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藍鵲茶,一個由臺灣大學師生推出的創新品牌,旨在護育臺灣茶的文化地景。這種事,只有在臺大此種開放的校風裡,才會發生。
臺灣藍鵲茶,是張聖琳老師引入「里山倡議」(註)的概念,在新北市的山區-坪林做的「藍鵲茶革命」。將『茶』作為里山保護的概念,在臺灣是頭一個,而我們只是在地景保育和社區經營之間試圖尋求「一點平衡」。這個由城鄉所師生所組成的藍鵲茶團隊,不只是推動環境教育、推廣臺灣茶學,更成立社會企業,藉著商業模式,讓茶農確確實實的獲得該有的價值與尊嚴,進而由下而上,同心護育臺灣茶文化地景。我們沒有任何政府、私部門的專案補助,自行貸款200萬,經營臺灣藍鵲茶;臺大城鄉所,做是鄉村的空間革命。
然而,因為我們的收茶價格非常高,得罪了農會,還被約訪談話;我們強調無毒耕作,也得罪了一般施農藥契作的茶行。我們拒絕對臺灣環境不友善的企業以保護茶農,也拒絕大量生產的獲利模式,但是藍鵲茶的經濟附加價值卻提升了,茶農們也願意持續投入。臺灣藍鵲茶的誕生,真的在地景保育和社區經營之間的那「一點平衡」。
取名為臺灣藍鵲茶,是取其臺灣藍鵲在臺灣山村文化上的代表意義,牠們在坪林的數量是相當穩定的。臺灣藍鵲(Urocissa caerulea),鴉科,屬臺灣特有種,又稱長尾山娘,性喜群居,主要棲息在中、低海拔山區的闊葉林及附近的茶園、果園或開墾地,特別會出現在鄰近山區的山村,分布數量以北部地區(臺北、宜蘭、桃園)較高。生性喧噪,色彩鮮豔,經常成小群穿梭。我們常開玩笑說,真像臺灣人的個性!此外,我們也應用了臺灣藍鵲的『巢邊幫手制度』的概念,臺灣藍鵲只要有小寶寶誕生,其雙親的親戚、兄弟姐妹們皆會前來協助育雛,甚至捍衛領域,抵抗入侵,此正與早期臺灣人山居生活的模式相同。
由於全球農業結構問題,臺灣茶文化的地景正在不斷的惡化,為了保護地景,藍鵲茶有4項原則:一、現有的茶園面積不可擴張;二、企業認養茶園,必須以「面積確定」作收購,而非「產量」;三、必須符合法定坡度;四、必須強化植被。在行銷通路方面,以『讓』字作為精神,主張「盤商讓利,茶農讓地」。藉此,期望臺灣的坪林山區除了作為茶的地景地點,更推動坪林成為臺灣第一個茶的生態村。
現在正是冬茶採收時節,如果有任何機會,我們非常希望能邀請學長姐到茶園採茶,體驗茶農生活,真真實實的感受臺灣山村的自在;甚至是邀請我們演講,也讓一切的可能持續下去,護育臺灣茶的文化地景。
註:“里山”是一個日文的合成名詞。譯為satoyama,sato指鄉 「里」也就是社區聚落城鎮等人居之處,特別是家鄉的鄰里。yama指「山」郊、稻田、河流和水道。廣義的說,意近中文所謂的山腳、山邊,城鎮與山林交界處。泛指鄰近人類社群且與人緊密相連的生態環境。更精確的說,Satoyama是指家鄉旁邊的山與林。相對於里山,也有里地、里海等生態型態。里山的操作性意義在於如何將自然與文明交界之處,創造成為同時適合人類耕植的「生產地景」與「生活地景」,但也適宜多種生物持續居住的豐富「棲地環境」。
黃柏鈞小檔案
前中華鳥會秘書長,臺灣藍鵲茶發想人,臺灣大學城鄉所博士班學生。
圖說:
圖1:臺灣藍鵲的幫手育雛,和早期臺灣人山居生活模式相同。
圖2:志工阿嬤來採茶。
圖3:臺灣藍鵲茶,結合坪林茶文化和生態特色,2013年感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