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6年的夏季,是我初次離開台中北上求學的起點,雖然多數人是按分數高低排志願,我卻是完全以興趣來填寫志願,只填外文、中文及師大家政(師大其他系一概不填,因為根本不想當老師),就這樣進了台大外文系。外地學生可優先選擇住宿,我們6個外文系新生很湊巧被安排在女一的118室,同班又同寢室, 這下好玩了。
每個考進台大外文系的人,之前的人生大多是很風光的,因為這張進第一志願的門票是很難靠運氣就能獲得。但當全國的頂尖優秀學生齊聚一堂時,真正的人生歷練才要開始。我是從那時起開始欣賞各個同學的特質,並在其間比較發現北、中、南部學生及僑生的莫大差異,這些多元的衝擊確實是進台大後最讓人開眼界的地方,但心理的調適也同時在默默的進行中。那猶如江河小魚游入大洋一般,新鮮與惶恐兼而有之。
那時我們外文系是120人的大班級,課業一向沉重,但決定要好好玩樂或要認真唸書的人倒都各有一套安身立命的方法。我最敬重的是教『英國文學概論』的齊邦媛教授,在普通教室的最大教室百多人一起上課,她上課認真投入,要求學生嚴格,考試從不先通知,有人對這種臨時考試的方式很緊張,我卻覺得挺乾脆的;反正英國文學概論是內容超多的課程,只能平時唸書當享受,若要臨時抱佛腳只會苦了自己。我們畢業後二十年的同學會齊邦媛教授還應邀來參加,一開口就是真誠的告白:各位同學,我一向是個多情的人…,試想這位年屆八旬卻仍然執著於文學創作、翻譯與評論的真學者,怎不令人又敬又愛,特別是當她說要寫到生命終了的那天時,我心中更有一股佩服-這才稱得上是終日乾乾的知識份子。
三十年前的台大生活回想起來仍歷歷如昨,那時傅園外牆仍有整排沿羅斯福路的小店舖,對面得記麵包店、峨嵋川菜館的合菜熱炒、金谷香、海南雞飯、鳳城的廣州炒麵、台一的冰點、舟山路側門的傻瓜麵、學生公車月票一格5毛錢、週六學生活動中心常有免費電影、約會就從椰林大道漫步到醉月湖畔(其間各條幽靜小道就隨人自擇了)…怎樣用少少的生活費過得自在,才是大學生的生活本色。如果要再省,則三餐到宿舍餐廳報到即可。那時女生宿舍晚上11:30就關大門,約會晚歸的人只好爬牆。由於手機還沒誕生,男生要找女生的,只能到女生宿舍外站崗,再請要進去的女生幫忙叫“某某某外找”,方法實在很原始,但求之不易得的趣味也就在其中。
做為台大學生,如果沒參加社團活動,就像劉姥姥進賈府卻沒逛大觀園-白來一趟了。我大一時參加過登山社及國樂社,同時因中友會的學長姐們特別殷勤照顧,也就漸漸把課外的時間挪來參加中友會的活動;從我大一至大二,連兩任的中友會會長-農推系陳彩龍、醫學系陳為堅-把我們中友會從一般的聯誼性社團轉型為社會服務社團。國服團是我們利用自己的假期,到埔里國中帶領當地的弱勢學生做暑期學習活動,一群來自不同學系的傻子用熱忱奉獻青春,每次活動完還會有學生和我們保持聯繫。我相信當年一起投入的中友伙伴們,現在就算已邁入中年,也依然是理想性與正義感十足吧;另外中友會的合唱團,則是每週借銘傳國小練唱,在那民歌流行的年代,幾個朋友聚在一起有人彈吉他、有人唱和,隨時就有歌聲傳唱,回想起來還真是幸福的很。
進入大四後,就覺得自己變成老人了,因為面臨的是人生下一階段的嚴肅抉擇,同學中有人要出國有人要考研究所,我是十分清楚自己要選擇就業。為節省生活費,一畢業就回台中家並開始找工作。選擇第一個工作是一項人性的考驗,那時台灣的製造業及出口貿易十分蓬勃,我看報紙分類廣告去應徵兩家公司(母親怕我受騙,總在人家樓下埋伏接應),一家五金貿易商要徵秘書,起薪九千,但看起來工作好無趣;另一家縫紉機外銷廠商要外貿業務專員,起薪六千,工作很有挑戰性;因為自己對貿易工作完全沒概念,正可以邊做邊學,所以我選擇後者。還記得面試時楊老板問我會電動打字、發telex、懂國際貿易嗎?我回答都不會,但我的學習能力很好,三個月試用期內我將全力以赴。那三個月真是收獲很多且順利獨當一面,唯一小小的缺憾是老闆不給印名片,他的理由是:你們台大的人都是想出國的,之前有個台大的做沒多久就出國去了,害我們的名片白白給他浪費了-說的有道理,我接受。這是我第一份正式工作,感謝老闆把我當普通人看待,前後六年多讓我深深受惠,使我能習得各種國際貿易相關的專業知識,以及書本沒法教的實戰經驗。
有感於自己拿老闆薪水就拼命做事的本性,實在無法兼顧家庭,於是我在30歲時就與朋友開工廠創業,只為能有多些自己主控的時間。目的是達到了,可是也付出很高的代價,因為幾個年輕人做合夥生意,資金基本上是不足的;再者因為大環境的轉變超過我們當時的應變能力,七年多辛苦經營,終究無法挽救頹勢。之後自己檢討缺失,決定改做獨資的貿易兼採購代理商,一晃十年過去,其間經歷的是台灣經貿發展最鉅大的變動,從台灣南北各地皆是生意興隆的外銷廠商,到如今卻是訂單要下到彼岸才能維繫生機。從保守的觀點看,台灣的確每況愈下;但如果站在積極且宏觀的角度,逐鹿中原進而放眼世界,當屬新一代的有為者。
我在最忙碌的1998年,開始到住家附近的文山社區大學選課上學。我想:選的學科一定要與之前所學或工作完全不相關的,這樣才有新鮮人接受挑戰的感覺,於是自然科學理所當然排第一順位。希望初中時因為理化太差,以致高中不敢唸自然組的這個人生缺憾,在此可以順便彌補。所選的課有周成功老師與陳文盛老師的生命科學,鄭元春老師與簡錦玲老師的植物學,王文竹老師的化學,王道還老師的人類自然史、科普導讀、大腦神經科學、生理學;七年多來雖然選的課不多,但是從完全沒概念,到因為了解而能欣賞,其過程猶如蒙昧心智受啟發而轉為清明,對此第二次知識啟蒙,心中更有一股莫名的欣喜。而對自然科學的喜愛之深,我和妹妹成立了公益性質的「張水連自然科學推廣工作室」,希望以推廣自然科學的方式來回饋社會-利用工作之餘,我們從2001年起,每年暑假都舉辦兒童暑期自然科學推廣活動;我們想要扮演的是觸媒的角色,期待適時的觸發,能引起小朋友主動求知的化學反應。
今年3月應邀和一些校友們回學校重遊台大校園,對於五十多年來的台大歷史一路上都有人提供親身的見證,但大家感慨最深的是台大人一向都太聰明或能力強,往往忽略團隊合作的重要與尋求真誠伙伴的可貴。希望這樣的感慨能免則免,因為人生的賽局是小組馬拉松而非個人百米衝刺,要有堅持的毅力,最好能帶著微笑與寬容經歷所有的艱難,更要感謝所有陪伴過我們的人。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或行或藏,當時或許因為身在其中而未能看得真切,如今回首來時路,這才發現原來奼紫嫣紅開遍。只要是認真對事,誠心對人,雖然未必事事盡如人意,但終究因為無悔而能歡喜接受任何結果。更因我一直都抱持以學習新事物來體驗人生的固執想法,而今而後更要安排有趣又有意義的生活,才不辜負眼前正可隨心所欲的似水年華。
林雪玉小檔案
學歷:台大外文系畢業
經歷:
飛佩克股份有限公司業務專員(1981-1987)
釩可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1988-2006)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主任秘書(2006.2-2006.7)
家庭成員:
配偶謝明霖(台大地理研究所碩士畢)
女兒謝孟潔,謝孟臻
休閒活動:
閱讀、崑曲、南管、古琴、佛朗明哥舞
圖說
圖1:學生時代的林雪玉攝於傅鐘前。
圖2:林雪玉與外文系同學攝於文學院外牆。
圖3:林雪玉、謝明霖與一對可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