳,會互搶客源。所以要開發其他附加價值,最近已接觸的有麵包業,醫美、SPA,都是可能的選項,總之,還是要賺錢才能支持老房子」。

不過,兩家公司的營運和人事都各自獨立,而云禾會支付一定比例費用給黃金種子,第一年從總營收提撥了19%,不足的部分則從委外案挹注。今年9月,在學弟魏谷的策劃主導下,與天作之合劇團在水源劇場合作音樂劇《天堂邊緣》,就是又一項新嘗試,透過藝術展演導入行銷,增加曝光率,而青田七六的導覽走向戶外、在老房子增設客製筆記書等紀念小物工坊等,也都在提高收益。此外,有別於傳統的禮品公司作法,吳文雄更用心在既有產品的文化包裝上,提高其價值和價格。最為他津津樂道的是成功地將梅干菜包裝為楊梅市伴手禮,只用7天時間就完成採訪拍照、故事撰寫、印刷包裝。

挑戰不可能,應該是他熱衷於文創的引力之一。回想在臺大求學的過程,也許是在童軍社所練就出來的勇氣吧!「童軍社社徽是一個英文字“impossible”,旁邊有個傢伙伸出腳來,把im踢走,變成“possible”,也就是說凡事都有可能。臺大人愛發想,加上有能力,一旦立志創業,能量爆發,成功機會大」。他自我剖析,學的是地質,投身科普教育很自然,人很念舊,才想為老房子找新生命。愛發想的他,還有更大的夢正在進行,他要建造一座地科教育的觀光工場,不解?沒關係!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吳文雄小檔案

重考臺大進入地質系,他念臺大不是為了第一志願,而是高中時參加救國團健行,被隊輔臺大農藝系學姐的服務熱情所感動。所以一考進臺大,立刻向童軍社報到。他不諱言,大學前3年念的是社團系,後3年(含研究所)才回到地質系。擔任社長時,舉辦各式活動及全校大露營,在玩樂當中與伙伴建立起換帖的友誼。大三時投入補教業打工擔任上課老師,是為了改善口條,沒想到除了收入外,現今卻也成了口才便給的老師。目前公餘兼任聖約翰大學及中國科大講師,分別開授文化創意產業及行銷學、旅遊地理。也在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所攻讀博士,以臺灣的海洋為地質科普教育場域,旅遊景區的實驗基地。他以中國為例指出,中國現有180個以上的國家地質公園,其中27個被列入聯合國世界級,當地政府透過景區的成立作為載體,帶入商業與服務業,提供人民就業機會,活絡當地經濟成長,值得參考。

 

圖說:

圖1:獨鍾老房子,吳文雄首開臺大古蹟活化經營。(攝影/彭玉婷)

圖2:「青田七六」建於1931年,屋齡已超過70年。(攝影/彭玉婷)

圖3:內裝原貌保留,走在青田七六,緬懷前輩足跡。(攝影/彭玉婷)

圖4:戶外長廊展示臺灣地質標本,流露另類科學人文風。(攝影/彭玉婷)

圖5:導覽走向戶外,與社區結合。

圖6:大學前3年念的是社團系,完全奉獻給童軍社(站在左方)。

圖7:協助地質系完成數位典藏、地質標本館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