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認為青蛙應該是在深山或鄉下才會看見的生物,在都市叢林裡面應該看不到。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其實也有許多種蛙類相當適應人為環境,即便是位在市區裡的臺大校園,也有許多種的蛙類,不知您是否有留意過牠們的芳蹤呢?
早在日治時期,校總區周圍盡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穿梭其中的灌溉溝渠比馬路還要多,這樣的環境對青蛙來說簡直就是天堂。回顧當時學生的紀錄,校園周圍到處都是青蛙,釣青蛙、抓青蛙成為課後的娛樂,要研究青蛙也只需要在周圍捕捉即可。然而,隨著光復後的經濟發展,蔥鬱的稻田漸漸變成水泥平房,溝渠逐漸加蓋,如今臺大周圍盡是高樓大廈與柏油路,適合青蛙居住的地方漸漸消失,眾蛙齊鳴的盛況不再,看到一兩隻青蛙已經變成奢侈的期望。所幸臺大在校園發展上,還有保留部分綠地與水源,讓周圍這些青蛙們,還有一個避難的環境,也讓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一些蛙類,在這片都市綠洲中,繼續高唱著牠們愛的情歌。
臺灣的蛙類共計有32種,而目前在臺大常見到的蛙類約計有6種,包括黑眶蟾蜍、小雨蛙、澤蛙、貢德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以及外來種的牛蛙。這些青蛙都有其獨特的習性與鳴叫聲音,讓臺大的夏夜變成熱鬧無比的青蛙演唱會。以下就一一介紹這些自然的歌手吧!
【黑眶蟾蜍】
英名:Asian Common Toad,Spectacled Toad
學名:Bufo melanosticus
臺灣僅有兩種原生蟾蜍,牠就是其中一種。全身佈滿突出且會分泌毒液的疣粒,雖然長相醜陋,但是這些毒液是用來保護自己的,人類只要不吃牠,自然不會有何影響。倘若您可以蹲下來慢慢地觀察牠,相信你一定會喜歡上牠溫柔、可愛的一面,可說是「牠很醜,但是牠很溫柔」。牠之所以被稱為黑眶蟾蜍,就是眼睛周圍有一圈黑色的突起,就好像戴著黑眶眼鏡般,一副很有學問的樣子。此外,你若再仔細觀察,還可以發現牠竟然塗有黑色的口紅與黑色的指甲油,是不是很可愛啊?到了每年的夏天,牠們便會開始往水池聚集,成群的雄蟾蜍鼓起大大的鳴囊,發出「嘎~嘎~嘎~」的求偶叫聲,氣勢磅礡,可說是夏夜蛙鳴演唱會的主力歌手。
【小雨蛙】
英名:Ornate Narrow-mouth Frog
學名:Microhyla ornata
聽到這個名稱,大致上就可以猜出牠的個頭不大,而且喜歡在下雨天出來活動。沒錯!牠是臺灣5種狹口蛙科的一員,體型大約2-3㎝,背部棕褐色的塔狀花紋,繁殖季節以春夏為主,若是遇到下雨天,牠們可是會叫地更加起勁。大家可別看牠個頭很小,當牠鳴叫時,鼓起的鳴囊跟牠身體一樣大,所以聲音非常的大聲,叫聲為「咯咿~咯咿~」,聽起來很像上發條的聲音。而牠的蝌蚪更是有趣,除了小腦袋跟兩顆眼睛外,其他部位都是半透明的,要用力看才會看到牠們唷!
【澤蛙】
英名:Paddy Frog,Rice Frog
學名:Rana limnocharis limnocharis
現在要介紹的澤蛙,與上述的黑眶蟾蜍、小雨蛙,三者可說是臺灣蛙類的「平地三寶」,換句話說,也就是平地最常見的三種蛙類。澤蛙應該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牠就是民間俗成的「田雞」,體型約4-5㎝,鳴叫聲音為「嘰嘓~嘰嘓~嘰嘓嘰~」,體色更是變化多端,從棕褐色到全綠色都有,身上有短棒狀突起,因此偽裝的效果特別好。牠的生性相當警覺,要是靠近牠一點,牠就噗通跳下水,往往只聞跳水聲,不見其影。另一種外型相似的虎皮蛙,體型約10-13㎝,為早期民眾釣青蛙的對象,原生的族群已在臺大消失,大家可別誤認囉。
【貢德氏赤蛙】
英名:Gunther's Frog
學名:Rana guntheri
這個青蛙的名字大家可能沒聽過,但牠的聲音卻很常聽見喔。每年夏季,無論白天或夜晚,會在水溝水池聽見「夠~夠~夠~」的聲音,不講的話還以為是狗叫聲,其實這就是貢德氏赤蛙的聲音喔。牠的體型也不小,約10-12㎝,背部為金黃色,體側為棕褐色;也由於牠的叫聲,我們會稱牠作「狗蛙」。大家可別看牠在平地還算蠻常聽見的,牠可是農委會公告的II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當初就是因為牠的體型較大,常被民眾抓來吃,所以將牠列入保育類名單,現在牠才能挾著免死金牌,安然地住在市區的各池塘中,繼續開心的狂吠。
【拉都希氏赤蛙】
英名:Latouche's Frog,Brown Wood Frog
學名:Rana latouchii
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拗口,為了方便記住牠的名字,我們會叫牠作「拉肚子吃西瓜」,這可不是亂取的,牠的背部為磚紅色到黃褐色,就像西瓜果肉的顏色一樣;而牠的叫聲為「給ㄟ~」,就跟拉肚子時,肚子所發出的聲音一樣,是不是很有意思啊?拉都希氏赤蛙在臺灣可說是全年繁殖,即便是冬天,只要是稍微回暖的天氣,雄蛙就會開始「嗯嗯啊啊~」地叫,來吸引雌蛙的青睞。而雄蛙在競爭雌蛙的過程相當激烈,常常可見到兩三隻雄蛙抱住一隻雌蛙的情況,還在雌蛙背上拳打腳踢,希望把競爭對手趕走。偶爾還會見到心急的雄蛙,看錯對象,誤抱其他種類青蛙的有趣畫面,但別擔心,這樣是沒有機會產生新物種的。
【牛蛙】
英名:Bull Frog
學名:Rana catesbeiana Shaw
最後登場的就是青蛙界的流氓──牛蛙,除了壯碩如牛外,叫聲也像牛。牠的故鄉在美國東部,早年因作為食用蛙類而進口養殖。但在飼養的過程中,有部分個體逃脫,或者有心人士放生,導致牛蛙擴散到野外去,甚至開始繁衍後代。大家或許都覺得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且野生牛蛙增加臺灣的生物多樣性應該不錯啊。但事實上卻完全相反,因為牛蛙體型碩大,會以其他小型蛙類為食,再加上牛蛙蝌蚪也會攻擊其他蝌蚪,使得有牛蛙生存的地方,一些小型蛙類就漸漸絕跡,這樣不但因為放了牛蛙一條生路,而害了千千萬萬隻的青蛙,更會減少臺灣蛙類的生物多樣性,這其實是值得我們省思的問題。
小結
話說回來,根據過去採集紀錄,過去臺大校園應該有十餘種蛙類,儘管多數已經找不到了,但如果能夠從現在開始,妥善維護僅存的棲息環境,讓現存的蛙類繼續在這片城市綠洲中繁衍,相信未來臺大校園只會更加熱鬧,而不是留下人們感嘆物種消失的聲音。(本欄本期策畫/生命科學系李心予教授)
圖説:
圖1:臺灣原生蟾蜍之一的黑眶蟾蜍,最愛大合唱。
圖2:小雨蛙最浪漫,就愛雨天。
圖3:澤蛙就是民間俗稱的「田雞」。
圖4:貢德氏赤蛙叫聲像狗,所以又名「狗蛙」。牠可是保育類。
圖5:拉都希氏赤蛙繁殖力旺盛,沒有淡季。
圖6:體型壯碩的牛蛙是從美國來的不速之客,蠶食本地青蛙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