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科會國際合作處、英國文化協會臺北辦公室(British Council Taipei)及英國大學聯盟(Universities UK,簡稱UUK)邀請下,7月12日至20日,嗣涔以邁向頂尖大學策略聯盟召集人之身分,與7所獲第一期五年五百億補助的大學研發長,聯袂赴英國參訪了巴斯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大學學院、格拉斯哥大學、愛丁堡大學、南安普敦大學等7所名校,除汲取各校強項領域發展的經驗外,同時尋求更多研發合作之機會。此行亦拜會英國研究委員會總會(Research Councils UK,簡稱RCUK)、 英國大學聯盟、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英格蘭高等教育經費核發委員會(HEFCE)等大學管理及經費贊助機構,7月20日並與英國大學聯盟主席、艾賽司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校長Prof. Steve Smith共同主持「臺英研究合作論壇」,吸引英國近30所大學的研發副校長參加,收穫頗多。
代表團此行主要目的有三:(一)深入瞭解英國大學學術研究的設施和優勢,鞏固及開發臺英雙邊研究合作及深入交流的機會;(二)深入瞭解英國高等教育體系研究績效評估以及研究經費補助機制;(三)學習英國在申請及推展國際研究合作計畫的經驗,尤其汲取其成功參與歐盟科研架構計畫(Framework Programme,簡稱FP)的經驗。同行成員有臺灣科技大學彭雲宏副校長、中央大學朱延祥研發長、中興大學陳全木研發長、交通大學李鎮宜研發長、長庚大學趙崇義研發長、成功大學電資學院曾永華院長、國科會國合處張慶瑞處長、陶正統副研究員、英國文化協會臺北辦公室賴信元總監和陳佩宜副總監,以及本校研發處陳基旺研發長、研發處企劃組陳昭岑組長等人。
英國出產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學術研究自有其優越傳統,從此行參訪的7所大學各有研究強項可窺知一二。而本校與部分大學也已建立雙邊合作,如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以藥理學及工程學見長,該校與本校生命科學院院長羅竹芳教授等人未來有意共同進行蜜蜂消失原因之探討。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在寄生蟲、肝炎病毒、心血管方面與臺大醫工所林啟萬教授合作,且納入FP7計畫。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Prof. Jeremy Bradshaw與本校動科所合作當中,並有意願進行學生交換,共同參與FP7計畫。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電子及電腦科學學院院長Prof. Harvey Rutt與臺大物理系蔡定平教授現有合作,該校新建的奈米機電無塵室,設備新穎,亦可供本校於新建卓越大樓設置之無塵室參考。
英國是歐盟中FP7計畫通過率最高的國家,從其研究計畫觀察實有其理由。如愛丁堡大學的海洋能研究值得身處大洋的臺灣學習。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代謝體研究、生醫工程、生物晶片、氣候變遷等研究,或為當前頗具急迫性的環境問題、或與顯學生物科技密切相關,由於其與臺大重點研究領域頗為相符,嗣涔特別邀請相關領域學者來臺交流。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研發副校長 Prof. David Price 也從氣候變遷探討人類面對的四大挑戰,即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永續城市(sustainable cities)、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s)及人類福祉(human wellbeing)。Prof. Mike Wilson為FP7(7th Framework Programme)細菌學領域計畫主持人,對來臺訪問表達高度興趣,嗣涔已邀請其前來指導FP7計畫的撰寫要訣。而在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社會科學院任教的陸懋祖教授則是FP7人文社會領域的計畫主持人,也有意願與臺大合作。
此外,倫敦大學學院的國際化策略與實務,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產學合作模式等,也都極具參考性。
此行另外參訪了幾處國家級研究機構,對研究績效評估與經費補助機制俱有創新作法,頗值得參考,如英國研究委員會總會主張由下而上的管理方式以確保學術自由,英格蘭高等教育經費核發委員會主張補助經費多寡與各校學生人數及研究表現密切相關,英國皇家學會出版部簡介其期刊論文出版種類及審查原則。
此行為臺英學術交流跨出一大步,特別是在人文社會及生農醫工領域有深度交流,最珍貴的是發掘許多可合作的夥伴,開啟更多新的合作契機,可說是收穫豐碩。
圖說:
圖1:2010年7月20日英國大學聯盟(UUK)的臺英研究合作論壇會後合照。前排左4為UUK主席Prof. Steve Smith;前排右3為臺大李嗣涔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