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記憶開始,每當鄰居說起我父親,總是豎起大拇指道:「臺大ㄝ教授咧!」因為我的父親凌德麟是臺大園藝系教授、國內造園界的開路先鋒,幼小的我常常跟著他,上山下海,去到那些還沒開發的風景區,看著它們一個個從無到有的美麗變化,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對臺大的崇拜與嚮往。也正因為這份典型的「臺大情結」,激發了自己發憤讀書,使我如願地來到了夢想中的校園!
只是我並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去念農學院,而是考上了「全校第一系」的中文系。所謂「全校第一」,乃是由於文學院是臺大第一個學院,而中文系又是文學院第一個成立的系。因此全校運動會時,我們中文系學生被指定擔任舉牌人員,負責率領各院系運動員入場分列式,好風光啊……
海納百川的中文系
還記得當年聯考時,中文系只錄取了40人,沒想到新生訓練時,竟然多了40幾位僑外生,不得了!頓時成了80多個人的大班,而國際化程度之高,以今日眼光來看也是令人稱羨的。他們來自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不同國家,南腔北調,好不熱鬧。為了盡地主之誼,我們帶著這一群仰慕中華文化的同學,穿著大學服,參加總統府前的元旦升旗典禮,這一段趣遊到現在還被大家所津津樂道。
不只是國際化的先鋒,中文系「海納百川」的精神也表現在課堂上。很多時候課堂上都會出現一些陌生臉孔,期末考時卻又不見…,原來是旁聽生,他們不但超用功,而且喜歡向老師及本班同學挑戰,其辯論之精采程度令人拍案叫絕。
當年學校舉辦的學生活動很多,除了運動會、園遊會以外,還有一些競賽,例如新生盃合唱比賽、土風舞比賽等等。中文系由於多年來均以「氣質美女眾多」著稱,因此前來接洽組隊之理工學院科系之多、競爭之激烈不在話下。後來新生盃合唱比賽及土風舞比賽均以中文土木聯隊參加,而迎新晚會則由化工系得標合辦。
惟本系的「中國俗曲演唱會」可就用不著工學院的男同學幫忙了。大三那年,曾永義老師在其所策劃於青年公園舉辦的「民間劇場」中安排由臺大中文系學生演唱中國俗曲,同學們大夥兒粉墨登場,把那些從小只在電影裡看過的古典美人、俊俏小生等角色演得活靈活現,圓了兒時的美夢,至今記憶猶新。
相對於這麼豐富多采的「康樂活動」,讓我感到慚愧的是大學4年的學業表現並不突出。沒想到為了寫這篇文章,居然找出了當年書卷獎的照片!於是才回想起來,當年還是「偶爾」有用功的一面啦!至於獎勵,得獎人當時獲得系主任的贈書及合影留念,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了。
當年的專業科目以國學及古典文學為主,還記得第一次拿到「線裝書」的時候,那種興奮、仰慕之情不可言喻。說實在的,我後來到高中擔任國文老師以及參加高考時的文學概論等科目衝上高分,就是靠當時打下的基礎。雖說如今這方面的專業已「年久失修」,但眼看近年來中小學的國語文教材一味追求多元創新,使得古文、經典之比例大幅降低,還真有點惋惜。
此外,中文系尊師重道的優良文化,多年來也深植在每一位同學的心中。踏入職場迄今,面對每一位主管,我都能以最誠敬的心,接受他們的教誨,並虛心檢討,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奉獻。
椰林大道另一端的——「合唱系」
如果說中文系是我大學四年的「戶籍地址」,那麼合唱團就是我的「通訊地址」了。也就是說,系上找不到人,到活動中心的社辦去找就對囉。在沒有聯考壓力的大學生涯裡,團裡很多人已經把合唱團當作第二個家,和來自不同年級、不同科系的好友們,一同寫下青春的記憶。
正如同我們的指導老師戴金泉教授說過,臺大的團員,愛合唱已經到了「飢渴」的程度!每個星期二、五晚上在活動中心練唱完畢,總還是意猶未盡,一條椰林大道可以走上半小時,一路唱到大門口還久久不散。除了椰林大道之外,我們也在各個大街小巷、車站、地下道、餐廳,甚至團員家的門口獻唱,可謂最早期的「快閃族」!很多團員至今還戲稱自己當初念的根本就是「臺大合唱系」,還真是貼切。
我大二那年的樂訓(指揮)呂紹嘉學長(臺大傑出校友,心理系畢,多次獲得各國指揮大賽首獎,現任我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曾坦承,他最感謝心理系的一點,就是讓他能夠專心學好音樂。的確,紹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他的音樂素養與指揮能力外,還有他的絕對音感,連湯匙掉在地上都聽得出來是哪個音!如此人才,如果只是繼續攻讀心理學研究所,豈不是太對不起全世界的愛樂人士了!像紹嘉這樣出類拔萃卻「不務正業」,後來在音樂界享有盛名的還有好多位。由此可知,臺大真可謂海納百川,是一所最有「風度」的泱泱大校!
此外,合唱團幹部群的膽大心細、勇於嘗試的精神,更是讓人佩服,除了每學期校內外公演、寒暑假巡演、音樂營等都是獨立完成,1984年在臺大視聽館及國立藝術館成功演出兩場輕歌劇「典獄衛士」,這對當時學生社團來說,又是一項難能可貴的創舉,也贏得了肯定的掌聲與讚許。
同樣出類拔萃的是每次活動中團員們獨創的餘興節目。當時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多樣化的娛樂,所以大家就自創笑料,自娛娛人。包括自編短劇、相聲、雙簧、脫口秀等等演出,還有墾丁之花(男扮女)的選拔,直讓人笑到捧腹、流淚、掉牙。我常在想,臺大人的創意頭腦是何等的不凡,才會設計出如此令人驚豔的節目!
今年是臺大合唱團成立50週年,好幾百位團友從海內外各地回來團聚,璀燦的記憶頓時湧上心頭。臺大「校友」合唱團已於10年前正式成立,從此,這個大家庭可以「五十代同堂」,一直唱下去,永遠不用畢業!
誰說我已經去遠
「誰說我已經去遠,永不再將你留戀…」,這一首我們共同的歌曲(「螢」,余光中詩,戴金泉曲),正是我從臺大畢業多年以來的心境。
20多年的職場生涯,在外流浪了兩次,可是沒有去遠,總在一兩年後又回到母校。
還記得在聯絡中心任職校訊編輯期間,親身採訪了許多臺大值得報導的人、事、物,包括每年的導師營、獲獎師生、服務40年的臺大人等等,很珍惜與師生同仁分享故事的這段時光。隨著聯絡中心轉型為國際學術交流中心,非外文科系出身的我,居然勇敢地接下了以前從未想過的國際事務工作。慶幸有好幾位主管不斷地鼓勵與提攜,為我開啟了一頁頁嶄新的視野。
在承辦國際業務的這些日子裡,每次到不同國家去參加招生教育展,都會想起僑外生同學,想念著中文系海納百川的精神,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此外,臺大人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讓我後來在各個不同單位、工作崗位上,都能兢兢業業,全力完成使命。在遇到困難險阻的時候,回憶起臺大合唱團的歌聲與溫暖,許多的煩惱就隨之煙消雲散。
臺大,是我多年來學習與工作的園地,幾乎是跟著她一同成長,而未曾驚覺她的變化之大。一位旅外的老同學說起,日前回來參加同學會時,居然在校園裡迷了路,連椰林大道都找不到了,沒人相信她是校友呢…。是啊,曾幾何時,我們摯愛的母校,校園的風貌更新了,軟硬體設施也進步了。然而,那永遠不變的,是她自由的學風,海納百川的精神,以及一代代學弟妹們創意揮灑的青春。
臺大,是我的舊愛、我的新歡,也是我一生相伴的大家庭。
凌鴻儀小檔案
1985年臺大中文系畢,曾於系上擔任副班代表及系學會幹部,並曾擔任臺大合唱團的聲部負責人、助理樂訓等職。畢業後,1985-1987年曾任教於私立東山高中,1987年全國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格,歷任臺大聯絡中心臺大校訊編輯、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組員、國際事務處專員、理學院秘書等職,現任臺大學術副校長室秘書。其中2008-2010年調任教育部部長室秘書、高教司視察等職務。有鑒於教育專業知能之重要性,目前亦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在職專班進修中。
在臺大工作的期間經歷了11位主管:詹火生主任、高天恩主任、張漢良主任、林瑞雄主任、宋美璍主任、徐木蘭主任、邱錦榮主任、周家蓓主任、沈冬國際長、羅清華副校長,以及陳良基副校長。這些師長們的特質與風範,對我的影響極為深遠。謝謝所有的臺大師長,以及每一位共事過的同仁們,讓我在臺大的學習與工作,一路都有良師益友的相伴。
圖説:
圖1:懷念的大學服。大一園遊會攝於中文系攤位前,筆者為前排右2。
圖2:1983年中文系在青年公園民間劇場演出之原班人馬在校內加演一場。筆者為後排左5,後排左1為主持人劉文清班代,現任本校中文系副教授。
圖3:73學年度書卷獎得獎人與當時的系主任葉慶炳教授(右3)合影於文學院一樓走廊。筆者為左2。其他4位同學畢業後均為人師表,作育英才。
圖4:呂紹嘉指揮臺大合唱團於校外公演。筆者為前排右4。當時女生上台服裝是白色連身長裙,雖然有點old-fashioned,譜夾也紅通通的很像卷宗夾,但仍然好懷念啊。
圖5:1984年3月11日由臺大合唱團製作演出輕歌劇「典獄衛士」,地點在剛啟用不久的文學院視聽館小劇場。筆者為前排右1。
圖6:1982年暑假臺大合唱團南下巡迴期間,墾丁之花選拔之冠軍得主(中間持權杖者)與美妝師、造型師團隊合影。左3為筆者。
圖7:2007年代表臺大於新加坡參加教育展(後方海報為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