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各位學長厚愛,今年本人當選為香港留台大學校友聯會第十一屆主席,得增學習服務機會,不勝欣幸!今台大校友囑稿,順便介紹聯會,並歡迎各位同學及校友加入。
服務「香港留台大學校友聯會」
聯會之活動性質與其他各校校友會相若,最大分別是在於我會不分校別,凡曾留學台灣各大專、大學之畢業或肆業者均可以個人身份加入,更臻友誼第一,不分畛域,四海一家,振興大中華之旨。本年度,聯會之較重要的活動如5月回台拜訪市政府、行政院香港事務局、教育部、台大、師大、輔仁大學各校長等(詳見本會季刊《聯聲》)。而最近的喜事,是與台大校友會聯合一同慶祝雙十國慶。
而我加入「台大港澳同學會」工作,早在到達台大後第二周開始。
僑教教誨,留台美夢
本人在香港就讀僑校德明中學,當時多位老師原本均非從事教育工作,而是曾在中國內陸任職軍政警界或政府官員,學問好、經歷豐,卻偏安香港者。從老師的言談,及所讀的「公民」科及「國父思想」裡,令不少同學,都對台灣的自由民主有一種嚮往,因此,到台灣升學是我們的夢想。
「卧」船到台灣,黑松真「通氣」
1964年9月底,香港颱風過後,我乘四川輪赴台。風浪仍勁,船原擬行三天,結果行了四天。出生十七年來我從未坐過這麼長時間的船,也未試過這麼辛苦!幾乎從未離過床,坐起來會吐,扶搖行走更吐,所以卧床四天。
船入基隆港,風平浪靜,趕快起來。一看我們憧憬的美麗寶島原來是個舊碼頭,不禁潸然淚流!但見港澳回學會的接船隊來了,幾位男生替我們拿行李,送上三文治、黑松汽水,又不禁莞爾,破涕為笑!興奮的大喝一口黑松,立刻有氣壓,上衝腦頂,下落丹田,瞬即打通任督二脈,那種「通氣」(粵俗語),永世難忘!
台大真大,需要導遊
大學9月中已開學,我10月初才到,理應立即上課。可是校園實太寬敞廣大,難辨方向,走了半圈,找不到教室,倒不如乘「0南」逛西門町去,因為0循環線,不易迷路,比找教室更易。還好過兩天便遇見某男生,約他帶領去尋找教室,才開始上學!
榮任港澳同學會副總幹事,辦迎新會迎自己
抵台第二周,七八位男同學到宿舍找我,包括了當時我並不認識的應屆港澳同學會總幹事何七賢學長。同學會除總幹事外,需一男一女副總幹事二人,而台大僑生男多女少,不易找女生任職,而且他們說在接船時已有印象,往後討論了一星期,覺得我可以勝任。推辭不果,便答應了。立即投入工作,向學校商借「體育館」為迎新活動場地,籌辦佈景、請表演嘉賓、設計集體遊戲等,自己辦迎新會歡迎自己!
台大四年裡,我都任副總幹事,沒被調換,反而總幹事卻換過三位了!
小魚入大海,交良友,讀好書,享受鎏金歲月
離開香港,雖然有時懷念父母、美食,但生活上就像猴子放出牢籠,可以隨意跳躍,靈動自主;又像小魚落在大海中,吐納吸收,要學的學問很多,自己的胃腩太少,不能盡納…
再者,港澳僑生,男多女少,正因如此,我成為很多男生的約會對象,(不要誤會,衹是朋友交誼、談天說地,而非追求者眾)節目很多,自信心也提高了!
台大的課外活動很多,我最常去的是「國畫社」,當時社長醫學系李天文同學,今日已為蜚聲國際,名滿法國、日本的大畫家,而副社長中文系石振玉同學,有緣重遇香江,與愚夫婦合組「金石軒」,再續瀚墨緣。
那時又有以「吃、喝、玩、樂」為口號之「融融社」,是我們較親近的幾位同學所認為懶散而不屑加入的,其實我們卻也正是享受着相同的這些吃喝玩樂之事,而該社同學亦並非不勤學。祇是當時年青,未識「審己以度人」,何其敷淺!
師恩難忘
台大學術氣氛濃厚,教授們學識淵博,親厚待人。他們祇要我們稱呼「老師」,不必叫「教授」,更顯謙和。
大二時,修讀台靜農系主任教的中國文學史。考試後,台老師命人找該試成績最好的同學見見面,正是在下。自此以後,我時常得到台老師濃濃的關愛,所以畢業以後之二十年,我每一兩年便回台一次看看老師。當然,還包括以下各位,如葉慶炳教授是我們班的導師,每有時節及假期,都會邀請我們到家中吃餃子,葉夫人亦熱情款待。金祥恆教授的親切、關懷與提攜,帶我到故宮上課…還有屈萬里教授的儒雅、范壽康老師的無為而治、葉嘉瑩老師的詩意…許多其他各位尊敬的老師,篇幅所限,不在此一一敍述。
畢業後學為人師
1968年畢業後回港,先任教中學。又再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及香港教育學院,取得專業資格。同是學生身份,感覺卻與在台大時別若雲泥!
1971年開始創辦中學及小學。有人認為我是初生之犢,不知困難,才勇莽行事,其實是由於我自忖接受了台大的優良教育,自信能力可以應付裕如,並非無知盲撞。其後,更有機會兼辦幼兒教育。
香港的教育制度不斷轉變,我曾經歷幾個不同階段,以私人辦學,繼而由政府向我校之中學部「買位」,即政府徵用學校部分學額而按位資助,以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後中小學部於1991年隨著政府政策的不斷改革而停辦,而幼兒教育服務則續辦多年迄今。
一直以來,我對教育工作充滿熱誠,生活充實,但自覺修為不足,品學均遠遜吾師,走筆至此,倍念眾位老師,高山仰止,愧不能至,而天人相隔,更覺懷懷念悲愴!尤咎歉者,是覺得力有不逮,對社會家國未有貢獻!
本人一介平民,雖希望全民實踐國父思想和三民主義,但愛莫能助!仰望於天,對現今社會世界的不平現象、人心不古、道德淪亡、因利忘義、互相傾軋、陰謀詭詐、人為殘殺;或眼光短視,漠視環保、空氣污染、兩極溶冰、地球暖化等等問題,都無能為力!俯首自省,對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即使從事教育工作大半生,亦無一達成,何可歎也!
近年有若干機會與海峽兩岸接觸,得悉台籍人士在大陸營商設廠居住就學者已過百萬,僅上海一地已達60萬之眾。其他丈夫在大陸,眷屬居香港者亦5、6萬人,數字仍有上升之勢。不禁為台灣寶島擔心,此情況頗類似1997年前後之香港:有經濟能力者離開,本土高消費生意銳減;工廠左移,基層工人失業,轉業困難,生活維艱,漸漸民生不靖!所以希望藉此蕪文,提醒政府掌權者正視。更冀我台大同學,都拿出知識份子的良知和責任感,手携手,心連心,同合作,做到「生活的意義,在改善全人類美好的生活」,國家和平昌盛,人人安居樂業,願共勉之。
胡肖霞小檔案
學歷: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
現任:
香港留台大學校友聯會主席
聖德肋撒教育機構主席
香港幼稚園協會永遠會長
民知教育學會主席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顧問團顧問
金石軒會長
粵語正音協會委員
香港童軍東九龍地域區委員
香港童軍新界地域區委員
圖說:
圖1:1965年校慶,宿舍開放日,錢思亮校長光臨女五宿舍311室,左3為宿舍教官,左4為筆者。
圖2:1965年大二,修金祥恆教授之「文字學」,金教授選帶數名學生至故宮博物院學習,師恩難忘。
圖3:1987年,專誠返台北拜候台靜農系主任。
圖4:1968年,同一宿舍房間,三人畢業,中為筆者,中文系。左為外文系周政。右為化學系林小苓。
圖5:(小檔案用圖)2006年,以香港留台大學校友聯會主席身份回台大拜會李校長。今日的我,對比當年,學問倒退20%,見識增加200%,體重增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