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861日,我搭乘招商局「鐵橋輪」自廣東汕頭抵達高雄,借住於屏東糖廠「公誠三舍」。正好屏東市歸來國民學校有一教員出缺,經面談甄試後,到「歸來國小」當代用教員(師範生才能當正式教員)。廣東汕頭一帶,說的是潮州話、廣東話和客家話,不說國語,但臺灣的小學一定要說國語。說來真是老天幫忙,筆者讀五年級時,有一學期學過國語注音符號(比現在多3個字母),並學會四角號碼查字典。於是我到屏東街上買了本王雲五編著的四角號碼字典,就泰然去當小學代用教員。底薪90元,教學補助費30元,一共是120元,生活沒問題。不過從屏東糖廠到歸來國小,沒公車也沒火車,只得騎腳踏車在石子路上辛苦往返,後來居然學會了用左手攀住貨車繩索或鐵鍊,借貨車之力向前奔馳。

第二年暑假,我從屏東坐13個小時的火車到臺北報名臺灣大學及臺省師範學院入學考試。一到校門口看見臺灣大學堡壘式的大門,兩邊用斗大標語寫著「歡迎臺大新血輪」、「歡迎臺大新生命」,使我心中十分感動,走進校門,椰子樹整齊聳立,遠望是青山蒼鬱,椰林兩旁樹立著頗有氣勢的樓房,應該就是不同院系的大樓了。這一切景觀,讓我深深愛上臺大,我希望我能考取,不要走了。

我報考「文學院考古人類學系」,說來有一點投機,怕爭不過人,所以找個排名最後的冷門科系。後來才知道,當時只分文法、理工、醫農三組,選哪個系都一樣。

在預備考試期間,正好屏東糖廠的同鄉調回臺北,宿舍就在新生南路「三分局」斜對面,我就借住在那裡,每天上午沿新生南路走到臺大圖書館準備功課,臺大大方准我們整天在圖書館溫習,也讓我們押證件借參考書,別的學校恐怕辦不到吧!

那時的新生南路中間,是瑠公圳大排水溝(瑠公圳的進水口遠在碧潭),排水溝的崁坡上,住著密密麻麻隨政府撤退來臺的難民,他們無處容身,只好露天住在水溝兩旁斜坡,吃喝拉撒,全在那裡,令人悽然,後來政府才在臺鐵萬華站與臺北車站之間,特准難民們在鐵路兩旁設立簡陋攤位謀生,而發展為八棟大樓,鐵路地下化時黃大洲市長把它拆平。瑠公圳也被水泥路面鋪蓋起來,成了如今新生南路的平坦大道。(瑠公圳仍在路底下奔流沿新生北路而入基隆河。)

同年,歸來國小洪水龍校長的公子洪慶章,以第一名考取醫學院,因為成績太好,傅斯年校長來函洪家,希望洪慶章改讀物理系,學校會給予特優獎學金云云。不過後來洪慶章還是去讀醫學系,後來成為有名的腦科專家。

那年中秋過後,我辭去教職,又從屏東坐13個鐘頭慢車到臺北,入秋以後南北天氣已有明顯差別,過新竹以後,我就穿上毛背心了。

考古人類學系設在文學院最後一條走廊上,有自己的陳列室和圖書室,全班只有5個學生,系主任李濟之老師,開宗明義對我們說,本系的目的,是要訓練將來肯坐靠背椅寂寞工作(lonely work)的人,如果自問不適合這種工作的可以轉系,於是,高華俊、林光中兩人轉到外文系,只剩下張光直、任先民和我3人。張光直兄後來成為世界有名的考古學家,也擔任過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任先民兄則從加州州立大學Fresno分校退休,養老享福,他開過一門中國菜烹調,居然座無虛席。

臺大的考古人類學系,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學系,因為老師當中有多人是在大陸從事安陽殷墟發掘實務的人,他們有第一手資料可供研究,因此,把考古學與人類學合起來組成一個系(現在叫人類學系)。本系名師如林,享譽中外。除了李濟之先生外,董作賓老師是世界級的甲骨文專家,凌純聲老師帶我們做田野調查(要我們用鉛筆記錄,因為鋼筆或原子筆會受潮而褪色、模糊),「社會學」有陳紹馨先生,芮逸夫老師教「中國民族誌」,衛惠林老師教「臺灣土著民族」,高去尋老師開「古器物學」。記得教學中有件石雕長久以來都被視為「牛頭」,我認為不是,因牠的牙齒明顯地上下交錯,而我們鄉下人都知道牛沒有上牙。另外,還有石璋如老師開「田野調查和測量」,楊希枚老師主講「體質人類學」。

有一門「理則學」必選,由陳大齊老師講授,講的是「白馬非馬」、「半尺之縷,日取其半,永世不絕」、「用竹竿撐船,到底是人在走還是船在走」等等的玄論或相對論,大齊老師後來去政治大學當校長。

除了上課之外,學生們還會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如傍晚在傅鐘下聽古典音樂,在校門口臨時教室打橋牌(後來成為世界有名的橋手沈君山,經常前來參戰),跳土風舞,或參加海天合唱團練歌和演話劇(在法學院)……非常非常有趣,讓學生生活更加充實活潑。

經過4年的嚴格科學訓練,我們養成了上天下地找證據的習慣,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我的畢業論文是:「阿美族的物質文化-手寫孤本」,其中句句都是由田野調查有根有據而成的,現在可能還留在學校保存。

畢業以後我真的就是去教書(入學前說是最後一條路),第一年到文山中學,第二年轉往國立華僑中學暨大學先修班。僑生主要來自泰、韓、港澳、星馬印尼等地區,他們常上當鋪,但僑生的物品依規定不得流當;他們愛活動但也愛打群架,有一回泰國僑生和韓國僑生夜裡打群架,我只好請板橋的消防隊前來噴水沖開他們。

教書實在是一個好工作,一年放假3個多月,但薪水卻月月照領。不過因緣際會,我通過一項考試轉任新聞記者,10年來採訪無數政界大人物,從陳誠副總統、經國先生、嚴家淦副總統、周至柔省主席,我都當面訪問過。10年後考取高考,先後在人事行政局、經濟部加工出口及管理處、財政部中央信託局任職,直到82年退休。

 

林明漢小檔案

19283月生於廣東,1949年渡海來臺,1954年畢業於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經接受第三期預備軍官訓練後,歷任中學教員、教育部華僑大學先修班訓育組長、警總民防廣播電臺編訪組負責人、中央通訊社理事、中國統一建設促進會理事、外籍勞工新聞通訊社總編輯兼採訪主任、新環境保護雜誌社總編輯、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新聞聯絡專員、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研究員、秘書,又任黨小組長、書記、考紀委員、救國團創團團員、革命實踐研究院特訓班、中信局一等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主編中信通訊、中英文年報等,現為中華民國公營金融保險事業退休人員聯誼會常務委員。

 

圖說:

圖1:這是一群要升學的小同學,我願他們每個人都金榜題名,我自身也有個宿願,但願也能如此。進入臺大之前,在歸來國小任教時與畢業生合照。

圖2:凌純聲教授(右1)帶學生出田野,在花蓮阿美族部落。林明漢(右2),任先民(右4),李亦園(左3),張光直(左1)。

圖3:1953年與任先民前往蘭嶼雅美族(已正名為達悟族)部落作田野調查。

圖4:測量雅美族人唇型與齒型,1953

圖5:雅美族人坐在半地下屋的上方,1953

圖6:雅美族漁舟,舟身雕刻精緻。

圖7:雅美族公主,1953

圖8: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