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霧飄渺的山腰上,茶香四溢的鐵皮屋中,一群人默默地邊秤重、邊把茶葉裝入袋中,伴隨著封口機的喀擦聲、手翻攪茶葉的沙沙聲,每一盒茶都是親手黏貼包裝。天色漸暗,在石頭老厝中,吃著當地茶師親手準備的農家菜餚,滿口盡是幸福的滋味。我們是臺大藍鵲茶團隊,和坪林的茶農合作「藍鵲茶」品牌,以公平交易的價格回饋給茶農。

在茶園看著農人種茶的身影,每一口茶,都是他們勞動的累積,特別是種植環境友善茶的過程非常辛苦,人工除草,採收期沒日沒夜的製茶,要承擔有機轉作的蟲害與減產風險。給茶農合理的價格是團隊一路走來的堅持。我和臺灣藍鵲茶的相處不到半年,卻是收穫滿滿。當初自告奮勇加入藍鵲茶團隊,從設計包裝開始,為了600斤包種茶,和張聖琳老師、學長、同學夥伴們經歷了一次次賣茶的挑戰。在農夫市集忍受酷暑,向來往遊人推銷;拿著藍鵲茶品與DM,走訪一家又一家店。會累嗎?肉體上會,但內心很充實,而且每一次的走訪,都確實累積了不少社會「實戰」經驗。

有人說有實踐才是學問,而藍鵲茶革命正是從實踐中得到學問的過程。古人云: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自古以來就與我們的生活緊密連結,但「泡茶」對許多現代人來說似乎退而為閒暇活動。其實,茶在現代人生活中無所不在,只是被簡化為人手一杯的手搖飲料和便利超商陳列架上的罐裝茶飲。對現代人而言,動手泡一壺茶幾乎不可想像,而臺灣藍鵲茶就是要把茶帶回我們的生活之中。在參與的過程中,好奇心驅使每個夥伴開始談茶,大家一起研究如何泡出好茶,認識各種茶品、茶具,也不再依賴速成茶飲,學會自己泡茶。我們親身體會了臺灣茶文化,我們也從地域研究和生態環境的角度去看茶,定期的城鄉茶棚會,更是學問研究與品茶的另類結合。

入秋的北勢溪,一隻隻水鳥停留在石上、岸上,等著飽餐一頓,魚群在水中悠游,從橋上向下看盡是鱗光閃閃,還有兩三個遊人在溪中嬉戲,北勢溪水水清見底,這裡是茶的故鄉。進出坪林幾回,一個人走在溪邊,沉浸在溫暖的陽光與美景之中。瞥見因為噴了除草劑而寸草不生的土地,對比生態豐富的藍鵲茶園,讓我不禁思考著藍鵲茶對坪林的意義。法蘭西絲.拉佩(Frances Moore Lappe)曾說:「我們生活中的任何選擇,都是對於周遭環境世界將何去何從的一次次投票。」選擇臺灣藍鵲茶作為自己的目標,是我對研究所求學生涯的承諾,未來的2年、3年,期待看到更多的臺灣藍鵲茶友,以實際購買支持坪林小農,成為茶農轉作環境友善耕作背後的力量,用行動共同來實現環境正義。

 

圖說:

圖1:我們是採茶姑娘(左右兩位是反串),戴斗笠、村姑裝、脂粉未施,道地的臺大之花(草)。

圖2:我們是課輔小老師,穿梭坪林各個山頭,各據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