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生農學院附設山地實驗農場3月16日歡度70歲生日,前場長康有德教授發表新書《風華歲月十九年──臺大山地實驗農場開發的跡與痕》,為農場的成長紀錄寶貴的歷史,而一年一度的「梅峰桃花緣」花季也配合場慶熱鬧地展開。
座落於南投縣仁愛鄉合歡山麓、海拔2100公尺處的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是臺大最高的校地。根據康教授新書記載,山地農場設立於1937年,係當時臺北帝國大學農業經濟講座奧田彧教授,向總督府申請進行山地農業試驗,當時的名稱為「霧社山地農場」。終戰後百廢待舉,校方無暇顧及,直到1949年發生火燒山,經林務局通知才發現竟然有座農場未接收,經校方兩度勘察後,於1961年復建,初由實驗林代管,直到1973年改稱「農學院附設山地農場」,園藝系康有德教授接任場長,正式開啟農場的經營與建設,終而成就今日高冷地農業試驗、示範經營與生態教育場地之重要基地。為因應教學研究需要,1987年更名為「農學院附設山地實驗農場」。
早年建場的主要目的是為園藝系落葉果樹研究室一系列的研究及建立果樹研究基地,移入及引入的果樹除了臺北帝大時期園藝分場(今管理學院大樓附近)所留下的果樹標本外,主要是為橫貫公路開通中,由農復會、臺大、中興大學及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等所引進的溫帶水果。為了實現「要給園藝系學生一個實習場所」的夢想,康有德教授與園藝系師生及農場員工,一鋤一鏟,胼手胝足,開啟山林十九年。為維持農場生計,後來陸續加入香菇栽培、生藥植物試驗、溫帶花卉引入和採種、蔬果銷路的開拓、園產品加工(蘿蔔乾、果醬)等各種試驗研究,以開創未來生機。
您知道代表梅峰的梅花如何輾轉來臺?沒想到農場繁殖的馬鈴薯還與麥當勞扯上關係吧!還有臺北帝大時期留下來最古老的水果是哪一種?請看康有德教授的《風華歲月十九年》。
為了彰顯七十週年的重要里程碑,農場於3月舉辦了「梅峰桃花緣」活動,同時出版《森谷幽蘭──梅峰、春陽野生蘭手冊》及《梅峰四季──臺大山地農場植物四時筆記書》,並開發「原生蘭花系列」骨瓷馬克杯、杯墊等伴手,而「春陽田園生態體驗營」則自4月起受理民眾預約參加。
此外,最重要的工程建設「生態體驗展示中心」預定於下半年完工啟用,屆時將舉辦研討會、製作宣導影片及七十週年專刊共同慶祝。中心的落成不僅可提升「自然生態體驗營」服務品質,也能發揮農場的教學、研究功能。
前往農場可由埔里走臺14線公路,經霧社轉臺14甲線公路往清境農場、合歡山方向,抵14.5公里處即可見到農場大門。活動詳情可上網查詢,農場網址:http://mf.ntu.edu.tw。活動聯絡電話:(049)2803149,聯絡人:許亞儒秘書。
圖説:
圖1:康有德教授之專書《風華歲月十九年》,是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史寶貴史料。圖為現任場長張育森教授於會場推介新書。(照片提供/山地實驗農場)
圖2:山地實驗農場歡度70歲,圖為陳保基院長(左8)和來賓黃大洲先生(右6)等人合影,左6為前場長康有德教授,左5為現任場長張育森教授,右5為實驗林王亞男處長。(照片提供/山地實驗農場)
圖3:1974年,本校校長虞兆中(右3)、教務長魏火曜夫婦(右4、5)、臺大醫院院長李鎮源(左2),及諶克終教授(左1)、洪立教授(右1)等人合影於農場大門前。(取材自康有德教授《風華歲月十九年──臺大山地實驗農場開發的跡與痕》一書第114頁)
圖4:山地實驗農場所留下臺北帝大時期的果樹,係田中長三郎教授及田中諭一郎教授所栽種,主要為柿、梨、桃、李及柑桔等,多是二十年生的大樹。圖為鴨梨,即是其一。(取材自康有德教授《風華歲月十九年──臺大山地實驗農場開發的跡與痕》一書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