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友雙月刊第48期 2006-11

社工系是台大最年輕的學系。(提供/王麗容)
-
校長開講 把握你的黃金歲月 李嗣涔 各位親愛的台大新鮮人: 恭喜你們進入國內最優秀的學府,恭喜你們即將展開你一生中最黃金的歲月,最多采多姿的學習旅程,恭喜你們從今天起成為一個「台大人」。
-
院長專訪 發展優勢領域 提升國家公衛知能—公共衛生學院江東亮院長專訪 採訪/林秀美 公共衛生學院前身可追溯至1939年「熱帶醫學研究所」,1951年更名為公共衛生研究所,分別於1961年與1985年招收碩士班與博士班,1972年才成立公共衛生學系,現有一系六所。
-
研究發展 雨怎會下不停?雨怎會那麼大? 陳泰然(大氣科學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童年時台灣還是農業社會,當時雖有風調雨順的日子,但也常是天不從人願,一場豪大雨,一場颱風,都可使農作物泡湯,使農民血本無歸,生活度日都有困難。
-
研究發展 生質能源之開發與利用 謝韓忱(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石化能源是人類過去數十年間主要能源型式,各種機具多依照該能源型式設計,提供人類極佳工作效率與極大生活便利。
-
研究發展 電致色變技術與應用研發 陳林祈(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除了酷炫之外,隨著施加電位不同而改變顏色的光學鍍膜能有多少實際應用?」當我還是個大三學生時,看到老師在課堂上展示電影「不可能的任務 I(Mission Impossible I)」中Ethan配戴的變色太陽眼鏡,心裡便迷戀上這些絢爛色彩的變色鍍膜-所謂的「電致色變」薄膜(electrochromic thin films);但為了證明這樣的迷戀有其價值,修課過程中我不斷地問自己上述這個問題。
-
歷史的腳蹤 台大社會工作學系:孕育助人專業者的搖籃 王麗容(社會工作系教授兼主任) 社會工作是一個懷抱著人類最古老崇高的理想、最良善仁心的工作,但社工系是台大社科院最新成立的系,民國91年8月1日才正式誕生。
-
典型在夙昔 克洛爾教授百年紀念歷史影像文物展 文/林夏玉(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他是物理系60歲以上系友的共同話題,在台灣還是學術沙漠的時候,他來台努力灌溉、辛勤教學。
-
典型在夙昔 我們在做拼圖——「克洛爾教授百年紀念歷史影像文物展」策畫始末 張秀蓉(台大歷史系教授退休) 2006年1月16日中華民國物理學會召開年會時,學會發行了一本《1970年前台灣物理系所的發展》,書中有一篇林夏玉執筆的〈終身奉獻台灣物理教育的克洛爾教授〉,此文是對這位德國籍教授最新也是集諸家大成之作。
-
我的青春紀事 早年台大學生生活的回憶 曹以松(1955農工系畢;台大生工系名譽教授) 台大校友雙月刊的編者要我寫一點五十年代台大學生生活的回憶,特別是有關吃喝玩樂的點滴。
-
我的青春紀事 小魚入大海 胡肖霞(1968中文系畢;香港留台大學校友聯會主席) 承蒙各位學長厚愛,今年本人當選為香港留台大學校友聯會第十一屆主席,得增學習服務機會,不勝欣幸!
-
我的青春紀事 一個僑生的台大生活 丘子宏(1975醫學系畢;丘子宏眼科中心院長) 來自香港高中同學的訊息,明年我們要舉辦畢業四十週年重聚活動,連絡上的老同學接近200位。
-
我的青春紀事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林雪玉(1981外文系畢) 民國66年的夏季,是我初次離開台中北上求學的起點,雖然多數人是按分數高低排志願,我卻是完全以興趣來填寫志願,只填外文、中文及師大家政(師大其他系一概不填,因為根本不想當老師),就這樣進了台大外文系。
-
我的青春紀事 多元的接觸 開闊的視野 徐式寬(台大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感謝這次校友雙月刊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有機會再去回想重新再回想我的大學時代。
-
我的青春紀事 青春 郝譽翔(1998中文所博士;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回憶學生時代,影響我至深的人,那便是我的老師中文系曾永義教授。
-
心靈交流道 夏日三帖 古素琴(1986外文系畢;藝文工作者) 最愛在流雲滿布的落日時分眺望天空,各種色彩的柔和交錯,編織出多采多姿的燦爛天幕。
-
典型在夙昔 徐建萍風範——藹藹內含光 許仲平(1961年物理系畢業;美國Massachusetts Dartmouth大學物理系教授) 校友徐建萍(Jiann-Ping Hsu)博士兩年前去世。1
-
法律與生活 談勞動契約的簽訂 陳明暉(1983法律研究所畢;銘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勞動關係的本質,是一種私權的法律關係,它是由雇主與勞工主要就勞務的提供及工資的給予所形成的一種契約關係。
-
保健天地 老年皮膚保健 廖怡華(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 隨著經濟發展及醫療技術的進步,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延長,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皮膚科的老年病患也隨之增加,近年來已達台大皮膚科門診總量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