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大師佛洛伊德晚年不幸罹患口腔癌,接受過33次手術,無法進食,卻仍堅持每天不用止痛藥而含著雪茄,以保持頭腦清楚。然而直到1939年過世,他可能都不了解,他之所以罹患口腔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他一天抽20支雪茄。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將在中南美洲生長7千多年、被原住民奉為祭典聖草的菸草引進歐洲,並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傳入非洲、印度、日本、中國。菸草在歐洲一開始被視為可醫治百病的藥草。19世紀紙菸發明後,機器製菸大量生產,香菸工業在20世紀兩次大戰之間邁入黃金時期,吸菸在全球蔚為時尚。1952年,第一篇證實菸草有害健康的報告出爐,而美國於1964年開始推動拒菸運動,這時香菸的歷史進入了爭議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全球有6億5千萬吸菸人口,而菸草公司一年製造5兆5千億支菸,最大的香菸製造國為中國與美國。香菸究竟有哪些好處令癮君子如此著迷?香菸中的尼古丁有提神、愉悅、減輕焦慮、增進工作表現、減少飢餓與減重的效果;多重的提神作用,是成癮的主因。不過,尼古丁過量會導致頭痛、眩暈、腸胃不適、嘔吐、呼吸不暢、脈搏不規則、流汗、虛弱;除了尼古丁外,香菸燃燒後會產生4千7百多種化學物質,包括一氧化碳(會降低血紅素的攜氧能力,導致組織缺氧)、焦油等44種致癌物、刺激性物質(甲醛、氧、醋乙醛、丙烯醛等,會刺激黏膜)以及氧化物。與尼古丁在精神及社會層面的短暫正向作用比較,香菸在人體器官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顯得全面而巨大、持續且深遠。長期吸菸者,不只外表較同年齡非吸菸者提早老化,內部器官功能也會提早衰退。以下簡介吸菸與各種疾病之間的關係。
一、心血管系統的疾病
吸菸會造成血壓上升、心跳加速、促進血管內血栓形成、周邊血管收縮、高膽固醇、動脈粥狀硬化,並會降低血管的輸氧功能(表1),是許多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周邊動脈血管疾病、主動脈瘤、高血壓等最主要的致病原因。
(1)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罹患冠心症者有不少比例起因於吸菸。吸菸者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為非吸菸者的1.7倍,65歲以下死於冠心症者約有45%可單純歸因於長期吸菸所致(65歲以上死於冠心症者只有20%歸因於吸菸)。發生心肌梗塞後持續吸菸者,再梗塞率為戒菸者的5~20倍。
(2)腦血管疾病:吸菸者發生腦血管意外(中風)的危險是非吸菸者的1.5~2倍。
(3)周邊血管病變:吸菸會造成周邊血管收縮,加上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周邊血管(如下肢動靜脈)病變。長期吸菸者因下肢血管病變需要截肢的比例為未吸菸者的2倍。
(4)腹腔主動脈瘤:近60%的腹腔主動脈瘤是由吸菸引起。因主動脈瘤破裂而死亡的危險度,吸菸者是非吸菸者的2~3倍。
(5)高血壓:有15%的高血壓可歸因於吸菸。尼古丁會造成血壓上升、脈搏變快、血管收縮。其次,長期吸菸引起的血管慢性病變使血壓持續升高,加上吸菸會影響許多降血壓藥物的代謝,藥效打折,血壓控制更不易。
表1:吸菸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病理變化 |
生理效應 |
血液學變化 |
新陳代謝效應 |
⬛ 血管內皮層傷害 ⬛ 血管壁平滑肌細胞增生 ⬛ 動脈粥狀硬化 |
⬛ 增加心跳、血壓 ⬛ 心輸出量、心肌耗氧量與周邊血管阻抗 ⬛ 心律不整,減緩冠狀動脈血流 |
⬛ 影響血小板、前列腺素、纖維蛋白原與包漿原之功能 ⬛ 促進血栓形成;降低血紅素的攜氧能力 |
⬛ 增加低密度膽固醇、游離脂肪酸、生長激素、皮質醇、血糖、乳酸與丙酮酸 ⬛ 減少高密度膽固醇、動情激素 |
二、呼吸系統的疾病
菸霧中的刺激性物質進入呼吸道後,會抑制呼吸道纖毛運動,減低呼吸道清除異物與分泌物的效率,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機會。研究證實,吸菸量越多者,其死於肺炎與流行性感冒的可能性就越高。另外,菸霧也會刺激呼吸道黏膜下腺體增生,產生過量痰液,並造成肺臟內白血球及吞噬細胞的功能異常,導致肺氣腫(圖1)與慢性支氣管炎(統稱慢性阻塞性肺疾或慢阻病)。發生慢阻病的吸菸者,肺功能衰退的速度是非吸菸健康者的2倍。症狀除了慢性咳嗽外,也會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運動時呼吸急促、喘鳴等現象。慢阻病病患中,吸菸者占80~90%,多數人的死因可直接歸因於吸菸。戒菸是目前唯一能有效減緩肺功能衰退的治療方法。
三、消化系統的疾病
香菸中的有害物質會使胃黏膜血管收縮,影響消化液分泌,破壞胃腸功能。長期吸菸者發生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比例為不吸菸者的10倍,而吸菸也會影響潰瘍癒合、弱化藥物療效及增加復發機會。另外,吸菸也會影響牙齒功能與其消化機能,提高罹患牙周病的機率。
四、癌症
香菸被視為最大的單一致癌物,菸霧中含有焦油及其他43種致癌物質。許多癌症與吸菸有關,包括肺癌、喉癌、食道癌、胃癌、胰臟癌、口腔癌、膀胱癌、腎臟癌、子宮頸癌,其中又以肺癌(圖2)最為人熟知。菸霧中的致癌物質進入肺部後,可經由血液循環進入人體各個組織,如在吸菸婦女的子宮頸組織中,可以測得菸霧中具有變異基因能力的化學物質。
吸菸者死於肺癌的危險為非吸菸者的10倍,而吸菸的支數越多、時間越長,危險越高,可達20倍以上。若吸菸者同時有其他致癌危險因子,則死於肺癌的危險有加成現象,如石綿礦工吸菸者為非石綿礦工吸菸者的5倍,亦即為非吸菸者的50倍。戒菸可降低肺癌發生率,戒菸15年後,因肺癌而死亡的比例較持續吸菸者降低8~9成,然而就算戒菸超過40年,肺癌死亡率仍略高於未吸菸者,顯示香菸致癌的影響相當長久。
使用有濾嘴的香菸是否會減少罹癌的危險,目前沒有定論。雖然含濾嘴香菸可以有效減少吸入尼古丁及焦油的量,但卻誘使吸菸者每次吸入更多菸霧,而且吸得更深,此點被認為是近年來許多肺癌組織型態由鱗狀上皮癌(大氣道為主)轉變成腺癌(周邊肺癌為主)的可能原因。
五、其他器官系統的疾病
(1)牙周病:吸菸會降低口腔免疫力,利於細菌滋生,破壞牙齦,導致牙周病,提早發生齒牙動搖的現象。
(2)白內障:吸菸者的水晶體易出現混濁的情形,加上視網膜細胞受損,不僅提早「視茫茫」,亦增加失明的機會。
(3)生育能力:由於吸菸會影響周邊血管,男性陰莖因血流減少而無法勃起,同時精蟲數目、活動力及性慾等也會降低。
(4)聽力:香菸中的血管活性物質作用在聽覺器官上,會造成細胞毒素,損害聽力。
(5)骨質疏鬆與脊椎病變:吸菸會加速骨質疏鬆、增加骨折機率,並造成椎間盤病變;椎間盤脫垂若壓迫到神經,還會造成腰痛及下背痛。
(6)皺紋:吸菸為持續的口部動作,會造成臉部皮膚膠原蛋白流失,面部皺紋及魚尾紋提早出現,未老先衰。
幼兒及青少年吸菸問題
孕婦吸菸會妨礙胎兒的生長及肺功能,並影響胎盤血流,使得出生胎兒體重較輕,往後生長發育也較慢,即所謂的「胎兒香菸症候群」。長期吸入父母親二手菸的兒童,也會有較多的呼吸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症及氣喘等。
全世界青少年吸菸比率逐年上升,其原因繁多,也缺乏有效的導正方法令其戒菸。吸菸的青少年多有呼吸道症狀,如慢性咳嗽,而且會顯著影響肺功能。由於青少年的肺臟仍在發育期,肺臟的生長速度因吸菸而減緩,甚至提早進入衰退期(一般的非吸菸者在25歲以後,肺功能開始衰退,吸菸的青少年提早自20歲就出現肺功能衰退現象)。
為自己戒菸吧!
長期吸菸者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卻使肉體承受香菸的危害,包括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慢性肺病、癌症、截肢、容貌老化、失聰、失明、內臟功能提早老化等。與香菸有關的死因,在國人的十大死因中即占了5個(癌症、腦血管中風、心血管疾病、肺炎、慢阻病)。國人男性死亡中,20%可單獨歸因於吸菸所致。依據臺大公衛學院楊銘欽教授的研究,臺灣1990年因菸害造成的直接醫療照護成本、人力資源成本與罹病損失的經濟成本,總合高達139億元。
世界衛生組織將菸害視為人類最大的可預防疾病,並於2005年結合全球反菸力量,提出「菸草控制框架公約」(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 FCTC),以不間斷的無菸害宣導,實施全面性的控制香菸政策及計畫,由政府、公共衛生工作者及民眾共同促使政府立法,讓學校、公共設施及工作環境能成為禁菸場所。戒菸利己又利人,癮君子應心懷警惕,提早戒菸。(本專欄策畫/臺大醫院骨科部江清泉主任)
余忠仁小檔案
1987臺大醫學系畢,1997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2008/8-迄今)、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2008/8-迄今)。歷任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綜合內科部副主任、胸腔內科主任,1999~2005年擔任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專長一般內科學、胸腔內科學、重症醫學、癌症醫學、超音波醫學、分子醫學。1997&1998年獲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傑出研究獎,也屢獲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助(1994, 1996, 1997, 1998)。
圖説:
圖1:吸菸者的肺氣腫(emphysema,圖中多處膨脹較白的部分,正常的肺部呈現淡紅色,只占一小部分)與肺部碳粒陳積(anthracosis,深色斑點)。
圖2:吸菸者得到的肺癌(白色腫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