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家通常懷抱的最大理想,就是要成為該行業翹楚。臺灣過去中小企業多,一度是支持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力。而這幾年在校園吹起的創業潮,創業者年齡層下降,創業的動機也很不同。最大的差異在於他們將社會服務企業化。今年畢典,楊校長勉勵畢業生,要有看見需要的新眼光,能有智慧地運用知識在裨益人群的事業上,就是創意創業的最好發揮。

孟懷縈院士分享他的創業經驗,就是臺大校訓的絕佳見證。創業是為了讓所研發的無線網路技術,能更廉價、更普及地和人們分享;這是出於他認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責任感,更是他對於敦品是平等對待所有人的深刻體會。

的確,好的校風讓學子得以正確目標揚帆遠颺。清大副校長吳誠文也提及臺大和清大的校訓,反省學界對研究表現量化的偏差風氣,是否也隨著社會逐利之風而行,並提醒優秀人才錯置,國家競爭力終將下滑。

人生如馬拉松路跑,不到終點,輸贏未定。近年推動創新創業不遺餘力的陳良基副校長也呼籲社會,如果不能陪著跑,就給年輕人鼓勵的掌聲。

和多數創業家不同,吳素環的創業動機是為了挽救家族事業,和許多年輕創業家一樣,她善用網路做為平台,短時間內樹立雙品牌。且看這位英雄如何打造鋼鐵成為文化創意。

席德進的人生充滿掙扎、孤寂與苦楚,而這些成為他創作的養分,留給後人無盡的讚嘆。張天鈞教授強調自由學風,才是造就大師的環境。

臺大人類學系的考古學門,從移川子之藏1928年在臺北帝大成立講座開始,迄今別無分號。陳瑪玲教授追溯其日、中、美3大研究傳統,並依研究方向歸納出4個發展階段,依序是古器物學、遺址調查與發掘、人與環境互動關係、及多元化發展。江芝華教授聚焦在1945年後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展開,人類學式的考古發掘激發許多學生的熱情,培養出臺灣大部分的考古學者,包括兩位中研院院士。陳伯楨教授為我們扼要簡述了臺灣的遺址發掘工作及其意義,1931年墾丁石棺是臺灣第一次,1968年長濱文化是臺灣舊時代研究的開始,1969年出版的鳳鼻頭和大坌坑報告建立第一個史前文化序列框架,進入21世紀,田野地點更擴及國外。陳有貝教授則從1980年代以降諸多遺址的搶救,凸顯考古學與社會息息相關,從環境影響評估、文化資產審議、到社會教育推廣,考古學不但在方法技術上力求創新多元,更強調結合社會發展的實務應用。

臺北市女童因隨機犯案而被殘忍地割喉致死,引發社會以重刑懲治犯人的聲浪,專研刑事法的謝煜偉教授認為此舉非但不能減少犯罪,還會加重社會暴戾之氣,社會上對待犯罪和犯罪者的態度,是一面鏡子。

引爆二戰、屠殺無數生命的德國,在二次大戰結束後這70年間,致力於教育與文化革新。他們承認錯誤,勇於面對真相和批判,用行動打造更符合公義的社會。相對於臺灣昧於歷史事實,花亦芬教授指出歷史教育應該是反省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為充滿怨懟的東亞各國帶來真正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