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著臺北地下街買的洋傘,粉紅底白色小圓點,鑲著白色細細的荷葉邊。小傘擋不住臺北7月天的暑熱,薄薄的夏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回美國前一天的正午時分,天氣悶熱難耐,有如置身於一個大蒸籠,灰黃的天空不時落下幾滴小雨,我懷著一份恬適寧靜的心情,緩步走進臺大校園,這個臺灣的最高學府,記得小學時坐公車經過,媽媽指著臺大校門告訴我:「好好讀書,將來才能進這個大學!」。小小的我,在車中望著這座寬廣,開闊,位於斜角,看來並不氣派的校門,憧憬著校園中高高的椰子樹背後的世界。後來作了臺大人,椰林大道,醉月湖,春天雪白粉紫的杜鵑花城,伴我度過了4年成長的歲月。走進校園,驚覺竟然已離校20多年,想獨自一人靜靜地,仔細地看看這片園地,搜尋歲月帶給她的變化,這久別之後的相會,我們是否安好?多年來遠離家鄉,光陰在我的身上寫下許多故事,年復一年,校園迎來送走了無數莘莘學子。這條斷了多年的線,在來到校園的這一刻,竟奇妙地將過去與現在連了起來。這一條線穿越了超過我一半的人生,才驚覺到「光陰似箭」,不再是小學作文時用的句子。臺大與我,原來還是一樣的相知相熟。
我找到了醉月湖,說“找到”,也真是記憶有些模糊。走了好一陣子,尋著路旁的指標才找到她。沿著湖邊繞了一圈,望向湖心的小亭子,記憶中的醉月湖更大更美,眼前的湖水深綠渾濁,圍湖的欄杆漆成橘紅色。多年來相簿中還保存著大學時在醉月湖邊的幾張獨照,我穿著蕾絲花邊的白襯衫與藍白格子的圓裙,照片中的湖很美,青綠的楊柳,湖邊環繞著白色的欄杆,在藍天綠水的互映中,十分淡雅恬靜。如今不知為何欄杆漆成了橘色,插著「水深危險」的牌子。橘色的欄杆很醒目,卻讓人覺得湖在施工中,減損了不少美感。眼前的湖似乎變小了,變的老舊了,醉月湖也像我一樣,增添了歲月的痕跡,誰說湖不會老?取名「醉月」,在清亮無雲的夜裡,月亮映在湖中,必然美得讓人迷醉吧?大學時代夏夜常來的地方,對湖水中映照的月亮卻沒什麼記憶,那時的我,心中充滿星星月亮般的夢想,對週遭的風景不太上心。對大自然、山水、星月的欣賞,似乎到了某一個年齡之後才真正地能夠享受與體會。
動物系原來在一號館,是一棟非常老舊的系館,緊鄰著傅斯年校長的墓園「傅園」後面。動物系館一進門陰暗陳舊,四周都是大象和鯨魚的骨骼標本,空氣中彌漫著泡標本福馬林的藥水味,記得二樓是飼養小白鼠的實驗室,樓梯間充滿了飼料和飼養動物的氣味,一樓的系圖書館是同學們聚集讀書查資料的地方。動物系是個小系,全班只有20多人,同學來自臺灣南北各個城巿,如今動物系和植物系合併為生命科學系,成了100多人的大系,紅磚色新式20多層的高樓聳立在校園傅鐘右翼,是新建的生命科學館,當年每天在系圖讀書說笑的幾個男生,如今已是系上的教授,系主任和副院長。幾天前在同學會相見,很難把當年青澀頑皮、喜歡捉弄女生的大男孩,與眼前成熟穩健,在學術界功成名就的教授聯想在一起。走進新系館,左側是一個小展覽室,兩個學生起身相迎提供幻燈片解說,我笑應是校友,隨意看看。原來置於一號館的大象鯨魚標本,從陰暗老舊的樓梯間遷居到明亮新穎的展示廳,時空和光線的改變,讓這些舊日熟識的標本也變得生疏。我瀏覽著漂亮卻陌生的系館,牆上掛著教職員的姓名與辦公室號碼,有許多熟悉的師長的名字,這些名字點亮了被遺忘多年動物系繁重的課程和冗長的實驗,學生生活的酸甜苦樂。我在電梯前躊躇良久,深深地感到近鄉情怯,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生命科學大樓。
朝著椰林大道走去,傅鐘映入眼簾,以前每節課總是盼著下課時傅鐘敲起,在鐘聲迴盪中匆匆趕去下一堂課,或是沒課時去福利社買零食和同學聊天說笑,記憶中的椰林大道上從不寂寞,騎著單車的、快步行走的、成群結伴高聲談笑的身影。現在正值暑假,又是一天中最熱的午後,校園裡顯得十分冷清,而此刻的我更喜歡無人的校園,沒有身邊大學生們青春的對比,年齡可以被遺忘,我身穿臺北地下街新買的衣衫,今夏流行的高腰兩件式淺灰色上衣與窄管牛仔褲,感到自己又成為20多年前,一個在校園中行走的學生。
從傅鐘朝校門方向走了一段路,看著前方寬廣的椰林大道依舊,轉身回望身後左右兩排高大的椰樹,長長遠遠地延展,椰林大道的盡頭是新的總圖書館,新總圖已建了超過10年,建築設計包括鐘樓、迴廊、中庭,為這棟宏偉的建築添加了柔性浪漫。我凝神良久,將這條在我幼年心中景仰為「大學之道」的椰林大道與今日校園之訪的每一幕牢牢記在心中,想起大學時代在這條路上往返無數,去學生活動中心,結伴去女生宿含吃午餐,夜晚在研圖前的草坪上彈吉他唱校園民歌,考前奔去圖書館,四處忙走社團活動,點點滴滴的回憶,鮮明而清晰,有如昨日。
走出校門,聯經書局和校園書房依在,卻和記憶中不太一樣了。走進新開的誠品書局,各式的書籍,美不勝收,那遺忘了許久的書店時光又回來了。公館的服飾店增加了許多,如往常一般擁擠熱鬧,不同的是身邊環繞著撿選衣裙的顧客,都是和女兒一般年紀的年輕女孩,覺得自己離她們的生活像是好遠,卻又好近。擺滿了髮飾耳環項鍊的路邊攤一樣地吸引著我的目光,推車賣豬血糕的小販也與往日一樣,空氣中彌漫著各式小吃混和在一起的味道,是臺灣的味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在擁擠的人潮和動態的生活方式中,無選擇地拉近了,我感到親切溫暖,回家般的熟悉。
人生有許多東西,當它們消失在你身邊太久之後,似乎就不再重要了,生活還是一樣地過,日出日落,日子在熟悉的框格中週而復始。因為已經習慣了,並不真的感到失去了什麼,可是當它們再度出現時,你才猛然體會到,原來它們是那麼重要!它們讓生活豐富充盈,添增人生的色彩與情趣,臺北的書店和夜市,就是這些讓我懷念無比的地方。在書店消磨的愉快時光,在夜市逛街吃路邊攤的快樂回憶,精神上的豐足,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又都不能不與臺大相連,相連著可愛的青春!難忘的大學生活!
重返臺大,許多淡忘多年的回憶又變的鮮明,在那個熟悉的校園裡,我彷彿看到昔日大學時代的我,面對著一張雪白的畫布,還未開始著色,只有炭筆輕描的構圖。那時候的人生正待開展,有如寬廣的椰林大道,長遠地延伸著看,看不到盡頭。曾經在這個校園中,我將少年的夢想,對未來的理想憧憬,細細地勾繪在人生的畫布上。畢業後離開學校遠赴異國,多年來人生的經歷,事業、愛情、婚姻、子女,成敗哀樂,都一筆筆地填上了畫布。今日的我,畫上有著豐富的色彩,精釆的筆觸,也有修改的痕跡,和掩蓋不住的瑕疵。上了顏色的畫作上,依稀可以看到當初的構圖輪廓,而大部分都改變了,畫雖未完成,主題與色彩已清晰可見。久別昔日同窗好友,相逢乍見每個人的畫布都填上了主題與顏色,有些作品令人驚羨,有些令人神傷,人生百樣。驚覺這20多年時光飛越,如夢似真,夢醒時我們站在自己的作品面前,每個人的畫作上已繪出了不同的人生。我對著未完成的畫細細思量,畫布不再空白,無法像年輕時任我恣意發揮,但已有穩定的架構與底色,只待細心修飾潦草的筆觸,添增新鮮明亮的色彩,可喜的是畫布上還有足夠的空白可以揮灑創作。我回顧前瞻,想著今後該如何在人生的這幅圖畫填上最美麗的色彩,人生之畫沒有拙作傑作之分,只看是否盡心努力去生活吧!
返臺行程匆匆,享用了許多美味佳餚,受到了多年未謀面親友們溫暖熱情的款待,然而在我心中縈繞迴盪,久久不去的,卻是這短暫的臺大之會!這個校園和附近的環境,記錄著我從清湯掛麵的高中畢業生走入成人階段珍貴的時光,青春的足跡,有快樂,有煩惱,有眼淚,有歡笑,充滿著成長的回憶。這些回憶屬於個人,屬於臺大與我。我將這分感想記成文字,如同以相機捕捉了這些情懷與愛戀,不想讓時間再次淡化它們。親愛的母校,我會再回來!
宋久瑩小檔案
英文名Joyce Sung,祖籍江西,臺灣臺北出生、臺灣長大。1981年從動物學系畢業後赴美,就讀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電腦研究所,取得電腦碩士。從事電腦軟體管理業,現任Software Program Manager at Oracle Corporation Health Science。旅居美國南加州爾灣,愛好文學、藝術、音樂,畫油畫多年,開過多次聯展與個人油畫展,曾獲LAGUNA PLEIN AIR PAINTERS ASSOCIATION Award等獎項。也寫散文及短詩,作品多刊於美國《世界日報》。
圖說:
圖1:身在白杜鵑花叢中,初入大學猶如一張白布,僅有模糊的素描構圖,等待勾勒與上彩。
圖2:醉月湖,多少臺大人的青春在此流連!圖為作者攝於學生時代。
圖3:1981年著學士服攝於一號館。2003年動物學系與植物學系合併為生命科學系,研究所則獨立設所。
圖4:畢業20多年後回到母校,與當年同窗合影,前左為現任生命科學院副院長、兼生科系主任及動物所所長陳俊宏教授,右為于宏燦教授。後右為林玲玉小姐,經營首席創投公司,左為蔣玫霞小姐,任教於黎明技術學院。
圖5:醉月湖目前正在進行整修,圖為1970年代恬靜優雅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