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於20151月加入公共衛生學院的我,的確可歸類於「校園新鮮師」。但如果從我25年前成為臺大校園新鮮人算起,新鮮程度可就得打折扣了。

1991年我進入臺大醫學系就讀,2004年在臺大醫院完成精神科專科醫師訓練之後,一腳離開臺大醫院,在一家精神科專科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同時另一腳又踏入臺大校園,開始在公衛學院攻讀流行病學研究所,直到2007年完成碩士學位,繼而前往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修讀社會醫學博士學位為止,此時已在臺大和臺大醫院待了16年。2010年完成博士學業,2011年結束一年博士後研究離開英國,2012年轉往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助理教授,等到2015年回到臺大,身分也從醫師變成教師,而專業領域則從一般醫學、精神醫學,轉換到公共衛生、以及博士研究開始所專注的自殺研究。

臺大校園新鮮人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剛踏進臺大校園成為大學新鮮人的我,的確對於大學生活倍感新鮮。記得當時曾經很積極地聽各種演講,滿足高中時期、在聯考壓力下無法盡情吸收各種「課外」知識的遺憾,尤其是對文史哲領域;例如數學系黃武雄老師講科學哲學,外文系張小虹老師講女性主義、數學系史英老師講臺灣教育問題等等。

當年臺灣社會與校園正起步走向多元化,資訊還不若今日可輕易取得,臺大校園內的資源與資訊相對豐富,可以聽到批判性較強的意見與想法,正是我所渴望接觸的。

在聽了演講、或讀了臺大老師們所發表的作品後,有時大為傾慕,產生高度認同感,讓我從各種思考與情緒的困頓中滋生勇氣,直接去敲老師研究室的門,希望心中的疑惑可以得到解答。例如,有次在黃武雄老師研究室門外徘徊許久,終於鼓起勇氣敲門,幸運地老師也在,讓我進去和他談了幾十分鐘。那時我在左派社圑裡,聽到各種從社會主義角度對資本主義與臺灣政經體制的批判,對我醫學生的身分被歸類為「資產階級預備隊」,讓人不知如何看待自己。黃老師鼓勵我繼續參加社團,與社團將要舉辦的工會與基層工人參訪營隊,不要停留在閱讀和討論,而是可以從體驗中繼續思索自身與社會的關聯性。

不太記得當時黃老師確切說了什麼,但很清楚記得他臉上的微笑,以及鼓勵的語氣,稍稍安頓了我這個突然登門的不速之客,對於自我認同的不安與焦慮。

當時我也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有一大部分是想了解自己,以及人己之間的差異。之後也是基於莫名的勇氣,在讀了他們的著作之後,造訪了心理系梁庚辰、黃榮村、與余德慧諸位老師。那時讀了梁老師對於加拿大心理學者海伯(D. O. Hebb)行為神經機制理論的介紹,覺得大大認同,甚至覺得和自己對於心智、行為背後之神經學基礎的猜想「不謀而合、所見略同」。梁老師微笑地聽了我或許有點自我膨脹的說法,送了我一冊近期的《科學美國人》原文雜誌,是對於認知神經科學最新發展的特輯。黃、余二位老師也是非常親切。記得在余老師的研究室裡,他身後是一大排令人欽羨的木製書架,而書桌上有一小杯水,不是用來飲用,是用來熄菸的,非常特別。

這些早年在臺大校園的新鮮人體驗,或許與之後個人生涯選擇有若干關聯。回應當年自身的「階級認同焦慮」,終究選擇了公共衛生,一個以促進整體人群的健康與減少健康不平等為使命的專業;而自殺是心理不健康最極端的後果之一,自殺行為的多重原因,則反應了人類心智與行為的多元與複雜,回應當年我對心智發展與個體差異的好奇。

新鮮師與新鮮研究所

2015728日,我坐在公衛學院大樓的「拱北講堂」(紀念戰後臺灣公共衛生先驅陳拱北教授)裡,參與「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佈達儀式。81日是新所正式成立的日子,所長是陳端容教授,專任老師包括黃俊豪老師、張心潔老師,與我。

拱北講堂裡的牆上,釘著一塊寫著「熱帶醫學研究所」的老牌子,這是臺大公衛學院的前身,成立於日治時期的1939年。「熱帶醫學」是曾經在高雄行醫的英國醫師萬巴德(Patrick Manson, 1844-1922)在19世紀末首次提出,他並且創建了倫敦熱帶醫學校(1899),是今天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的前身,在公共健康領域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基於自身在東亞行醫與研究的經驗,萬巴德認為熱帶殖民地的流行疾病和位於溫帶的母國大不相同,因此英國醫師在前往熱帶殖民地行醫時,必須具備診斷和治療熱帶疾病的特殊知識,尤其是由病媒(如蚊子)所傳播的寄生蟲疾病(如瘧疾和絲蟲病)。因此,熱帶醫學可說是在歐洲中心的殖民主義背景下誕生,之後被東亞新興的日本帝國所借用,在帝國的南進政策下於殖民地臺灣出現。

熱帶醫學是帝國在熱帶地區殖民拓展時,因應當地特有的傳染疾病,為了維護殖民者的健康而生。然而新成立的「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則是為了迎接人類主要疾病在過去半個世紀從傳染病轉向非傳染性疾病的挑戰。

目前全球導致壽命減少、失能的主要疾病,包括心臟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肺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等,皆非傳染性疾病,反而是和我們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如吸菸、過量飲酒、不健康飲食,與活動不足等。在這個新的研究所裡,我們期待可以進一步了解人群的健康行為,而且必須同時關照到周遭的環境,從而在人們生活的場域和社區裡改變行為,達到促進健康、預防疾病,與提升照護品質的目標,這也是近年來推動、促進人群健康的新方向。要讓人群更健康,當然不能只靠醫療和健康保險。影響健康和行為的因素是多重而複雜的,因此必須以跨領域的方式來了解,結合公共衛生、醫學、以及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甚至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和傳播學等不同專業,希望可以吸引校園內外、不同領域的同好、同學們來共同參與這個促進健康的行列。

2015911日,即將在公衛大樓舉辦的「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華人健康促進新視野」研討會中,將有進一步的討論,歡迎參與(http://coph.ntu.edu.tw/news/releases?id=55bf0e0b1d41c86a6b000183&clicked_field_name=title)。

以上是新鮮師的若干新鮮人陳年往事,與進行中的、新鮮研究所的發展。撫今追昔,新舊對照,當年站在門外敲門的我,如今坐在門內,而來敲門的,會是誰?(本專題策畫/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鄭雅文教授&生機系陳世銘教授&化工系陳文章教授&法律學系蔡英欣教授&生命科學系黃偉邦教授)

 

張書森小檔案

現於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2015-)。臺大醫學系醫學士(1998),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2007),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社會與社區醫學部博士(2010)。在臺灣完成精神科醫師訓練並執業7年(2000-2007),曾任臺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1999-2000),精神科住院醫師與總醫師(2000-2004),居善醫院主治醫師(2004-2007),臺大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2006-2007),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社會與社區醫學部博士後研究員(2010-2011),與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2012-2014)。研究興趣包括:自殺及預防自殺,社區精神健康,精神流行病學,與空間流行病學。曾針對下列主題進行研究並發表著作:自殺率的長期趨勢變化與地理差異;自殺與自我傷害的危險因子;網路搜尋與自殺率的關聯性;農藥管制政策預防自殺的效果;經濟危機與失業率對自殺率的影響。

 

圖説:

圖説1:左1為作者,合影者包括葉兆輝教授(左2;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David Gunnell教授(右2;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與陳映燁教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與陽明大學)。攝於臺北(2010)。

圖説2:攝於香港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