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友雙月刊第51期 2007-05

臺大山地農場百花齊放。(提供/山地實驗農場)
-
校長開講 思遠慎行 鐫石為碑——臺大邁向頂尖之路的下一步 李嗣涔 從2006年1月開始實施「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以來,臺大全體教職員同仁可說是上緊發條,按著計畫目標,一步步推動教學與研究基礎建設及國際化,全力追求教學與研究卓越,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已有些許進展。
-
特稿~校園短波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歡慶七十年場慶 林秀美 臺大生農學院附設山地實驗農場3月16日歡度70歲生日,前場長康有德教授發表新書《風華歲月十九年──臺大山地實驗農場開發的跡與痕》,為農場的成長紀錄寶貴的歷史,而一年一度的「梅峰桃花緣」花季也配合場慶熱鬧地展開。
-
特稿~校園短波 臺大海外服務學習團——讓服務的熱情,在世界的角落發光發熱 臺大海外服務學習團 臺大目前登記有案的學生社團約有800多個,廣大包羅了不同類型、不同屬性的團體,因此造就了學生社團活動的多元發展,所以社團活動的多彩多姿,早已存在於臺大校園中的每一個角落。
-
研究發展 從經典詮釋到中國史研究 甘懷真(歷史系教授) 容我藉本刊一隅,向校友諸先進報告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的現況,主要是提出我這幾年所參與的「大學追求卓越計畫」、「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以至目前所謂「五年五百億」的相關研究計畫所累積的若干省思,並藉此展望本校史學發展的未來前景。
-
歷史的腳蹤 瞧瞧臺大回憶館中的醫管緣起 蘇喜(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臺大醫管所的發展可溯至1971年韓揆老師受聘為臺大醫學院公衛科講師,對當時醫科學生講授醫院管理開始。
-
歷史的腳蹤 回憶本校管絃樂團的開闢時期 高坂知武 國立臺灣大學的前身是臺北帝國大學,若要講我們樂團的歷史,則不能不回溯於四十年以前的事。
-
典型在夙昔 Remembering My Father Reiko Takasaka Lee (高坂玲子) My father, Tomotake Takasaka (高坂知武), was born in Yamagata City ( 山形市 ) in northern Japan.
-
典型在夙昔 我所認識的高坂知武老師 口述•照片提供/林華火(生機系技術員1988退休) 我在民國48年到臺大服務,那時農機系(今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在舟山路蓋了一座實習工場,需要技術人員。
-
典型在夙昔 體現大愛的教育哲學家——高坂知武教授 林秀美 二次大戰後,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臺灣大學之初,鑑於師資不足,留用多位日本籍教授,高坂知武教授即是其中一位。
-
典型在夙昔 臺大醫學院杜聰明院長與醫學院學生宿舍 呂盛賢(1948醫科畢業,臺大醫科第2屆) 當年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現臺大醫學院)沒有學生宿舍設備,學生們必須從自己住家、或從親戚、朋友住處或從租屋處通學。
-
椰林風情~蛙篇 城市綠洲~臺大校園的青蛙 李承恩(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生) 一般人都認為青蛙應該是在深山或鄉下才會看見的生物,在都市叢林裡面應該看不到。
-
黎兒專欄 當代結婚的盈虧得失——關於結婚的種種冒險 劉黎兒 日本跟台灣在晚婚不婚、少子高齡等各方面一直都是難兄難弟,日本進展得很快,但是官民對此問題都相當正式,也毫無忌諱地端到桌面上來討論、採取對策;日本社會已經發現並非真的大家都不生,已婚男女大都還是有生,出生率大降的原因是因為晚婚、不婚才是原因,低到只有1.29,而且從2005年起成為人口減少國家,非婚生子比率也極端低;不婚增加的話,孩子就不會增加,但現實上30歲前男人過半都未婚,都會圈的女人也是半數都未結婚,到底不結婚錯了嗎?
-
法律與生活 認領子女訴訟上之勘驗協助義務 沈冠伶(法律學系教授) 甲男與乙女未婚同居,乙產下一子丙。
-
保健天地 訂作自己——瘦身不嫌晚 林俞佳(臺灣大學保健及醫療中心校醫) 隨著國人出生率的降低與平均壽命的延長,臺灣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已近10%,臺灣早已成為老化的國家。
-
臺大博物館之旅~地質典藏 北投石 王秀如(臺大地質科學典藏數位化計畫研究助理) 在世界已知的三千餘種礦物之中,北投石是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