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於港都高雄市,祖籍是澎湖白沙鄉,與菊島澎湖有密切的淵源。或許出於天性,親近海洋成為我的喜好,暑假回澎湖釣魚是一生中最懷念的日子。從文化大學海洋系生物組畢業後,很幸運考上喜愛的臺大海洋研究所生物組,服役後擔任短暫的研究助理工作,隨即攻讀同一所博士班,在臺大7年的研究所歲月,至今在中央研究院也都持續同領域的工作,可能是臺灣第一位堅持從大學到博士畢業,都沒有離開海洋生物範疇的人,更感謝海研所一路的栽培,否則我可能在七十年代成為“放洋”的孩子。

當年讀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都住在數化宿舍,因此海洋生物、物理、化學與地質的同學可聚在一起,在有些共同科目一起上課,到九連號研究船的實習也難以分開,所以同學至今仍有連絡。這種緣分要感謝海洋研究所的住宿生活,否則一般研究生忙於實驗與論文,很少有機會熟識其他領域的研究生。暑假上研究船的實習是最令人深刻難忘的事,雖然在大學曾有三年暑假在澎湖捕小管的漁民經驗,可是仍然對研究船的航行充滿著期待。當接到通知要從基隆港出海三天時,心想很快回來未多做準備,誰知道後來天氣轉好,船長決定再往太平洋關島方向航行,才第一次感覺遠離臺灣。看到太平洋的浩瀚無涯,航行中看到海水從淺綠、淺藍、深藍到墨黑色,見證到白天太陽光被海洋完全吸收,而呈現深黑色的海水,從聲納計才知當時水深超過4千公尺。航行到了6千公尺處,船長每隔6小時就叫我到船後方在鋼纜繩抹牛油,再放鋼桶到深海海底打撈錳核,過程中,光是放鋼纜繩到達海底就要花2-3小時,強勁的海流讓鋼纜繩延伸到10公里長,才順利撈到錳核。當我把手伸入桶中,接近零度的泥水讓戴著手套的手仍感到冰冷刺痛,摸到如乒乓球大小的錳核,心中充滿無比的興奮與感動,因為原本留在數千公尺深,可能經過數千年才累積形成的錳核,如今呈現在眼前,真是一輩子難忘。如今回想起來,一顆錳核放在人來人往的路旁,可能沒有人會多看它一眼,可是那是一艘研究船花了一星期航程,與許多海洋科學家的努力成果,當然也需要龐大經費的支持,因此,海上科研能力較強的國家,在經濟、政治和國防上也都是強盛的國家。臺灣四面環海,在海洋科技研發與調查的研究量能,落後其他歐美國家數十年,未來有待政府更多的關注與投入,並加強人才培育與研究船舶設備的增新,才有機會躋身已開發國家之林。

在研究所的日子中,剛進碩士班,就隨中研院動物所張崑雄教授實驗室團隊,到墾丁、綠島、蘭嶼、澎湖和東北角海岸等地進行潛水調查,在民國69年有從事海域潛水調查的只有2位教授,因此我很高興可以隨研究團隊多看多學。每一次到外島潛水都在我的人生歷練中留下深刻記憶,畢竟有很多第一次探勘式調查,對臺灣海洋生態學術研究都是第一次報導,而且每處海底景觀都不同,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種類,也引起我的好奇心也感動了我,更埋下日後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因子。但是看到30多年前美麗的海底景觀與數量眾多魚群巡遊的畫面,如今卻已成回憶,著實令人不勝唏噓,感嘆臺灣海洋保育一直不受重視,原本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臺灣周邊海域,漁業、生態觀光資源日漸枯竭、每況愈下。

回想七十年代的恆春半島海域有十分清澈的海水,50公分以上的珊瑚礁魚類隨處可見,偶而還可以看到大法螺、龍蝦、石斑魚等高經濟價值的水產,生態資源當然更加豐沛;如今大魚都不見了,偶而看到一群小魚就令潛水客興奮不已,若是一場大雨過後,海水如同黃湯,觀光客也只能敗興而歸。印象中在研一時,我曾在貓鼻頭附近海域看到大約170公分長的龍王鯛(俗稱蘇眉,拿破崙魚),這種魚是珊瑚礁魚類中最大體型的魚之一,成魚體長可達2公尺,體重229公斤,可活40-50歲,然而,自從當時的驚鴻一瞥後,30年來即未曾再見過牠們的身影。

我在研究所階段恰逢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各項建設在海岸邊加緊趕工,特別是西海岸海埔地一一淪陷,如今隨處可見的水泥海堤、消波塊護岸幾乎將西海岸包圍成為水泥“堡島”。最讓我難過的事,是淡水沙崙海岸邊的工程,天然礁岩岸潮間帶有許多槍蝦棲息,也是我進行碩博士論文研究的材料,如今那37公頃的潮間帶已被填平,為了開發淡海新市鎮的各項工程,如今再也找不回礫石灘和藻礁的生態環境。回想當初我曾據理力爭,無奈野蠻的政策無情剝奪這些生物的生存權,讓我開始注意到臺灣海岸過度開發與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等問題,進而在海洋環保、河川整治、漁業濫捕等議題上,努力盡一己微薄之力,甚至親自上山下海,將許許多多生態樣貌以圖片真實的呈現出來。若生態環境已消失,再從事生態研究來試圖恢復,何等諷刺!希望歷史不再重演。

臺大有優秀的學生、自由的校風,讓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學以致用是最開心的事。唯有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才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希望臺大的學弟妹們也可以在自己喜好的領域找到一片天;也希望不論將來從事任何工作,能關心環境、愛護環境,並進而將行動落實在生活中,讓個人、工作、產業都可以在健康的生態環境中成長、發展。

 

鄭明修小檔案

學歷:臺大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組理學博士

現職: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研究員(2005-

中央研究院臨海研究站監督委員會 委員(2008-2011

行政院海巡署海洋事務研究委員會 委員(2003-

內政部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 委員(2007-

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 理事長(2009-2011

專長:甲殼類動物學、海洋生態學、河海生態保育

得獎:第14回生態學琵琶湖賞(2007年日本)

 

圖說:

圖1:作者畢生從事海洋生態調查,到國內外各地潛水至今已有32年經驗。圖為東沙島外環礁珊瑚礁景觀。

圖2:調查龜山島硫磺熱泉噴口與怪方蟹特殊生態行為,發表於2004Nature(自然期刊),受到國際海洋生物界的矚目。

圖3:2009年報導澎湖海底柱狀玄武岩的壯麗景觀,為世界上首次發現。

圖4: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