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成立之初,供大一上課的普通教室,僅有文學院後方一排木造平房,編號11至15共5間教室。1949年初,傅斯年校長到任未久,為因應普通教室及學生宿舍的迫切需求,隨即籌畫教室及宿舍的興建。在臺灣光復未久,經濟拮据情形下,在大門內左側、原臺北帝大創校時建築規劃藍圖中預定興建校本部行政大樓的空地上,興建了三排平房,作為臨時教室之用。短短3個月,臨時教室於暑假結束前完工,38學年度上學期新生入學即正式啟用。教室內的課桌椅全為新做,在木椅右邊把手還加裝一塊木板替代桌面,供書寫之用。這種設計在當時新穎實用,既節省資源和經費,也可擺設較多座椅。只是新建的臨時教室,沒有照明設備,不能於晚間上課和自修溫書。
臨時教室以臨1、臨2…編號,大教室約可容百人以上上課,舒緩了教室不夠用的窘境。1962~63年教室北側的農業陳列館和東側農經與農推系館(後改為哲學系館)兩座洞洞館相繼竣工。此時分兩階段建造的5層樓高的新生大樓也完成。臨時教室遂於使用15年後拆除。
1970年,又在拆除臨時教室的地基上興建了第三棟洞洞館-人類學系館。3座洞洞館分別坐落在西、北、東三面,成U字形,中央築圓形花壇,在校園中自成格局,別有洞天。現今東西兩座洞洞館即將拆除,在這裡興建「人文大樓」。未來又是另一種景觀。
文學院後方原第11至第15號教室的5間木造平房拆除後,興建了普通教室,於1955年竣工,這是臺大興建的第一代正式教室建築,兩層大樓面向蒲葵道,有完善的照明設備。日間供大一共同科目上課使用,夜間為進修部教室。1960年9月夜間部成立,初設外文、法律、商學、農推系等4系,次年增設數學、經濟系二系,皆在此上課。夜間部辦公室就近設於今樂學館1樓。經過35年,普通教室被拆除,而於原地改建為地上5層的教學大樓,增加了更多的教室和利用空間。每年暑假,這裡也是大學聯考闈場和閱卷場所。
1961年興建的新生大樓,原設計為5層,由於經費不足,僅先興建至3樓,數年後才又於其上增建兩層,成為當年校園最高的建築物。原無電梯設備,多年後才增建升降電梯,現在更設置有大螢幕電腦化教學設施。
至於舊機械館對面的綜合教室,是在1968年研究圖書館(今圖資系館)竣工之後所興建,共4層樓,後側另有一棟附屬的階梯式大教室。北、西兩側有兩排高大的南洋杉樹。綜合教室之興建在新生大樓之後,使用40年間很少整修,外表看起來與舊機械系館同樣的蒼老。
1993年完成的共同科目教室,建在舊的7號館位置,大樓旁邊原有5棵琉球松樹,在建築時因施工時堆土,導致兩株枯死,存活的三棵松樹在校方加強維護下,倖存至今,現已成為校園一景,師生遊憩所在。
由於學生人數不斷增長,教室已不敷使用,於是校方在普通教室大樓後側、原地理系館拆除的基地啟動興建教學大樓一期工程,預定於2010年底落成啟用。成為繼普通、新生、綜合、共同教室之後,臺大第五棟教室大樓,將作為大一共同必修、通識教育及全校性分班編組課程教室。校方在今年杜鵑花節舉辦命名活動,日前通過取名為博雅教學館。原有4棟教室也分別改稱為普通教學館、新生教學館、綜合教學館、共同教學館。
圖說:
圖1:38學年度落成啟用的臨時教室,是臺大最早興建的大一共同科目教室,位在大門入口左側。後方為1962年興建的農業陳列館(第一座洞洞館),東側是尚未完工的農經暨農推系館(第二座洞洞館)。圖中走道左側豎有布告牌,後方矮牆外臨新生南路,瑠公圳大排渠道隱約可見。(取材自52學年度畢業紀念冊)
圖2:拆除編號第11到15號教室改建的第一代普通教室。左方木屋即為15號教室一排木屋向東延伸未拆除的部分,過去曾經是肺病療養室、軍訓教官室、校內郵局23支局和華南銀行服務站,即現在的小福樓所在位置。(取材自52學年度畢業紀念冊)
圖3:1991年普通教室改建成為5層樓。(攝影/編輯部)
圖4:1961年,新生大樓初建3樓竣工,尚未掛牌啟用,筆者在此留影。
圖5:新生大樓1樓長廊,長廊外側柱間設有座位,供同學下課時休息。
圖6:興建於1968年的綜合大樓已功成身退。(攝影/編輯部)
圖7:位於共同教室前方的琉球松,1984年10月經園藝系師生搶救得以存活,惟仍有2棵不幸死亡。(繪圖提供/謝豐舟教授)
圖8:2010年底即將落成一棟全新的教學大樓,已被命名為博雅教學館。(攝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