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洞館位於臺大羅斯福路大門入口左側,遠望像三合院式的建築,農業陳列館在中間,人類系館和農經推系館分據左、右,似雙手迎接旭日、光照著庭院裡人們的生活作息。1977年入學那年,聽到學長姐介紹這是我們的家-人類系館「洞洞館」時是有些好奇的。這棟建築物最大特色是外牆不直接開窗,而是布滿筒狀琉璃瓦,光線穿越瓦筒和第二層的毛玻璃,形成一個獨特的折散現象。在人類學系讀書、上課、洗陶片,那時候我們也感受到本系與文學院其他系不同,例如考古學是研究未有文字記載時期的歷史,「非洲猿人」、「南島語族」等名詞讓人覺得陌生,遠離大王椰林僻處校園一隅,總顯得有些孤單。

獨特之處還有地下室儲藏具有豐富歷史意義的「奇珍異寶」,再加系上老師有的還用著承傳自南方土俗研究室留下來的書桌。故事可以追溯至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的創立,從日本來到臺灣的一群優秀的地質、人類、考古、熱帶醫學、語言學者投入了所謂高砂族的研究。他們用心、勤奮,翻山越嶺取得第一手資料,甚至千方百計從原住民頭顱骨架攜回一、兩個做體質測量,故事歷歷在目。這些珍貴的標本和圖畫陳列在洞洞館的一、二樓展示著。從希臘時代起博物館即是知識的殿堂,上人類學導論和臺灣考古學時老師常將之帶入上課,從物質文化出發總是讓人印象深刻;那些標本引領我們循著前人的步伐,孜孜不倦的尋找與學習。

一直覺得能進入人類學系是很幸運的,那時系上人不多,上下屆都認識,坐在洞洞館門前階梯上聊天、吃蛋糕,彈彈吉他,好不快樂。那時系上大四有齊豫、大一有鄭怡。記得某一天拾取落在草地上的飛盤時,對面一起修翟老師統計學的農經系同學慌張、愁眉不展的說他們大三班代表跑完800公尺休克了;「死亡」離青春的我們有多遙遠,我們不解怎麼會這樣呢?

對生和死,其實我們應該更容易參透,因為系上教的是異文化的比較研究、參與觀察,如何容忍、瞭解、欣賞古代的、現在的民族行為模式、風俗習慣等。說文釋「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也。不過古的另一種解釋,從字形看是盛酒的陶壺。換言之,陶壺的形象象徵了發明文字之前的早遠歷史,也就是「古」。對古代歷史的興趣日益增加,所關心的不僅在於史前人是誰,還有他們如何生活,腦海中想些什麼?其實探索考古的目的並非為仿古以做復興之舉,重要的如何應付人生現實與未來的狀況。

轉眼畢業30年了,還記得20年前李光周老師剛從國外回來推動「新考古學」,對著我們一群女生說『念考古很辛苦,你們有機會就轉行吧。』當時他的神情是親切又有些嚴肅。老師這麼說是因為考古學的畢業生較少有與主修直接相關的工作機會,而修完人類學後再攻讀其他專業領域較易成功,因為在現代國家中有關各社會群體的文化與考古的知識,對應用人類學或行動考古學在執行計畫時是很重要的。

記得之前到美國亞利桑那州求學選修民族學,探討古印地安文化的一堆資料讓人眼花撩亂,但其他同學卻顯得輕鬆。當然語言是因素之一,但也可能印地安人的歷史文化背景從小被納入教材中,較早接觸人類學,所以比較容易進入狀況。也由於有這種容忍和尊重異文化的教育,所以當印地安人要求保存遺址、歸還祖先遺骸時,較易獲得多數美國人的諒解與支持。同樣的,臺灣原住民文化是上天賦予這塊土地的稀有瑰寶,但八八水災過後,政府在處理原住民遷村與後續討論規劃自治區時,卻缺乏瞭解和尊重,令人遺憾!謝繼昌老師所寫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的迷思,文中充分表現對人的尊重,對創造力、以及對人追求和實現美好生活權力的重視,令人深有同感!

保羅巴恩(1996)在當代學術入門考古學中說,如果要成為一位專業的考古學家,有三條基本的途徑,大學學習人類學方面的課程,學習博物館研究的課程,或是在地方單位文化資源管理部門工作。轉眼間到博物館服務20年了,看到參觀的小朋友絡繹於途,頗有感觸。成長是一條長遠的路,大學匆匆4年,但影響可是長長遠遠人生追求幸福的過程就是創造價值的過程,而價值是體現人的主體,人類學教我們期待教育、宗教和生活的革新,以謀求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在緬懷舊系館即將逝去同時,也期待我們未來的新系館,將我們的故事與傳統延續下去。

 

屈慧麗小檔案

1981臺大人類學學士

1986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人類學碩士

1998英國倫敦大學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碩士

1987-1988中研院史語所約聘助理研究員

2006-2007中興大學歷史系兼任講師

1989~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長期從事考古田野與文物研究工作,曾參與臺東卑南遺址挖掘,主持臺中南屯山仔腳、彰化福田里遺址、新竹縣犁頭山遺址及臺中惠來遺址及中興大學頂橋仔挖掘。近年來側重文化資產調查、考古對公眾的影響、博物館文物詮釋、如何向居民推廣住家附近的考古遺址與知識,以及城市考古的現在與未來意義之探討。

 

圖說:

圖1:人類學系系刊《人類與文化》。(韓旭東繪圖)

圖2:李光周老師(右)與尹建中主任(左)。(王瑩玲提供)

圖3:1980我們在岩灣出田野。

後排左起:黃智慧、黃虎、石瓊純、宋錦秀、許美智、瞿海良,前排右為吳偉鴻,左為筆者。

圖4:2010筆者在博物館介紹城市考古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