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學院前身可追溯至1939年「熱帶醫學研究所」,1951年更名為公共衛生研究所,分別於1961年與1985年招收碩士班與博士班,1972年才成立公共衛生學系,現有一系六所。
任教於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的江東亮教授,去年8月接任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同年底,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開跑,今年1月,新的公衛大樓在徐州路落成啟用。江院長直說自己很幸運,才上任就有較充裕的經費可資運用,接著公衛學院有了自己的窩,教研空間大幅改善;這是全新的開始,也是向上提升的轉機。
對於邁向頂尖,江院長提出兩階段的看法。第一階段以通過美國公共衛生教育評鑑為目標,從學院組織改造、擴大師資陣容以及增設學位學程著手,全面提升教學品質。第二階段為強化團隊研究,打造卓越研究中心;除積極參與校級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外,特別重視健保政策、環境暴露評估、健康促進等優勢領域的發展。實施期程,第一階段3-5年,第二階段至少5年。
第一階段:通過美國公共衛生教育評鑑
4月,公衛學院進行了一次全院評鑑,為未來走向凝聚共識。他們決定以UCLA(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衛學院為標竿,期在3至5年間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美國公共衛生教育評鑑的學院。
台大公衛學院擁有悠久的學術傳統,但可別以為取得認證的入場券乃理所當然;事實上,日本京都大學也同樣曾想申請評鑑,但條件不夠。其中的關鍵人物,即前德州大學公衛學院院長Dr. Plamer Beasley,他曾服務於美國海軍醫學研究所(1957年設在台灣,1979年撤離,主要研究遠東地區熱帶傳染病),對B型肝炎之垂直感染及B肝與肝癌關係之研究備受推崇。Dr. Beasley在美國公共衛生學院聯盟會長任內,想將該套評鑑制度推廣至亞洲,經過實地考察比較,覺得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條件較好,主動詢問台大的意願。江院長說:「我認為這是大好時機,所以欣然接受」。
以UCLA為標竿
規模關係著學術能量的產出。江院長解釋,「UCLA公衛學院的教師人數近70人,而我們只有39位,所以首要目標是在五年內增加至60人。另一個值得留意的是美國華盛頓大學公衛學院,他們的規模本來和我們相仿,近年快速擴增至200多人,我們也想向他們取經,不過這樣的規模就不是短期內可達到的。」通過美國評鑑,就像企業取得ISO認證,不只提升教學水準,還要讓台大公衛學院成為亞洲其他公衛學院的標竿。
進行組織改造工程
由於一系多所教師員額少、資源也少,對行政效率與教學及研究品質多所影響,故早在五年前第一次院評鑑時,評鑑委員即建議改變此一架構,惟多年後未減反增。江院長重申,組織改造乃當務之急,基本原則為:一、合併性質相近的研究所,簡化行政;二、尊重專業,必要時於所之下增設教學分組;三、促成系與所合聘教師,以更彈性地支援教學。「改造委員會將由陳泰然副校長擔任召集人,吳成文與蔣本基兩位院外教授、本人及院同仁推選代表一人(陳為堅副院長) 組成,下設工作小組,由各系所主管組成,副院長任召集人。希望能在今年12月抵定方案」。
增設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
增設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MPH Degree program),是為了替台灣培養公衛實務領導人才。「過去我們的教學以研究能力養成為主,學位是MSc(理學碩士)及PhD(哲學博士),此與重視實務能力的MPH及DrPH(公共衛生碩士與博士)大有不同。」在美國,公衛學院係Professional School,評鑑時特別重視MPH及DrPH學位學程的提供,因此增設MPH學位學程,亦符合公衛教育評鑑的要求。江院長並且期許通過評鑑之後,台大公衛學院能更上層樓,成為亞太公衛人才的培訓重鎮。目前這項頂尖大學計畫的重點工作,由賴美淑教授負責,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第二階段:打造亞洲及全球性卓越研究中心
光復以來,台大公衛在烏腳病、加碘鹽、肝炎、癌症、職業病、基層醫療保健及全民健保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極有成就。例如:目前國際對水中砷含量標準,就是根據台灣的研究結果,而台灣的全民健保,則被譽為「不可能的制度」。江院長指出,「公衛學院的論文被引用率平均值在本校各學院中名列前茅,但過去已經過去,我們不能耽溺於過去的成就,值此邁向頂尖大學之際,更要加倍努力,尋求突破。」他的作法是在台大自由主義傳統之下,鼓勵同仁提出群體計畫,整合研究能量,期打造一至兩個卓越研究中心,立足亞洲,乃至躋身國際。
環境職業暴露及風險評估中心
「環境職業暴露及風險評估中心」,係整合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環境衛生兩大研究所,針對充斥於環境中各種化學、物理及生物物質,進行危害人體健康之關係研究,例如時下最受爭議的大哥大、高壓電是否對人體有害的疑慮等。環境衛生及職業醫學向來是台大公衛的強項,研究中心的成立,可望進一步發展對環境之危害鑑定、暴露及風險評估技術,並提供環境及職業衛生政策之實證基礎。
健康保險研究中心
台灣實施健保多年,財務問題固然令人詬病,但在保障就醫人權、減少醫療窮人及縮小貧富間之健康差距,都有傲人成就。台大公衛學院在健保政策一直扮演要角,最初是楊志良教授、吳凱勳教授以及江東亮院長負責第一期健保制度之規劃,繼有賴美淑教授歷任衛生署副署長及健保局總經理,及鄭守夏教授擔任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現任主委。著眼於台大公衛在全民健保參與之深,江院長期待目前已成立的健康保險研究中心,在吳淑瓊教授主持之下,能發揮群策群力之效,為全民建構更完善的健康保險體系。
加強與醫學校區合作研究
在基因體研究方面,公衛學院雖未設有研究中心,不過部分流行病學教師參與校級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多年,如陳為堅教授、于明暉教授及其「遺傳流行病學 (原名族群遺傳多樣性)核心實驗室」,即為團隊成員之一。此外,公衛學院即將成立「醫學生物統計諮詢與研究中心」,為整個醫學校區乃至全校師生提供統計諮詢服務,以應生物統計發展之需求。
傳染病防治研究與教育中心
近幾年陸續爆發SARS及禽流感,傳染病一度威脅全球人類健康,他表示對付傳染病就像作戰,平日要建立後備部隊,養精蓄銳,才能畢其功於一役。有鑑於此,公衛學院近期擬與醫學院、醫院、生農學院、法律學院等共同設置校級傳染病防治研究與教育中心,建立與衛生署合作的平台,為國家防疫把關。
健康促進-努力新方向
公共衛生最主要目的在促進全體人類的健康,但若社會病了,人也不會健康,故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特別成立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關切全球健康不平等的課題,並強調社會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性。「以自殺為例,過去十年,台灣的自殺率年年上升,去年又比前年增加了25%。自殺的行為暴露出嚴重的社會問題,失業的人會自殺甚至帶著子女陪葬,是因為社會不能提供工作,逼得他無路可走,只好自我了結。我常拿教書做比方:理論上,『給學生魚吃,不如教學生學會釣魚。』但問題是海裡、河裡和湖裡都沒有魚,會釣魚也活不下去」。
現在,台灣社會的健康差距越來越大,「從台北到台東,搭機不到一小時,但台東人平均壽命竟然比台北人少7歲!這是因為台東原住民比較多嗎?當然不是。問題出在兩縣市貧富懸殊,醫療、公衛、經濟及教育的發展皆落後,惡性循環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結果。」他說,如何使不同區域、不同族群的健康差距縮小,就是健康促進要努力的目標,也是台大公衛學院的所有師生,無論任何學術領域,或任何教學分組,都可以付出和貢獻的地方。
服務社會乃公共衛生之天職
作為professional school,服務社會是公衛的天職,「我的母校-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句金典 ”Save lives millions at a time”,這是何等豪氣的使命!公共衛生可以一次拯救數百萬人性命。就拿台灣來說,全面推廣加碘鹽後,全國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流行病立刻消失;實施瘧疾根除計畫後,史上第一殺手不見了;又如現在推動戒菸運動,不只吸菸者受益、不吸菸者亦受益。…」他強調,台大公衛過去直接參與全民健保的規劃,現行幫忙推動制定「國民健康促進法」,就是本著「上醫醫國或醫未病」的自我鞭策。
推動社經政策以「人人健康」為中心
憂心台灣健康不平等,江院長呼籲政府應以「人人健康」為社經發展政策的最高原則。「由於社經發展及貧富差距影響健康水準,因此唯有透過社會思想價值的創造,讓『人人健康』成為社會共同的思想,就像民主在台灣落地生根,這樣政府各部門在制定社經發展政策時,才會特別考量對國民健康的衝擊,如經濟部對於香菸進口、農委會對於檳榔種植等,而衛生署也應主動與各部會溝通。再則,要進行實證研究,發掘現況及因果事實,甚至提供實際作法,供決策參考。」他以Popeye英雄救美故事,強調「力爭上游」的重要性。「每次Olive溺水求救,Popeye就現身去救她,而結局總是Popeye打敗在上游的惡霸Brutus,才能與Olive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裡,Brutus就是社會結構與制度,病人就像呼救的Olive,每一位都不能放棄,但在醫治病人同時,我們也要找出上游社會結構與制度的問題,一併鏟除,才能一勞永逸。」
營造「健康台大」
既以推動人人健康為理想,公衛學院本身也要劍及履及,才能推己及人。所以江院長宣示,公衛學院要成為台大第一個健康學院,從而以自身經驗推動「健康台大」,呼應李校長對健康校園的期許。此外,要加強與醫學校區合作,除前述基因體研究、生物統計教學外,最近亦接受林芳郁院長之邀,請楊銘欽教授出任企劃室主任,為台大醫院追求品質與效率奉獻些微力量。
結語:營造人人健康社會
公衛學院各系所自成立以來,已培育560位學士、1058位碩士及130位博士,校友遍佈社會各角落,為提升國家公共衛生知能奉獻己力。根據院方對近三年畢業校友所做的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碩博士進入醫療機構及民間健康機構服務,次為任職於公部門、繼續深造及投身教職等。江院長指出,除了學術界,公衛校友服務於政界及公部門者亦所在多有,如張博雅、蕭美玲、洪奇昌、葉金川、涂醒哲、陳建仁、李應元、陳永仁等等,他們的專業及領導能力均獲致社會高度肯定。
1920年,C.E.A. Winslow為公共衛生所下的定義是:「公共衛生是一門預防疾病、延長壽命、增進健康與效率的科學與藝術,經由有組織的社區力量,從事於環境衛生、傳染病管制、個人衛生教育、組織醫護事業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以及發展社會機構以保障人人都有足以維持健康的生活水準,如此努力是為了使每一個國民都能實現其健康與長壽的天賦權利。」江院長賦予新解:環境衛生即「環境保護與永續經營」,傳染病管制及個人衛生教育為「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組織醫護事業即「健康產業經營與管理」,而發展社會機構可擴大為「社會改造工程」,即提升弱勢族群的健康水平,營造人人健康的社會;這是每一個台大公衛人,各在其不同崗位,共同戮力以赴的最高理想。(本欄本期策畫/公共衛生學系季瑋珠教授)
江東亮小檔案
學歷: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博士(1984)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1978)
教研興趣:社會與健康、醫療改革、衛生政策
工作經歷: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2005-迄今)
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1994-迄今)
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1986-1994)
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客座講師、客座副教授(1984-1986)
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1994-2000)
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1997-1999)
行政院諮詢顧問(1993-1995)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約聘顧問(1988-1990)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兼任研究員(1986-1996)
開授課程:衛生政策與管理特論、社會與健康、人口健康、台灣醫療制度導論
圖說:
圖1:追求教學卓越,培養兼具實務與理論基礎人才是公衛學院首要目標,圖為江東亮院長(前排立者右3)與學生合影於台大校門口。
圖2:江院長畢業時與台大同學合影留念。
圖3:嶄新的公衛學院大樓,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的發展帶來一番新氣象。(攝影/徐嘉偉)
圖4:1978年畢業的我們這一班,多年後同學再聚,已是事業有成,各據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