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華教授所代表的,是中國進入現代化,卻仍舊保有古德古風的學人。他專心致力於學習研究語文和教導學生。顧華教授掌握不同語言的特色和關聯,才能精通30國語文。而他卻沒有一點炫耀之心。他努力教學,春風化雨,受他恩澤的學生,無以計數。

我在臺大外文系畢業後,要去比利時魯汶大學之前,才去上顧華教授的德文課。這才跟顧華老師結了一段師生緣。

我要去魯汶大學進修的是法國文學,在臺大我選修過3年的法文,沒學過德文。出國前,正好歐洲語文班成立,我就去法語進修班上課。那時我未婚夫在德國修博士,希望我去德國。所以我又報名去上初級德文。顧華教授當時正在教德文初級班。

顧華老師的學者風度,使人難忘。他態度平易近人,講話平穩,讓人感到分外和藹可親。他滿腹經綸,但對初學德文的學生,耐心教導,完全不嫌學生們的孤陋寡聞。

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有次讀了一篇法文,其中有個字,在字典上怎麽查都查不到,很納悶。心想,何不趁著上德文課時,請教顧華教授。但又念及連字典都沒有的字,顧華教授會知道嗎?他是我的德文老師,他會知道法文字典都沒有的字?

也許我還帶著一點要考老師的心情去問他。

沒有想到,顧華教授不但知道,而且很有耐心地,很詳細地解釋其意義,及如何使用。這可使我對顧華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

顧華老師主要是教授德文,我在臺大上法文時,是別的教授教課,所以顧華老師如此精通法文,是我沒料到的事。德文、法文雖然都屬於印歐語系,但屬不同分支。從此我對顧華教授有著無比的尊重敬愛。

根據顧華教授個人的講述,他學習外國語文,是以中國為中心,先學習鄰國的語言,再學習鄰國相旁其他國家的語言,這是他個人獨特的治學方法。顧華老師在溫州街的家,除了書外,還是書。這些書籍和他治學的筆記,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研究顧華老師治學的至寶,可惜如今下落不明。

當蔡元奮教授提及想要為顧華教授出一本傳記,我立即贊成。這樣的一位老師,值得我們的尊重,作為他的學生,有義務寫下跟顧華教授交往的一段回憶。

 

虞和芳小檔案

1965年畢業於臺大外文系,1972年在德國馬堡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從小對文學有興趣,1979年由星光出版社出版《虞和芳選集》。在德國以自然醫學行醫20年。曾於1985年在德國舉辦「中國醫學週」,德國巴發里亞公立電視台於其診所多次錄製醫學節目,以德文出版5本有關針灸中醫書籍。2006-2014年受邀於南華大學跨歐洲文學及自然醫學領域授課。中文著作頗多,有:盛行歐洲的自然醫學、歐洲自然醫學溯源、自然醫學的臨床應用、自然醫學治療敏感症和心理疾病、時間的影子、一夢十年、走往幸福的路上、陌生客、狐狸的洞、夢、無限思戀、告解的秘密、東風西風、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春秋、放眼德國、放眼歐洲、歸去來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