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7日是先師林霖教授逝世40周年紀念日(1905-1970)。林教授是我在臺大經濟系就讀大學部(1962-66)及研究所(1967-69)的老師。
生平及經歷
有關林師生平,網路上竟然極少記載。根據早期美國經濟學會手冊(1969)記載、我個人早期搜集的相關記錄,以及最近和林師公子寶新聯繫獲得之資訊,簡述林霖(Lin Lin)博士的生平及經歷如下:[1]
1905年農曆5月26日生於廣東梅縣。1926年畢業於大夏大學商學系[2],1930年考取公費中山獎學金留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3]1931年6月獲該校經濟學碩士,續於1934年12月獲經濟學博士。當時俄大經濟系聲望很高,例如1930年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即由該系之M. B. Itammond教授出任。林師之博士論文題目是“Federal Reserve Currency”(聯邦準備通貨),指導教授是Charles A. Dice (1919-1948 俄大教授,該校有以他命名的研究中心),是林師的恩師兼好友。[4]
1935-37年間,林師在華府著名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擔任研究員(Fellow)。[5]中日戰爭爆發後,他於1938年赴紐約就任紐約中國經濟社會諮詢委員會研究員,旋於1939年轉任紐約中國中宣部國際宣傳處駐北美辦事處研究組專員,不久調升主任(Research Director of Chinese News Service),1944-1947年間轉到墨西哥擔任該地辦事處專門委員。[6]林師英文很好,也辯才無礙,常在美國報刊撰寫時評,為中國宣傳抗戰局勢。留美這段期間,多次參加國際會議,發表文章為國宣揚,抗戰勝利後曾獲國民政府頒授勝利勳章殊榮。
1947年6月奉召返國,就任中宣部秘書,次年也在中央大學兼課。1949年1月1日接受臺大傅斯年校長之邀,應聘為臺大經濟系教授,並將母親及弟妹等家人接來臺灣;8月開始至1952年7月兼系主任。1961-1966年接臺大夜間部主任,1966年8月回鍋出任經濟系主任,並於1967年8月接替施建生教授兼任法學院院長,直到1970年2月在任內過世。[7]
學術成就
根據1942年及1969年美國經濟學會(AEA)手冊,及《林霖先生文集》,林師早期的學術研究非常傑出。除了豐富的中文著作外,這裡列出主要英文著作:[8]
Are Time Deposits Mone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ER), March 1937 (頁76-86).
Professor Graham on Reserve Money and the One Hundred Percent Propos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37(頁112-113)。以上兩篇同時刊登於該頂級期刊,實屬不易。
Is American Gold Idle? Finance and Commerce (年代不詳).
New Chinese Monetary System, Digest Press, American University, 1936.
American Imports from China 1932-38, Trans. Pacific News Service, 940.
The Principle of Clearing Debts and Credits -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Supply and Use of Banking and Monetary Fu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20-40, Essays & Papers in Memory of Late President Fu Sau-Nie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hina, 1952.
An Alternative View on the Creation and Expansion of Deposit Mone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uly 1965.
此外他在AEA手冊列出的研究領域為”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with Clearing's Principle as an Approach”(國際貨幣制度與清算原理之方法)。
其中AER所刊的“Are Time Deposits Money?”(定期存款是貨幣嗎?)一文,澄清定期存款是否算是貨幣供給的問題。據現任臺灣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及元智大學客座教授鄭治明博士的回憶,該文對貨幣理論貢獻很大。我在拜讀謝勇男教授找到的原文後,證實林師的確提出定存應該算是貨幣的說法。這種說法現在已不成問題,是M2的一部分,但早期對這定義還有爭論,因此在該文,林師用「借貸互相抵消說」來闡述其理論。該文作者單位為俄大,首頁還提到謝謝該校Dice教授及Willit教授的指教。
如沐春風
我於1962年秋以第一志願考取臺大經濟系,在1963年大二時上過他教的必修課「貨幣銀行學」。當時是大班,師生互動機會較少,也不記得他是否認識我。當時用的是英文教科書,讀來很吃力。[9]我在1966年6月畢業時,考取本系經濟研究所,先去服兵役一年,於1967年秋回母系繼續念研究所。那時林師剛接任法學院院長,仍兼任經濟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與研究所同學有較多的接觸機會,我也就與他較為熟悉。談話間,知道他是廣東梅縣客家人,我的祖籍也是廣東梅縣,更倍覺親切。
同學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有兩件:
一、林師是「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因為他上課時經常在闡釋孫中山先生的思想。現在回憶起來,也許覺得有點奇怪,但在當時蔣介石總統主政時代是很正常的。他對中山先生所提的錢幣革命思想有很精闢的見解,上課時以及文章中一再加以闡述。
二、對於貨幣理論他有一套獨特見解,就是上文提過的「借貸互相抵消說」,主要根據他於1937年發表在AER的論文及1952年紀念臺大傅斯年故校長論文集的論文,因此上課以此學說為主要教材。老實說,我們這批碩士班同學們對他的理論是很頭痛的,因為不大瞭解,而且覺得那是二次大戰前的理論,不符新的學說,考試也就糊塗應付了。但林師認為這個學說還可以再深入研究發展,並希望有同學能繼續研究,或利用數學或利用計量經濟學模型來驗證,如此才比較“時髦“些。林師突然逝世,他的這番理論恐怕無人繼續了。
每次參加同學聚會或上課,林師總是滔滔不絕。在我印象中,他永遠是笑瞇瞇的,對學生從不疾言厲色,表現和藹可親,使人樂於親近,與他在一起,有如沐春風之感。他對事物總喜歡從另一個角度提出看法,語多精妙。他的口頭禪是:“No Harm to Try”(不妨一試)。這句話對我一生幫助很大,激勵我常常鼓起勇氣尋求突破。
在1969年臺大畢業紀念冊裡有法學院院長林霖的題辭:「立身處世,勤求爭友」,可算是他個人對學子的勸勉,也體現在他勇於發言上面。國民政府遷臺之初,經濟尚不穩定,林師主張採取反通貨膨脹措施。由於直言,難免得罪人,他毫無所懼,但以誠懇態度與人溝通。1952年出版《中國之經濟》一書,該書對研究中國經濟歷史可能仍有參考價值,不過在書市已找不到了。
我在臺大經濟研究所時,法學院正在籌設經濟學博士班,由林師兼任執行秘書,對課程及師資安排、財源籌措均煞費苦心。他真誠地希望國內首創的經濟學博士班能順利開辦,並且茁壯成為臺灣最高的經濟學府。博士班於1968年秋正式成立,第一屆學生只有一位,是大學部及碩士班高我一屆的學長趙捷謙兄。自博士班設立後,透過與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的合作,臺大經濟研究所的師資及水準立見提高,館舍也在經費拮据中完成,預定於1970年3月1日正式啟用,但林師卻於2月18日在陽明山上課期間突然送醫,2月27日離世,享年65歲。學生時,每次看見林師,頭髮烏亮,臉色紅潤,羡慕不已,沒想到他一下子就走了,猜測可能是積勞成疾,而遽歸道山。
1969年6月我取得碩士,準備出國深造。他曾經為我寫推薦信,當他知道我得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系全額獎學金時,很無奈的對我笑說:「今年的研究所畢業生我們將損失一半了,唉,我多麽希望你們都能來考博士班!」他希望我們學成後能回國服務。這年,第二屆博士班招收了同班的林華德兄,他成為臺大第一位、也是臺灣第一位經濟學博士;據說捷謙兄因來美遊學一年,論文完成時間稍晚,而成為第二。
緬懷先師
很遺憾,出國時匆匆,沒有親自向林師辭行,赴美後,課業繁忙,也只寫過一封信向他致意及賀年而已。沒想到1969年夏天一別,即成永別。1996-2009年期間我返臺在新成立的國立東華大學任教,也擔任過系主任及所長,有時想起林師,覺得更敬佩林師努力不懈的精神。
開始執筆撰寫這篇紀念文章時剛好是林師逝世40周年紀念日,緬懷先師,我想起孟子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大概可以表達林霖教授的風範吧。
附筆:林師家人情況
關於家人,林師在家為長兄,下有4個弟弟(法、業、時、南)及兩個妹妹(權、珊)。為專心照顧母親及弟妹,直到1968年2月,林師已經63歲,才與陳兆秀女士結婚;師母時為國民小學校長,後來擔任臺北師範學院(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林師過世之後,師母將林師生平著述彙整成為《林霖先生文集》,於1983年出版。他們沒有生小孩,因此以林師的外甥、大妹林權的兒子-林寶新先生為嗣子。寶新於1966年畢業於臺大商學系,曾任美國線藝電子公司總裁(President, Coilcraft, Inc.)、Deloitte & Touche LLP(註冊會計師CPA事務所)資深顧問經理;退休後,現在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擔任TAM顧問。[10]
後跋:2010年2月初稿寫於美京華府,其中有些細節後來經過學長李五郎博士、同窗好友謝勇男教授、學長鄭治明教授、及學長邱正雄教授之改正或補充。特此致謝,特別是勇男兄在美國大學圖書館就近尋找文獻,提供許多補充資料,並一再補充及修正,其研究精神令我感佩。文章刊登於臺大經濟系網頁後,又與林老師之嗣子林寶新兄聯繫上,由他及林師母提供更多寶貴資料及珍貴相片;本修改版並經過寶新兄及林師母過目,特此致謝。
註:
[1] AER Vol. 59, No. 6, 1969 Handbook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Jan., 1970), pp 1-492,也就是美國經濟學會會員錄。感謝臺大經濟系同窗好友,目前任職於美國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經濟系教授的謝勇男博士找出該舊檔,並且提供許多其他寶貴資料,包括1942年美國經濟學會手冊所載資料。本文初稿完成後,竟因緣際會與林老師的嗣子林寶新先生聯絡上,蒙他與林師母提供《林霖先生文集》(臺北長河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內有林老師生平年表及歷年著作,及其家人情況,得以補本文之不足。
[2] 大夏大學為民國時代上海的一所私立大學。1924年6月,廈門大學三百多位教師和學生由於學潮離校奔赴上海,當時剛卸任的原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王伯群與前廈門大學教授歐元懷、王毓祥、傅式說等人的共同成立了大廈大學籌備處。「大廈」為「廈大」之顛倒,後來取「光大華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學,聘馬君武為校長,王伯群任董事長,成為當時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大陸易手後,由於1950年開始的大專院校大調整,1951年10月,新中國教育部以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為基礎,同時調進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辦了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中國當時的第一所社會主義師範大學。(取材自維基百科)
[3] 1966年臺大畢業紀念冊裡,林師稱為澳海澳州立大學,年紀欄記載為58歲;1969年臺大畢業紀念冊林師又改稱為俄亥俄大學,年紀欄為61歲,因此推算他生年為1908;但經濟學會會員錄登記生年為1906,可能解釋為林師實際生年為1906,但遲延一兩年才去官方報戶口,以前在大陸或臺灣都有類似情況。
[4] The Charles A. Dice Center for Research in Financial Economics, Ohio State University.
[5] 林師在1969年臺大畢業紀念冊稱之為美京卜祿金斯研究院。
[6] Chinese News Service 是國民政府設立的,與1952年中共成立的中國新聞社(China News Service)屬不同單位。
[7] 1969年住址為臺北市潮州街三巷4弄1號。二次戰後早期臺大法學院歷任院長為薩孟武(1947年9月至1959年7月)、施建生(1959年8月至1967年7月)、林霖(1967年8月至1970年2月)、韓忠謨(1970年3月至1975年9月)。1999年7月臺大法學院分為社會科學院及法律學院。參見維基百科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條。據《林霖先生文集》中林師年表記載:1970年2月,林師在臺北石牌戰地政務班受訓,18日上午在上課時身體感到不適,當即送往榮總醫院,經診斷為腦溢血,昏迷9日,於27日下午3時病逝榮總病房,享年66歲。3月11日安葬於臺北六張犁龍崗墓園;以外甥林寶新為嗣子。
[8] 中文著作請參考《林霖先生文集》;該文集只列出5篇英文著作,其中兩篇不在本文之清單上,也不知出處:(1)A Note on the Multiplier as an Explanation of Income Generation;(2)What Makes Inconvertible Federal Reserve Currency Work?
[9] 當時最通行的英文教科書是Lester V. Chandler, 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New York ,Harper & Row。我們大二時用的應該是第三版(不好意思,當時大家用的都是臺灣西文書店公然出售的盜印本!)。
[10] 根據《林霖先生文集》及林寶新先生提供之資料。
溫英幹小檔案
臺大經濟系學士、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博士。聯合國所屬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專家退休。曾任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及中央銀行理事。目前任職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及元智大學特聘教授。
圖說:
圖1:林霖教授攝於法學院院長時,1969。
圖2:林霖院長於畢冊上題字「立身處世,勤求爭友」勉學子。
圖3:林霖教授與母親及弟妹家人。
圖4:林霖教授與師母陳兆秀。
圖5: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