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莫拉克颱風侵臺第四天,我們來到位於屏東縣內埔鄉的屏東科技大學,採訪古源光校長。搭乘臺鐵往返高屏的區間車,途經高屏溪,滾滾洪流,震懾人心。大自然反撲的力道實非渺小人類所能抗衡。
天氣陰霾得很,雨勢忽大忽小,實在不像8月的屏東。相對於東部山區及西部沿海受創嚴重,屏東縣中部平原地區幸運躲過此次浩劫。過去十多年都放淹水假的屏科大,從去年起校門口就未再淹水,也終於不再有媒體守候作誇大報導。但這可不是靠運氣,而是他所進行的截流分流工程發揮作用,而爭取了十多年的屏科大聯外道路,也在他就任副縣長3個月後即動工,終於在今年的1月18日正式啟用通車了。
屏東縣副縣長/磨練危機處理
2004年,他從屏科大被借調至縣府擔任副縣長,學而優則仕,不奇怪,不過他可是蘇嘉全「三顧茅廬」請來的。蘇嘉全是他屏東中學學弟,當兵時又成為同袍,交誼自是深厚,蘇嘉全在當選第一任縣長時即力邀他入府,續任再邀,他都以不在生涯規劃中予以婉拒,直到蘇嘉全離職入閣,再次邀請,這回他答應了,出發點是為了完成當年所擘劃的理想。他還花三天時間,做了個SWOT分析,寫滿3頁A4,他笑說是為說服另一半,「既然都掌握所有狀況,那表示已做好準備。太太也批了個『可』」。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他與屏科大即為縣府勾勒出發展藍圖,設定多元文化觀光與農業生物科技兩大主軸。他表示,屏東有平埔族、排灣族、魯凱族等原住民、客家的多元文化樣貌,加上綿延、瑰麗的海岸風光,擁有發展觀光的絕佳條件。至於農業科技,對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交會的屏東而言更是強項,所以規劃「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發展高科技農業(該園區已於2003年10月掛牌)。此外,在新興科技產業也沒缺席,設立了屏東二代加工出口區,集中於電子業封裝與測試,目前進駐廠商已達70%。
兩年任期雖不長,倒也足以嫻熟地方生態,最大的收獲是磨練出危機處理能力。第一個考驗是恆春楓港大橋斷橋。2005年7月17日「海棠」颱風挾帶豪雨,沖垮恆春對外要道-楓港大橋,公路局在30個工時內以貨櫃工法搶通,約莫同時國軍也在附近搭設一座倍力橋。緊接著在7月31日,屏東東港航往小琉球的交通輪「觀光號」在海上發生大火,造成5人罹難,他趕在第一時間進駐現場。「政府在災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要安定人心,要很有信心的告訴他們,我是來解決問題的。」他說,如果無法掌握人民的訴求,政務官下鄉只會被民眾嗆聲。
2006年3月17日晚間,臺鐵南迴線莒光號列車在屏東縣枋山附近出軌,他在40分鐘內即趕抵現場,隨即整合消防隊、救難人員、警察、鐵路局、乃至義工等各路人馬,建立指揮系統;此即喧騰一時的李泰山搞軌案。這三大公安意外,「讓我學會如何處理重大危機。首先要保持鎮靜,讓自己在最短時間內瞭解並掌握狀況,才能做全盤性思考,然後當機立斷、下達指令,讓救災系統動起來。」
維力清香油/打消創業念頭
從小對周遭事物觀察敏銳,他自剖也許是出身貧寒,凡事多了些同理心,「黑道議長鄭太吉可是我兒時的鄰居」。其實,父親來自苗栗公館,出身書香世家,曾祖父是漢醫,祖父也是讀書人,家族世代以種茶、製茶為業,日治時期一次大地震毀了茶廠,家道中落,祖父從此嗜食鴉片惶惶度日,19歲的父親只好遠走屏東,委身公司小職員,也因此對他期待很高,希望他念醫科,他卻認為醫生24小時待命的生活品質差,一心想當工程師。1973年考上臺大化學系,大二時轉化工系。現在想來,少不更事。
大四時選修黃世佑教授的微生物與生化工程,引起他對食品工程濃厚的興趣。這在當時是新領域,於是決定報考臺大食科所,成了第二屆校友,指導教授仍是化工系的黃教授。惟在研一時父親過世,讓他頓時失去動力,也才決定畢業後即就業,並打算創業。
1979年從食科所畢業,退伍後進入味全臺北廠工作,半年後即索然無味,原因竟是公司像公務機關,「被動又不鼓勵創新」,這和時下一般年輕人的想法可是背道而馳。當時屏東農專即邀他任教,他回絕了。離開味全,1982年來到高雄,到1985年間,他先後參與建立了油脂廠、果糖廠,這在當時都是新興的食品工業。聽過「維力清香油」嗎?就是當時公司所研發和命名的。
清香油其實是液體豬油。早年臺灣只有沙拉油,美其名為沙拉油,其實是黃豆油。黃豆在當時係列管的戰略物資,價格由植物油公會掌控,居高不下,而他們所研發的液體豬油品質好、價格相對便宜,因此侵犯到沙拉油市場,結果被誣指為使用工業用油。那是個戒嚴時代,警總包圍工廠,僅有的三家電視台都來報導,他出面澄清用的是食品工業用油,「老師在電視上看到我,紛紛打電話來關切」。這應該是他的第一次危機處理,那時他才20來歲。當年主事者在叱咤商場多年後,如今成了潛逃海外的通緝犯。這也是他第一次見識到商場競爭之不擇手段,對創業產生了些許疑慮。
任教屏科大/確立學術職志
1984年,臺灣發生金融風暴,公司因向外銀貸款被抽銀根,老闆要裁員,身為廠長的他為員工力爭不成,悻然求去。這時已有覺悟,創業不是他捧得起的飯碗,因為「商場求生要做違背家教或道德原則的事」,這時他才想到教書,於是央請食科所李錦楓教授寫推薦信給屏東農專,未久即獲聘用。只有碩士畢業,卻能在博士群中勝出,連他自己也好奇,日後他向吳功顯校長探詢,得到的理由有三:一是在業界工作過,這是最好的教學經驗;二是屏東人,不須舟車勞頓;三是臺大畢業。原來4年多的建廠經驗,以及臺大畢業的口碑,成了他打敗眾多土洋博士的有力條件。
進入屏農,他如魚得水,「我終於發現教書和做研究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但只有碩士學歷不夠,必須進修。」早期進修管道不外有三:一在國內直攻博士,二是排隊等待國科會進修計畫,三是考公費留學。他決定考公費,任教第二年報考即一舉中的,並申請到康乃爾大學就讀。1988年秋季,一家四口來到美國。由於生活費微薄,他向指導教授Dr. Robert Zall表明必須在3年內完成學位,這位猶太籍教授的回答是「我不能保證,要看你自己的表現」。師徒的經歷頗為類似,都有過實務歷練,「他在產業界服務很久,40多歲才回學校念博士,然後到康乃爾教書,我去時他已64歲,我是他的關門弟子。」
1991年5月,他以兩年8個月如期取得食品工程博士學位,同年11月歸國,回到已改制的屏東技術學院任職。1993至1997年間兼任總務長,1997至2003年擔任技術合作處(即現今研發處和國際事務處的前身)處長,2004年再次兼任研發長,同年被借調至縣府任副縣長,2006年獲同仁倚重,接任屏科大校長,為這所立足南臺灣已82年的學校構築百年願景。這一路走來,水到渠成,他強調「機會或成就絕非偶然,平日就要按部就班、腳踏實地,也就是隨時做好準備。」而臺大給了他絕佳的學習環境,為他奠定紮實的學養基礎。
臺大格局大/奠定學養基礎
高二時到臺北參加全國科展比賽,這是他第一次進臺北城,當然也把握機會一窺全國首府。他忘不了當時站在臺大校門口,望向椰林大道的那一刻,屏氣凝神、無法言語。「當時我心裡想,這就是我要來的地方!臺大提供了一個廣泛接觸各種學問的環境,大大開擴學生的視野與心胸。我家老二也說『如果沒念臺大,就不知道大學是什麼!』」(二女兒去年臺大昆蟲系畢業,今年考上高醫大學士後醫學系。)大學是人生至為重要的關鍵期,回首過去,他以能在臺大受教感到幸運,也格外珍惜這段青春歲月。
雖然在物質方面是匱乏的,在臺大6年,他只參加過一個社團,即屏中屏女校友會,還擔任會長,「很少參加其他社團原因很簡單,沒錢!」他熱愛運動,善長各種球類、慢跑、游泳,更喜歡爬山,只是沒錢買裝備,所以沒能加入臺大登山社,只有隻身逛逛臺北的郊山過癮,他說「臺大登山社的手繪海報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可見他有多嚮往。為補償缺憾,在屏東縣副縣長任內帶領18歲的學子參加大武山成年禮,和學生一同攀登大武山,今年已是第六年參與。對於當年未填醫學系,他坦承喜愛運動也是理由之一,因為「沒有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運動是令人無法忍受的事」。
進軍亞洲百大/發展熱帶農業
相對於臺大的綜合而多元,1997年升格為科技大學的屏科大則以技職教育為重。現有27個學系、10個研究所、28個碩士班與7個博士班,分屬農、工、管理、人文暨社會科學等四學院。學生總數約為1萬1千人,大學部90%來自高職,研究所也多為在職者。「我們的教育與一般大學不同,學生在大三下就要進研究室,跟著老師做一年的實務專題研究。」他對畢業生的表現豎起大拇指,「我們的學生在獸醫、土木、水保、森林等職系的高考錄取率可不輸臺大、中興大學,甚至超越。」近年亦獲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
至於研究方面,校方鼓勵產學合作和應用性研究,據統計,近5年,農業科學及生態與環境學等學門在WOS(Web of Science,網際網路版引用文獻索引資料庫系統)期刊論文影響係數權重積分、論文總篇數及總引用次數都名列前茅,居臺灣技職體系大學龍頭。此外,屏科大也不忘社會責任,如辦理農業推廣教育、生態保育教育,乃至專利移轉予業者開發產品等。
2006年接任校長後,與同仁凝聚共識,以發展熱帶農業為導向,要讓屏科大發光發亮。他的立論是「在熱帶與亞熱帶區域,可列入已開發的國家地區只有新加坡、美國佛羅里達和臺灣,其他都是開發中國家,而其中只有臺灣的先進農業科技可以在此地區占有優勢,在此帶狀地區之中南美洲及西非,大多是臺灣的邦交國。」這是利基,為培育人才,屏科大開授了106學分全英語課程,2009年招收的外籍生逾200人。在西非、中南美洲早已聞名遐邇,成了各國政要到訪臺灣時指定的觀摩點。在各國側重發展所謂尖端科技產業此時,農業看似屈居弱勢,但臺灣的熱帶花卉、蔬果是強項,他認為絕對有條件邁向國際。所以他自許為屏科大百年奠基,期在15年內躋身亞洲百大。
古源光小檔案
學歷:臺大化工系畢(1973-1977)
臺大食科所碩士(1977-1979)
康乃爾大學食品科學博士(1988-1991)
經歷:味全食品工程師(1981-1982)
振益新記油脂廠廠長(1982-1984)
碩泰實業果糖廠廠長(1984-1985)
屏東農專講師(1985-1988)
屏東技術學院食品技術系副教授、食品工廠主任、總務長、技術合作處處長、開發中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研發長(1991-2004)
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1997-)
屏東縣政府農業生技園區諮詢委員會執行秘書(1999-2001)
屏東縣政府副縣長(2004-2006)
中華民國農業教育學會理事長(2005-2007)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長(2006-)
圖說:
圖1:古源光校長幾將畢生奉獻給屏科大及屏東,期打造這個國境之南成為綠色矽谷。(攝影/吳智琪)
圖2:經蘇嘉全縣長三顧茅廬,古源光在2004年出任副縣長。任內帶領青年攀登大武山,舉辦成年禮。
圖3:古源光(右3)、化工系同學與黃世佑教授(左5)合影。
圖4:與夫人及三千金合照,兩代臺大人。
圖5:古源光(右3)熱愛運動,參加臺大化工系排球校隊。
圖6:與屏科大歷任校長合影,左起郭孟祥校長、吳功顯校長、劉顯達校長、古源光校長
圖7:2006年接掌屏科大,自期在15年內躋身亞洲百大。圖為校慶時與學生啦啦隊合影。
圖8:2007年畢業30年同學會,就在屏科大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