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6日中華民國物理學會召開年會時,學會發行了一本《1970年前台灣物理系所的發展》,書中有一篇林夏玉執筆的〈終身奉獻台灣物理教育的克洛爾教授〉,此文是對這位德國籍教授最新也是集諸家大成之作。讀過本文的讀者,若是50歲以上的台大物理系系友一定會勾起對克教授的回憶。他是台大物理系1947年8月創系後,近三十年期間擔任三分之一以上高等物理學課程的授課者,1也是物理系初創時,在師資流動極大時期,唯一不曾離開工作崗位的耕耘者。他是物理系早期師生們,共同回憶的一部分,如《時空花絮》第一期,蘇德潤教授在〈憶幾位台大授業老師—及他們的影響(1954~)〉一文中,2第一位提到的就是克洛爾教授。不論是50歲以下的物理系系友,或是在我們這些物理系門外漢讀者的眼中,克教授只不過是位終老於台灣的傳奇性外籍教授罷了。
克教授,於1930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便跟隨量子力學大師海森堡(W. Heisenberg, 1901-1976,193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做研究。1937年以交換名義前往日本,於北海道大學教授物理與德文。1941年來到台灣,在台北帝國大學預科及台北高等學校教授德文。台大接收後,克教授轉授物理。除台大外,亦曾兼任或專任於東海大學、台北醫學院和中國文化學院,之後不曾離開過台灣,終身奉獻於此。今年適逢克教授百年冥誕,台大物理系計畫為他舉辦文物展,是他應得的,也是我們應該做的。
克教授文物展的構想是3月29日一個餐敘中,張慶瑞主任首次向我提及並邀我一起著手籌畫。我當時的第一個反應是文物資料夠嗎?假使有人願意作我就不需要插手。4月10日張主任邀來系裡三位資深教授,及承接此案的兩位遠流公司代表一同開首次籌備會,會前我建議要請林夏玉小姐一同來參與,就這樣林小姐在不知為何開會的情況下被邀請進來,至今想來,這個計畫幸好有她參與,若不是她如此積極主動地與我一起工作,這個計畫能否在這麼短的期限內將克教授文物蒐集到現在的成果,還真是難說呢!
4月10日開會當天,我們對克教授生平事蹟的瞭解,除了透過訃文的內容外,便是夏玉執筆的〈終身奉獻台灣物理教育的克洛爾教授〉一文。與會教授的印象中,克教授很嚴肅,因為語言的隔閡,只與系上幾個懂日文的教授來往。也提到他有一名義子,和一位長年為他處理家務的歐巴桑,而鄰居周學普教授的夫人則是常替他打針,張國龍教授的夫人—徐慎恕女士則是常去看他,預科的學生在他晚年時很照顧他等等。至於他生前照片留下多少,大家也只能無奈地搖頭不知。不過張主任提到,旅居波士頓的系友許仲平,曾經替這位他大學時期的論文指導教授在美國舉辦過一場研討會,也許他當時曾整理過一些克洛爾教授的資料;也有人提到學校圖書館特藏室有一袋克洛爾教授的資料,這就是夏玉與我負責蒐集克教授文物資料開始時的狀況。根據會中大家提供的蛛絲馬跡,我們抱著福爾摩斯辦案的精神,展開了追尋克教授生前資料之旅。
首先我們依照各自的專業去思考該如何起步,達成的共識是先去圖書館特藏組看資料,我們於5月8日、11日共赴台大總圖書館五樓,調閱出裝在兩個大信封袋,其中包括兩份國立台灣大學職員履歷表,表上有一張寬約兩寸、用釘書針釘著的字條,寫著王明仁先生地址、周學普教授夫人的電話號碼,以及黃瑞娟小姐的聯絡方式(括弧中註著:幫Kroll教授整理文件);一疊散裝的活頁紙手寫講義,還有歷年(民52、53、54、55、58、62學年度及兩本不明年代)由長科會、國科會等不同研究的補助報告八種共13冊,以及發表於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上的8本論文抽印本,分別為1963年4月、10月,1964年10月,1965年4月、10月,1966年4月,1973年4月,加上重複的共13本;還有一篇發表於《東海學刊》2卷2期(1960年6月)的論文抽印本兩本。接著我們又從中央日報和聯合報系的電子資料庫中,找到兩篇克教授訪問稿,同時間曾與我們一起合作編撰《1970年前台灣物理系所的發展》的林秀美小姐,則提供了楊喜松醫師在《景福醫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和有關台北老外俱樂部的一篇報導,由內容發現克教授在物理系之外似乎還蠻活躍的,我們開始對訃文中說他「晚境頗為寂寥」打上問號。
5月中開始,夏玉與我作了大致的分工。夏玉負責上網與克教授的母校、任職過的地方,包括在德國的實驗室、日本北海道大學、小樽高等商業學校等處聯繫,最重要的是找到黃小姐、周太太與王先生。我則繼續看台大校刊、台北帝國大學一覽等較為官方的資料;聯絡帝大預科和台北高等學校的校友進行訪談工作。並向克教授往生時,任職於台大物理系的王亢沛主任,和常去克教授家探望的張夫人邀稿,請他/她們寫下對克教授的回憶。不久,夏玉便陸續傳來好消息。她找到克教授在德國發表的論文,最重要的是聯絡上了幫克教授整理文件的黃瑞娟小姐,6月11日我們前往黃小姐府上拜訪,看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紙袋,裡面裝滿克教授的個人獨照或與他人之合照,還有訃文、喪禮的節目單、墓園指示圖和墓園的照片、喪禮的全程錄影帶等。黃小姐以虔敬的心情,娓娓道出克教授生前與他/她們這群英、日、德文「家教」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讓我們不禁聽得入迷。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地想要記下她的話,都不及她親自寫下這些故事來得動人,於是我們請她趁著這次舉辦展覽的機會,將她對克教授的懷念寫下來,讓大家分享克教授除了物理系教書之外的另一面生活,同時向她商借克教授生前之遺物,於文物展中展出。
關於物理系甚至帝大預科的校友,對克教授有一台灣情人的傳聞,我們亦在黃小姐口中得到證實。從播放喪禮的錄影帶中看到,她與黃小姐、義子王明仁先生等皆以家屬身份在靈堂答禮,這位氣質高雅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墨鏡的女士,是在克教授棺木上放下最後一朵花的人。這位替克教授喪禮請來主持人-羅榮光牧師、為克教授刻墓碑、並與克教授家人聯繫的黃小姐,不僅協助我們從德文網站上找到更多克教授的早期資料,從德國紀念海森堡教授百年冥誕的網站上找到克教授年輕時與同儕的合照,也是幫助我們與王明仁先生及其他家教學生取得聯繫的關鍵人物。藉由她提供的線索,加上林秀美小姐的協助,我們訪談到一直替克教授看病的張建彬醫師。更令人驚喜的是,透過另一名家教班學生,我們聯絡到克教授的姪女。因此,我們獲知克教授的父親曾任德國政府高官,有一個顯赫的家庭背景,並寄來克教授父親及他們家的照片。
另方面,我們也同時進行追尋克教授正式擔任教職方面的資料。我在瀏覽《台北帝國大學一覽》時,查到克教授在預科的職稱是「傭外國人教師」,薪水是薪俸加公費共300元。
接下來,我們開始與他預科的學生聯絡。首先訪談羅銅壁教授,也去克教授退休後往來較密切的張苕旭教授家,找到預科校友會—蘭香會開會時的合照。聯絡台北高等學校校友會會長—黃伯超教授,從黃教授那兒得知克教授在高校時期的職稱為「克雇教師」,月薪為日幣230元(台灣大學教職員履歷表上填的是薪水加公費共280元)。當時,高校的英文教師月薪為225元,義大利教師是175元,克教授的薪水在外籍教師中是最高的。對照當時小學教師的月薪,一個月40元,帝大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擔任附屬醫院副手一個月也只有45元,可見克教授戰前的生活應該是很優渥的。我們也從醫學院謝維銓教授處得知,蘭香會將於6月20日在圓山飯店舉行最後一次的聚會。徵得主持人李悌愷教授同意後,秀美、夏玉與我預備一起去圓山飯店訪問預科時代,克教授的教學情況和師生們的互動情形。那天我們留下來參加他們的聚會,感受校友聚會溫馨氣氛之餘,我們訪談到陳定堯、陳芳武、呂聖賢幾位學長,他們告訴我們克教授上課用的德文會話教材,是小泉八雲寫的書;有趣的是呂聖賢說,有一次上課有同學將視線留駐窗外,克教授以粉筆丟出去說:「黑板在窗外嗎?」;陳芳武學長卻說他們那一班上課很輕鬆。陳定堯學長說,他在克教授教過他三十年後才知道克教授隻身在台,於是他每月固定在長安東路與中山北路交界的市場二樓,一家日本料理店訂購克教授喜歡的生魚片送去給克教授…我們三個似乎沈醉在預科的時代裡。
之後,6月23日我們一夥包括周太太、張夫人、秀美、夏玉與我前往張建彬醫師府上訪談。張醫師因身體欠佳無法細述,幸有張醫師的妹妹侃侃而談,讓我們知道克教授跟張醫師極為熟稔。每次,張醫師為克教授看完病後,還會打電話去關心,打得次數頻繁了,克教授就會不耐煩地用日文說:「死不了!」另外,張醫師也找來他的同學鄭景德醫師,鄭醫師帶來一本《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第六屆畢業四十週年專刊紀念》,我們在裡面找到克教授的半身照及傳說中他喜歡穿著獵人裝上課的照片。訪談周太太的過程中,她也特別澄清沒有替克教授打針,只是常過去關照他。不久,我們收到許仲平寄來有關紀念克教授研討會的資料,那張用一幅國畫背面做的海報令人著實耳目一新。
6月11日,從黃小姐府上出來後,我開始感覺到夏玉跟我是在幫克教授的一生作拼圖,似乎冥冥之中,克教授在指引著我們怎麼拼下去。當然最重要的一塊拼圖是7月29日,張主任、夏玉與我下午去王明仁先生府上拿到一大袋克教授的資料。也許因為王先生是克教授義子的關係,他的資料主要是克教授退休時的一些文件、契約書等資料,這讓我們能更清楚且更確切地作出克教授的生平年表。訪談中,最有趣的是提到克教授小時候因為遭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物資缺乏時,動物園的大象遭砲彈襲擊而死,克教授還因此吃過大象的肉呢!
走筆至此,我也該喊停了。過去三個多月中,找尋克教授的文物資料是一種享受,很刺激也很感傷,更應該說這是我的福氣,能為這個終身奉獻台灣的外籍教師略盡棉薄之力。過程中也會遇到追循線索斷了的遺憾,畢竟我們拼出了克教授一生大部分的拼圖。然而關於為什麼他二次大戰後不回德國,也不去美國這個待遇好、設備精良、經費充裕的國家,而甘願留在台灣?為什麼帝大改制台大後,日本籍教授遣返回國、另一位德籍教授也遭遣返時,克教授能選擇留下來?為什麼晚年生活拮据?又為什麼不收這些家教學生的學費?他與台灣情人為何沒有結婚?她現在又在哪兒?…不少的疑問依然盤旋在我們的腦海,只是以後誰會來填補這未完的拼圖?(2006年8月)
註:
[1] 羅銅壁教授5月26日訪問稿
[2] 1997年12月20日出版,P. 7
圖說:
圖1:克洛爾教授喜著獵人裝上課。(翻攝自《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第六屆畢業四十週年專刊紀念》,鄭景德醫師提供)
圖2:克洛爾教授(中)出席師生同樂會,左3為他的學生張建彬醫師。(翻攝自《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第六屆畢業四十週年專刊紀念》,鄭景德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