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友雙月刊第101期 2015-09

小小花粉粒,在顯微鏡下,形態和花紋各異其趣,讓人贊歎大自然的奧秘與生命的美妙。(提供/陳淑華)
-
校務報報 深耕校園 放眼國際 張淑英/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國際長 2001年我到臺大外文系任教,那時走在校園裡,或是在課堂中,除了外文系的同事,要看見外國人士或國際學生優遊校園,並不是件尋常的事。
-
校園新鮮師 作人生的嬴家 冀宏源 在臺大任教5年來,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和這些優秀的學生有所互動,教學相長。
-
校園新鮮師 新鮮不新鮮? 張書森 甫於2015年1月加入公共衛生學院的我,的確可歸類於「校園新鮮師」。
-
校園新鮮師 教學經驗漫談 葉仲基 我是在這個系土生土長,除了服役的兩年及德國取得博士學位的5年外,上了大學以後都一直待在系上,從助教開始屈指一算,超過30年了,雖然談不上老王賣瓜,也是到了可以分享一下我若干小小經驗的時候了。
-
校園新鮮師 這些年,我所經歷的教與學 林沛群 自2007年返回母校母系任教後,不知不覺在忙碌與混亂中度過了8年。
-
校園新鮮師 法律人3要:批判創新表達的勇氣 吳英傑 在臺大任教剛滿兩年。
-
研究發展~花粉學 花粉世界知多少? 陳淑華 花粉的正確名稱為花粉粒(pollen grain),其大小約10-200微米(μm),最常見的是20-50微米。
-
研究發展~花粉學 植物界的小小兵——花粉化石所訴說的古早故事 林淑芬 對於地球上的芸芸眾生而言,延續物種永遠是第一優先的任務,因此老天爺在繁衍後代這件事情上,往往有著最精密周全的設計與考量。
-
研究發展~花粉學 花粉學與古環境變遷研究 劉平妹 花粉是植物花中雄蕊的粉粒,主要擔任植物傳宗接代的角色,但大部分的花粉隨風吹拂、久之掉落地面,若落在湖泊、沼澤或三角洲等地,便與空氣隔絕或快速被掩埋,不被空氣氧化而能在土壤中保存下來。
-
陳良基專欄 重回玄奘八百里流沙記行 陳良基 「踐流沙之浩浩、陡雪嶺之巍巍、鐵門巉嶮之塗、熱海波濤之路」,這是唐代玄奘法師在歷經九死一生,赴西方取經講道16年後,口述呈唐太宗的巨著《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的戈壁沙漠八百里流沙。
-
花亦芬專欄 愛書人的默契 花亦芬 回國教書至今16年。
-
典型在夙昔 追憶一位精通30種外語的學者——顧華老師 蔡元奮 受教於顧華老師門下是一個意外,也是我的運氣。
-
典型在夙昔 回憶顧華教授 虞和芳 顧華教授所代表的,是中國進入現代化,卻仍舊保有古德古風的學人。
-
吳誠文專欄 鄉愁 吳誠文 「聽你的口音好像不是臺北人。」
-
張天鈞專欄 羅蘭珊的情傷與西班牙流行性感冒 張天鈞 畢卡索女友,奧莉妮在<畢卡索及其友人>中是這樣描寫畫家羅蘭珊(Marie Laurencin, 1883-1956)的:「眼皮向上吊的山羊臉孔,過於尖削而鼻端稍紅的鈎鼻子,而那雙稍嫌靠近的近視眼,總像在尋找什麼似的。本來就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女人,卻還要煞費苦心裝作自己不懂……。」
-
法律與社會 苗栗竹南大埔徵地案的法律行動 李明芝 2010年6月9日凌晨3時及同年6月28日,苗栗縣政府動員大批人力、機具,強制進入大批良田,用怪手剷除快要成熟的稻穗,此些畫面透過公民記者的傳布,從網路延燒到主流媒體,這是全民關注苗栗竹南大埔徵地案(以下稱大埔徵地案)的開始,也突顯出臺灣多年來浮濫徵地的問題。
-
校友專訪~創業家 用雙手烘焙幸福~聽障創業家劉凡真專訪 採訪撰文/林秀美 聽不見,限制了多少?
-
那些年我們打棒球 重溫棒球夢 張維斌 小時候,就讀於外公擔任校長的臺中市大同國小。
-
康宗仰專欄 與臺大橄欖球隊的短暫邂逅 康宗仰 記得新生初入學時,跟在宿舍認識的幾個同學一起去看社團聯展。
-
臺大30重聚特稿 記1985級臺大三十重聚會暨會後回饋捐贈儀式 文/文馨瑩(總幹事/政治系) 歷經近百位1985級系聯絡人一年的籌備,臺大三十重聚晚會於2015年6月13日下午5時在綜合體育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