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的前身是臺北帝國大學,若要講我們樂團的歷史,則不能不回溯於四十年以前的事。

19309月,本人以助教授的名義赴任於本校,當時我是年紀未滿30歲的年青人。報到之後才知,那時本校已經有三年級學生,那麼本校的開學時期應當是1927年(編按:應為1928年)。

那時的本校規模很小,只有兩個學院,一為文政學部,另外一個是理農學部,學生不過三、四百位,可說是一個總合大學的小模型。

一般而言,在這樣的小型學校裡,尤其是在沒有音樂系的條件下,要成立一個可觀的管絃樂團實在是不容易,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可是實際上卻出現了本地未曾有的而且相當正規的管絃樂團。

為了簡明起見,下面以條文形式來介紹。

一、臺北帝國大學第一屆校長是幣原總長(總長等於大學校長),是著名的歷史學權威。雖然他是已經接近60歲的老人家,但是思想非常開明,為了建設充滿朝氣的新大學,很積極地推動過學生活動方面的各種事業。管絃樂團之建設也是他的優異表現之一部分。

二、管絃樂團所需之基本設備,即高貴的樂器等都由大學的創立經費來購買而以校產處理之。

三、本校內設立稱為「校友會」的團體。本校的全體教職員都有義務捐出薪水的二百分之一,而把此款當用於校友會的經常費用。

四、在校友會內有各種活動單位,稱為某某部,而每一個部的部長是教授或副教授(日名為助教授)當中選出來,由校友會長(總長兼)聘任為部長的。

五、管絃樂團屬於音樂部。第一屆部長是田中教授,是園藝學的泰斗也是本人在九州大學裡念書時的老師。他愛好絃樂同時富有音樂教養。他在管絃樂團之創立時期擔任部長兩、三年之後,把這件職務交代給我了。其後本人一直擔任這個工作而來到光復時期。

六、樂器之選購等都是學生幹事們主辦的。部長雖然有決定權,但很少干涉細節,大都是按照學生們的計畫而辦事為常。

本人承任音樂部長時已經準備好的樂器大略如下:

French horn             歐洲貨                4

English horn                                    1

Bassoon                                            2

Oboe                                               12?

Flute                                                        ?

Piston Trombone                              1

Trumpet                       ?                          ?

Double Bass            德國貨                 1

Tympany               日製便宜貨            1

學生們硬性主張而買了四部法國號和一部英國號,由此可以猜得出來他們心目中懷有了那一種計畫(可說是夢想)。

七、樂譜是以音樂部的經常費用購買的,所以那時的譜子都有校友會的橡皮印圖樣蓋在表紙上。

學生們買了許多小型交響樂總譜,那時,他們心目中將來要演出的曲子真不少,其實,實實在在公開演奏過的卻是不多,大都是因團員的技術水準不夠高而中途廢棄的。

八、演奏過的主要曲子

第一次公開演奏:驚愕交響曲(全曲)/海頓

第二次公開演奏:第三交響曲(全曲)/貝多芬

從此以後,曾在創辦時期非常旺盛的學生們的戰鬪意志漸漸衰弱,同時學生中的音樂人才也有漸減之趨勢,結果,能夠公開演出的曲子也不能不日漸小規模化了。

九、開始練習之後因技術不夠而中途取消的例子。

(一)未完成交響曲。  原因,切分音的地方始終行不通。那時本人還沒有發現惡性補習的新方法,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而終於失敗。

(二)貝多芬的七重奏。  管樂人才雖是相當可觀,但究竟是曲子太難而終於取消。

十、初期的學生們懷有了一個願望,無論如何一定要演奏莫札特的G小調交響曲。他們一聽這個曲子的唱片,心裡感動得不得了,終於成為「G小調癮」。其實,這首曲子是除非全體演奏人員的技術水準相當高,不然是無法表現出其固有味道的。學生們為了這首曲子之演奏雖然做了不少的準備工作,可是在還沒有正式開始練習之前,自知力量不夠而放棄了。

那時,本地的音樂水準很低,一個能夠指揮交響樂團的人也找不到,又除了小提琴老師之外,全無管絃樂器的教師。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放棄願望也是必然的事。

十一、從此以後,時代漸漸演變,創辦樂團時期的天下太平氣氛日漸散掉,學生們也受了社會暗流之影響而無法在音樂活動方面充分發洩青春熱情。結果,擔任音樂部長的本人是真倒楣,終於變為保管音樂部財產的管理員了。

十二、光復時期一到,政府決定要成立一個公立職業性管絃樂團。其時,除了本校之外,找不到一處備有特殊樂器的地方。本人雖然不詳內情,但結果,本校當局把全部樂器統統捐送給政府而本校管絃樂團之歷史就在此打下了一個終止符號。

十三、現在的臺大交響樂團是除了本人和少數樂譜之外全無遺產的環境下大家奮鬥而所建設起來的。光復以後二十五年當中,有了多少起伏,回想起來真是感慨無限,的確,我們的樂團是許多失敗之後終於告成功的一種傑作。

大學究竟是大學,將來要在社會的上層做領導性工作的同學們,你們不要輕輕地放棄掉世上稀有而且是最好的社會實習之場所。交響樂團是一個小社會,雖然很小,但凡是在人類社會中必定有的基本因素在這個小社會裡都看得到又摸得到。

希望同學們好好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盡量提高你們自己的教養和力量。(摘自《臺大交響樂團三十七年回憶與高坂知武教授紀念集》,陳振陽等主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