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的臺灣平原地區總是一年四季綠油油,會變色、落葉的樹木便顯得那麼一點特殊。還記得2008年歲末,5年來最強的寒流過境,校園裡的眾多植物在一夜之間染上黃、紅的顏色,隆冬之中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和北國的氣氛,處處可見楓紅片片,不得不偷偷感謝一下那個令人不想離開被窩的冷冽寒冬。
相較於溫帶的落葉植物,楓香並不需要很低的低溫,有時候一個強一點的寒流就可以讓它由綠轉黃或紅,因此在臺灣的都會區中栽植許多,用以表現季節的更替感。而且楓香樹也是臺灣原生樹種,在近年重視原生種的觀念潮流下,楓香會被大量選用栽植,也就理所當然了。
楓香的樹型直立高大,是校園裡很常見的行道樹植物。郭城孟老師著作《臺大校園自然步道》一書中,就寫道:「葉似楓,有脂而香,是為『楓香』。搓搓葉片,聞起來有清香味,那就是了。」過了盛夏,楓香枝椏上一顆顆覆滿芒刺的圓球果實,人們總戲稱那可愛的黑色果實叫做流星錘,冬季時節行經楓香樹下,有時一不留神就被落下的流星錘打個正著呢!流星錘裡藏著小小的翅果,當流星錘掉落地上時種子常已飛散,使整個果實呈現許多小空室,所以中藥稱楓果為「路路通」。
在工綜館、電機學院這條道路,民國94年2月25日校發會通過以其行道樹「楓香」命名為「楓香道」。相較於椰林大道周邊的老校舍,楓香道周邊區域的開發時間其實不長,大約在民國70年代才逐漸發展,路上第一棟建築物語言大樓(語文測驗中心及文學院語文中心)落成於74年。
當我成為大一新鮮人時,常常在這條路上跑錯館舍,因為一路上應力館、工綜館、資工館、工圖(現在的電資學院),看起來都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知各位校友是否也有同樣的印象呢?直到多年以後,我才漸漸發現原來這些看起來相似的建築、原來也各有不同而獨特的設計,那時我也逐漸領會,這一區建物與校園景觀,和校園的其他地區相較起來還真是不一樣。
由於當時的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黃世孟教授以重劃區的概念,引導校園北側區塊的開發計畫,楓香道的路型、寬度、樹列、人行道舖面、兩側建築物的立面與高度都有一定的規定:建築物運用了洗子石牆面和磚面(十三溝面磚或二丁掛磚)相互搭配,並運用山牆和開口等立面設計,藉以呼應椰林大道上日治時代的老館舍;館舍前還有寬敞獨立的人行空間,師生不必和車輛爭道,在校園裡更是少見。由於此區建築物的開發時間相近,當然也就避免了不同年代、不同設計風格交錯的問題,因而孕育出這處兼具復古與創新的校園景觀大道。相較於校園裡其他地方風格多樣的老建築群及狹小通道,楓香道可說是這個「臺大城」中的信義計畫區呢!
話說回來,校園裡的楓香道算起來可不只有工綜館前這條楓香道。例如綜合體育館南側、心理系西側步道、女五宿舍旁小徑等等,都可以欣賞到夏天濃綠、秋冬楓紅的景色。楓香葉的翦影與婆娑聲響總是那麼溫柔地呼喚著:「放慢腳步,體會一下晴空下、黃昏中、月夜裡的楓情萬種吧!」校園裡處處都有美景,等你一起來欣賞囉!
圖說:
圖1:從圖書館鐘樓向北延伸,沿路楓香處處,故命為「楓香道」。
圖2:楓香果實,外號「流星錘」,因種子飛散後形成小空室,故又被稱為「路路通」。
圖3:楓香道周邊館舍雖是民國70年代以後才逐漸發展,但建築物運用了洗子石牆面和磚面,並運用山牆和開口等立面設計,都在呼應椰林大道上日治時代老建築。圖為工綜館。
圖4:心理系館西側楓香小路,倒是個沉思的好地方。
圖5:體育館南側小徑也有楓香。
圖6:楓香道詩意篇篇,有寬敞的人行空間。
圖7:楓香是臺灣原生種,四季風情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