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挾帶豐沛雨量,從熱帶、亞熱帶到溫帶不同地區發展出稻作文化圈。在這個地區栽培的最重要作物就是「陸稻」和「水稻」。水稻適於連作,需肥少,單位面積產量高且穩定,經簡單調製後的稻米,可食性優而營養價值高,在人口稠密而耕地無法擴大的亞洲,早就成為眾多人的主食。

稻作研究有很多方面,如植物起源、傳播、分類、遺傳、生理、生態、土壤、病蟲害、營養、環境、加工、灌溉、災害、生物技術,甚至倉貯、物流、經濟都包括在內,而其目的就是由「品種」的改良與「栽培耕種」技術的改進,提高稻米產量與改善米質,以符應人口不斷增加的需求。

本文主要憶述作者在農藝系從事教學研究期間所進行「稻作研究」的一些往事,尚請不吝指正。

19682月,作者於日本東京大學完成農業生物學博士課程並獲頒學位,於同年6月應聘回系任教。系館(原四號館,現園藝系)因無適宜空間,暫棲身於舊種子研究室(原考種室)一隅。斗室內備有一辦公桌、鐵櫃外,幾無實驗儀器,十分簡陋,但心中卻充滿希望。

從田間的水稻找到研究對象

開學後授課教室安排在四號館內,需徒步往返研究室與系館間。附設農業試驗場水田,種植有各種水稻,往返途中很容易觀察到水稻自插秧到收穫的不同過程。在觀察水稻時發現有些水稻於接近成熟時,下葉枯黃較快,但有些則在同一時期尚能保持綠色,呈現健全的外觀。經查,前者多屬印度型(也叫做秈型),後者多屬日本型(型稻,在臺灣亦稱蓬萊稻)(註1)。有次機會,央請植物病蟲害系陳其昌教授鑑定該水稻,結果承告知該徵狀應與寄生性病原無直接關係,而有可能是地下部不正常所誘致的現象。

剛從國外返校,心中正在考慮嗣後的研究方向時,這種水稻不同類型品種間生育反應的差異,給我深刻印象。在亞洲稻作圈,同時栽培利用印度型與日本型水稻的地方不多,而臺灣就是其中最重要一處(註2,註3)。印度型與日本型水稻間地下部到底有何種生理、生態上的差異而誘致莖葉部衰敗程度發生明顯不同?由於水稻地下根部藏於土壤中不易觀察,為研究其生理特性,除利用土耕栽培者予以挖掘觀察以外,應用試管的無菌培養方法,觀察其生育反應,不失為一優良的手法。

從田間到試管-水稻根培養法的摸索

植物根的培養,自P. R. White1937)的研究以來,被認為與其他器官相關的瞭解上,可提供重大訊息。作者等的培養試驗,以東京大學川田等人使用日本型稻研究多年的改良培養基(川田等1967),做為培養的基礎,並選用當時推廣面積最多的矮性印度型水稻品種,臺中在來1號(低腳烏尖X菜園種)為試驗材料。當時返國不久,實驗儀器設備不全,幸蒙種子研究室林正義教授(已故)慨允借用無菌箱、蒸汽高壓滅菌器、精密天秤等始得勉予進行。試驗初期,或因技術不熟練,還是其他原因,屢次不能順利生長而告失敗。惟經仔細觀察培養根的生育反應,發現大多數分離根無法伸長中,間亦有少數的根可生長至20公分以上的事實。因此想及也許是印度型的水稻分離根,不能適應日本型水稻根的培養基。

但如何著手修改培養基組成?因牽涉的因子多,例如無機物即有大量及微量鹽類,有機物有蔗糖、casamino acidsCasein的加水分解產物)、維他命類。而滅菌方法,培養條件(溫度)又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從何種因子著手,均極感棘手。由於爾後多次接種試驗中,仍觀察到少數分離根可以伸長,而大多數不能伸長的分離根,似乎是受到抑制而不易伸長,因此聯想到會不會是蔗糖濃度太高?有一天靈機一動,交代研究生呂宗佳君,試著將培養基蔗糖濃度從原處方的6%降至3%,減半試試看。結果隨後的培養發現,大多數的分離根表現明顯的生長。而隨培養次數增加,培養技術熟練後分離根的生長更加穩定。經此突破,重新就casamino acids(川田等認為稻根培養成敗的關鍵物質),蔗糖濃度,培養基酸鹼度,維他命濃度等做綜合檢討,終於獲得有關印度型水稻根改良培養基二種,分別命名為R1R2改良培養基(賴1971)。當時植物組織培養適值搖籃期,作者等在實驗設備不完善的情況下,完成上述成果,感到莫大欣慰。

應用稻根培養技術探討水稻生理分化特性

臺灣農業研究中心籌設的人工控制氣候室於19696月完成建造,並正式啟用。業師顧元亮教授(已故)當時兼任中心執行主任,委任本人出任該人工氣候室主任。該室設有「自然光照」玻璃溫室,「人工照明室」,「低溫暗室」,可供植物溫度系與光照系生理、生態的試驗研究。為提升國內研究同仁的研究水準及充分利用該室設備,作者亦建議中心充實該室內的實驗設施。此時,侯清利君剛從日本修畢碩士回國,先在人工氣候室工作,旋即考入農藝研究所博士班深造。因此鼓勵其研究稻根生理分化的問題,同時指導以實驗室內(in vitro)的培養與野外的實際調查配合,探討水稻類型間生理分化情形。因為R1R2型稻根培養基已達到實用階段,侯君的研究亦得順利展開。首先利用培養證明不同類型間水稻,確實存在很大生長反應的差異,進而研究其硝酸態氮的代謝特性,稻根呼吸特性等也均獲證明存有明顯的差異。同時利用α萘胺所測定的根部氧化力與電顯所拍攝的類似微粒體構造,均顯示與根部活力及地上部綠葉健全程度,具高度相關,即日本型水稻根部活力較強,相對地印度型者較弱,兩者間生理特性分化明顯。綜合該研究結果顯示以下事實,即(一)印度型的稻根氮素吸收與利用較日本型者為佳;(二)日本型稻根呼吸率、α萘胺氧化力均高於印度型稻根,與前者含鐵酵素cytochrome oxidasecatalaseperoxidase的活性較高或glycolate oxidase活性較高有正相關;(三)日本型稻根氧化力較印度型明顯,因而更能適應於易呈還原狀態的湛水水田土壤環境,地上部容易保持健全的綠葉(賴1976)。侯君於1976年自農藝研究所畢業,經教育部口試通過成為臺大農藝研究所首位國家博士。

後記

在臺大農藝學系與學生為伍完成的研究成果,均刊載於國內外相關期刊,或於參加國內外相關研討會時公開發表,篇數近百。

在此介紹的研究,並不意味作者鍾愛它的試驗方法或研究成果,主要是想告訴讀者「農藝作物」研究的真正意義。它有時候是純粹在實驗室內(in vitro)的實驗,但試管所獲的成果,其最終目的是要演繹至有土香味的田間生長的作物。透過田間的試驗,這些研究的成果,才會表現於更好的「新品種」,更完美的栽培技術,真正提升作物生產的質與量。(本文策畫/植微系林長平教授&農藝系盧虎生教授)

參考文獻

[1] 川田信一郎,石原愛也,角田昌一郎,1967,日作紀3668

[2] White P. R. 1937Growth1182

[3] 賴光隆呂宗佳,1971,臺灣大學農學院研究報告1273

[4] 加藤茂苞,1930J. Dept. Agr. Kyushu Imp. Univ 2-9,242

[5] 齊藤一夫,1969,農業總合研究,23-2,103

[6] 吳田泉,1993,臺灣農業史,337

[7] 磯永吉,1928,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院所農業部報告,37

[8] 賴光隆侯清利,1976,中華農學會報(新)957-23

附註:

1:日本九州大學的加藤茂苞博士,於1930年代收集世界各地(包括臺灣)多數水稻品種,依(1)形態特徵,(2)雜種後代的稔實程度,(3)血清沉降反應差異,把亞洲水稻(Oryza sativa L.)分為二亞種,即印度型(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與日本型(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後人的研究對該分類雖然做若干修正與補充,惟亞洲稻大致存有此種分類上的特性,乃受到普遍承認。(加藤,1930

2:在荷蘭人占據(1624)前,臺灣原住民已有栽培稻,所生產的稻米除供食用外,亦供釀造酒之用(吳田泉,1993)。惟直到荷蘭時期,臺灣稻作才蓬勃發展,經過明鄭時的屯墾,清朝(康熙、乾隆~咸豐)時期的構築埤圳,水利灌溉設施大興,水田面積明顯擴增。臺灣稻米的生產在很早時就能自給自足,餘糧尚可出口至對岸、日本等地(齊藤,1969)。這時期的水稻品種,部分為東南亞移入的水稻(莖高大,榖粒上有明顯的芒,有水稻與陸稻),餘大多數為閩、粵移居漢人所帶進。據磯永吉博士的調查(1928)指出,這些稻的品種,依形態、米質等特性判斷,應屬於印度型稻,其種類則超過1,000多種,換句話說,在日人占領臺灣之前,農民栽培的稻均屬印度型的秈稻,沒有日本型的稻。

3:日本型稻,在日本殖民臺灣、澎湖(1895)之前,未有在臺灣栽培的紀錄。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內的殖產部長橋口文藏氏在當時(1895)的民政長官官邸前,自日本引進水稻種植600坪(二反步),此即日本型水稻在臺灣栽培最早的紀錄。惟初期因適應不良,無法做正常的栽培。

 

賴光隆小檔案

1954年臺大農藝學系畢業,1964年東京大學農業生物學科修(碩)士,1968年東京大學農業生物學科畢業農學博士。1968返校擔任農藝學系副教授,1973年升任教授。19691988年兼任人工氣室主任。19731978年間兼任農藝學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19851988年兼任農業試驗場副場長。

先後至日本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Idaho(USA)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USA)訪問研究,並獲聘為日本名古屋大學、日本東京農工大學農學部客座教授。1997年獲聘臺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教學與研究專長為作物栽培學、作物生態學、作物組織與細胞培養、作物組織與器官形態形成等。

 

小百科:稻的種類與命名方式

稻是屬於禾本科、稻屬的植物,臺灣生產的稻米從米質的特性可分為三大類:

1米:俗稱「蓬萊米」,其米粒透明、較短圓。適合煮飯,但食用時感覺較粘。

2)秈米:俗稱「在來米」,其米粒透明、細長。米飯的口感較乾鬆,多用來製作米的加工品,如:米粉、碗粿、芋頭糕、蘿蔔糕、蔥油糕、河粉(粿條)。

3)糯米:可分為「長粒的秈糯」及「短圓的糯」,多用於釀酒或製作點心,如湯圓、年糕、麻糬、油飯。(取材自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網頁)

臺灣在農藝作物與園藝作物新品種命名方式為,除特殊情形得以人名或地名等命名外,概以育成或引進試驗機關之簡稱冠於其上,並以號數作為識別。如育成機關為農業試驗所,則命名為「臺農0號」,如為引進或選拔所得品種則命名為「臺農選0號」,如為臺北改良場則命名為「臺北0號」。

原「臺灣省農林廳水稻育種小組」建議在臺灣育成的水稻新品種名稱統一為「臺稉0號」(日本型)與「臺秈0號」(印度型),惟現又恢復原先的命名方法。

 

小百科:「蓬萊米之父」磯永吉

被稱為「蓬萊米之父」的磯永吉博士,1886年出生於日本廣島縣福山市,1911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札幌)。1912年來臺,在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任職,從事作物育種(稻作改良)的工作。先生著手臺灣在來種(印度型)水稻的改良,詳細比較臺灣種稻的形態諸特性,更調查與稻米收成關係密切的形狀與品種,以及播種期對插秧期試驗、肥料用量試驗、苗的性質、播種量等,研究成果以<臺灣稻的育種學研究>為題發表(磯1928),該研究結果對臺灣稻改良具有重大貢獻,此外,其對秧苗生理上的重大發現(健全若苗的培育),突破日本型水稻在低緯度臺灣的栽培瓶頸,奠基在臺灣栽培之基礎。

在臺灣栽培的日本型稻生產的稻米,由於食用時口感較黏而Q,逐漸受歡迎,於1926年(大正15年)5月,在臺北鐵路飯店(第二次大戰時燒毀,原址在今臺北火車站南向面對之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公開發表,由當時的伊澤總督命名為「蓬萊米」。

磯博士於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創校時,任理農學部農學熱帶農學第三講座「作物學」講座教授,繼續指導學生從事水稻栽培有關生理,如稻苗的C/N比、熟度、臺灣稻的期作問題、光期反應特性等研究,並且對日本型稻(後人亦稱蓬萊稻)的推廣不遺餘力,對臺灣稻作研究及發展貢獻至大,世人推崇他為「蓬萊米之父」,實不為過。

 

圖說:

圖1:舊種子研究室,磯永吉教授進行蓬萊米研究之處。目前外觀仍保持當年樣貌。(繪圖/潘佳昀)

圖2:臺大農業試驗場提供臺大師生教學、實習與研究之園地,為臺灣培養甚多高級農業人才,圖為本部與農藝場區。(攝影/林士江)

圖3:不同類型稻米形狀的特徵。(A)臺中65號(日本型);(B)臺中在來1號(秈型);(C)嘉農秈6號(長秈型)。排列方式從上而下,上方二排係穀粒,中間二排係糙米,下方二排為精米。(圖片取材自《臺灣稻作品種圖誌》,1988

圖4:早期作物標本園,是種源收集的重要根據地,在瑠公圳水源池完成後,分為常綠果樹區、香料作物區等,更有系統呈現種源庫。(提供/臺大農業試驗場)

圖5:臺灣大學生農學院人工氣候室(第一代),於19696月落成。前排係自然光照精密溫度控制玻璃室,後面房屋有人工照明室、低溫暗房及大型冷媒壓縮機,供調控溫度條件,以進行植物對溫度反應之試驗研究。(圖片取材自《人工氣候室紀要》,1975-76)。

圖6:(小百科稻的種類與命名方式用圖)臺中65號植株

圖7:臺中在來1號植株

圖8:嘉農秈6號植株

圖9:(磯永吉小百科用圖):磯永吉博士。(提供/臺大農藝系)

圖10:(小百科磯永吉用圖):磯永吉教授(白衣,由右至左前三人)與大島金太郎(立者,臺北帝國大學教授兼理農學部長,另兼任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長)、末永仁(臺中65號育成者)等人在實驗室,左側兩人為磯永吉教授的學生。(提供/臺大農藝系)

圖11:(小檔案用圖):賴光隆個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