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學法人化》

編者: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發展處

出版時間:20096

ISBN978-986-01-8533-1

執行編輯:紀淑玲


大學法人化是世界趨勢,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大議題。由臺大研發處編,臺大出版中心出版的《大學法人化》一書,匯集呂木琳、李嗣涔、陳清秀、黃煌煇、黃錦堂、董保城、蔡宗珍、劉三錡、劉宗德、劉維琪(依姓氏筆畫排序)等教育界、法商領域專家學者之洞見卓知,為您剖析各國大學法人化優缺點、問題及解決方案。

「邁向頂尖大學策略聯盟」自20079月起,以為期一年的時間舉辦一系列與高等教育問題有關的論壇。2008年由臺灣大學與成功大學共同舉辦之「大學法人化」,則為論壇劃下完美句點。此次論壇探討議題有三:「國立大學法人化之內部組織架構調整」、「國立大學法人化之人事、財務面等相關議題」以及「國立大學法人化之外部監督與評鑑」。

綜觀各國大學法人化情形:美國依據州憲法設立,由民眾組成之董事會負責經營管理。德國在1998年修正《大學基準法》,不硬性規定大學是公法人。日本2004年全面實施國立大學法人化,而韓國國會亦於2007年立法預告「國立大學法人法」及法人化的組織型態,顯然大學法人化已成為國際高等教育之趨勢。

教育部政務次長呂木琳在專題演講中表示,教育部雖已研擬國立大學法人草案,但須再集思廣益,設計更為完善的制度。教育部推動國立大學法人化之基本立場,希望兩造關係趨於平行,而非從屬。以績效評鑑代替從屬監督,確保大學自治並確保大學學術自由及學術自治體精神。引進校外人士參與校務經營管理,並提升校長權責。

考選部政務次長董保城是研擬「國立大學法人法」修法原則草案的人員之一,他提出了「國立大學法人法」七項修法原則:一、確保學術自由原則;二、強化校長權責,提升經營管理績效;三、藉由透過外人參與校務經營管理,提升大學競爭力;四、適度調整精簡現行校務會議的規模與職掌;五、以「目標-績效」為導向的監督關係代替現行的上下隸屬監督關係;六、在確保大學基本財源的前提下,推動財政管制的鬆綁;七、人事安定與建立「公教(研)雙軌」原則。

邁向頂尖大學策略聯盟召集人暨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則提出國立大學的法人化將政府與大學由上下的支配關係,調整為權利義務相對的法律關係,也就是讓大學的組織、人事及財務可以鬆綁,希望有利於大學的創新經營,藉此提升學術水準與國際競爭力,而創造國內大學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契機就會出現。他歸納出我國立大學法人化的問題,包括:一、大學個別立法以法人化?或同時法人化?二、監督的機制是否能保障大學學術自由?三、對於現任教職員工權益的保障如何?四、政府補助的經費是否有保障?李校長同時也針對各項問題建議具體的解決方法。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長劉維琪建議,國立大學法人化後,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決定國立大學經費補助額度,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或外部評鑑機構則辦理校務評鑑,做為教育部補助大學經費參考,並辦理系所評鑑供大學自我改進參考。


臺大出版中心書店(總圖書館B1)

  • 劃撥帳號:17653341
  • 戶名:國立臺灣大學
  • 傳真:(02)2363-6905
  • 電話:(02)2365-9286或(02)3366-3993轉18、19
  • http://www.press.ntu.edu.tw
  • 網路購書:博客來&臺灣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