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執輩世代在臺北務農,位於三重的花卉農場曾是親友們躲避空襲的庇護所,從小拈花惹草的李哖,就這樣以園藝系為第一志願。自嘲數學和國文都不頂好,也缺乏大志,只好走中間路線,不過可塑性高。高三下父親李木財病逝,她力圖振作,1956年考上臺大園藝系。
在臺大養成領導能力
為減輕寡母負擔,她白天念書,晚上兼家教,從而練就出專注而有效率的讀書方法。「每本書我都從頭看到尾,不懂一定問老師,用心理解,上課自然不會打瞌睡。不過我蠻同情學生打瞌睡,總是有老師上課較刻板,所以我常跟學生講,『假如你很睏,就閉起眼睛來痛快睡,因為我也是過來人』」。
自稱是乖寶寶,沒膽翹課,不論喜歡與否。「園藝系是應用科學,道理接近,只是作物不同,有果樹、蔬菜、花卉,你不見得每樣都感興趣。倒是其他科系的課必修不少,如氣象、土壤、普化、普物、有機化學、分析化學,這些基礎科學對思考訓練和研究能力的建立有很大幫助」。在學時並不全然明白其中道理,只是把握時間,認真學習。
她沒有餘裕參加社團,不只沒時間也沒錢,但選上好幾任班代表,這讓她學會如何領導,這也是她為人師後對學生的要求:要有本事帶領學弟妹。臺大要培養的是領導人才,她以個人經驗印證,實驗室及社團提供了絕佳的學習機會。
大學生當研究助理在當時是風氣,大三時加入蔣明南教授所主持的園產品處理室,當時蔣教授正鑽研臺灣香蕉外銷問題,協助改善品管、輸出等流程,並研發保鮮貯藏技術,重振臺蕉產業,堪稱是推動臺灣蕉業前進的舵手。她跟著蔣教授完成大學論文,其後更效法恩師,成為臺灣蘭業的推手。
從果樹、蔬菜到花卉
1960年大學畢業,她到新莊、弘毅二中學教書(在這裡,認識了孫廣德,並共結連理,後服務於臺大政治系。),一年後回鍋臺大,再任蔣教授的研究助理。為體恤她負擔家計,也肯定她能力優越,蔣教授付給她雙倍薪資1,200元。此後除了到美國康乃爾大學深造兩年外,她再也沒離開過臺大,她說臺大就是她的家。1967年園藝系成立研究所,這年她轉任助教。
助教不只要帶學生實習,尚須兼辦行政與財務,還要當接線生。「當時四號館一半是農藝系一半是園藝系,總共只有4支電話,我在系辦等於是接線生,有人打電話來找教授,我就到走廊上喊名字…」。原來學生相傳李哖老師的嗓門大是這麼來的。擔任助教,意謂著跟隨蔣教授多年的果樹研究從此歸零,她必須另覓領域。她被「分配」做蔬菜,首度嘗試水耕法,一年後升上講師。「當時環境沒讓我有太大理想要做什麼,所以才能定下心來,努力當下」。1972年獲國科會補助赴美進修,進修項目也是蔬菜生理,中途才轉換至花卉。
1970年代的臺灣工業尚未起飛,關乎民生的農產品仍居首要,所以蔣明南教授的果樹研究可獲得較多經費支持,花卉則否,導致在園藝系教授花卉的杜賡甡教授黯然求去,系方在遲遲未能覓得合適人選下,要求在美進修的李哖改教花卉。她心想「當時蔬菜已經有好幾個人在教,有書教總比沒書教好,如果教得好一定很叫座。」於是立刻在康乃爾展開自我雙修。
1974年取得碩士時,她有意繼續攻讀博士,但先生的回覆讓她直奔臺灣。「我寫完信就後悔了!小孩已經等了我100個禮拜,如果我沒回去,我和小孩都會崩潰。一週後收到先生回信,他說假如你不回來,我們要另做打算。」她二話不說,打包回國。
臺灣蘭花產業的推手
沒有博士學位,的確讓她受到另類注目。「假如說我有一點成績,都是被刺激的。難道不是博士就沒辦法做一個好的研究者或教授嗎?我非常不服氣!」為了專注於教研,家務曾僱佣代勞,直到有一天另一半告訴她「妳看起來不像一個太太」,讓她重新檢視自己;她並不後悔捨棄博士學位,只是未能在家庭與工作間取得平衡,此後她很努力地扮演好三種角色:白天當公務員,下班後變身為家庭主婦,晚上9點以後才是教授。「我先生常說你們女人爭取平等,越爭越不平等」。即使到今天,多數婦女仍是家庭與工作兩頭燒。
透過蔣明南教授引介,她利用工研院能源所在陽明山開發的地熱溫室成功培育蝴蝶蘭,兩年後,即1976年,國科會委託她研究一葉蘭不開花的問題,她抱著忐忑的心接下案子,從此走出一條路,成為臺灣蘭花產業最重要的推手。不出幾年開始發表相關論文,此時亟思轉型的臺糖找上門來,在她的力荐下,臺糖於1988年設立精緻農業發展中心,大規模投入蝴蝶蘭栽培與育種,時至今日,臺灣已成為全球蝴蝶蘭苗最大輸出國。「這是我這一生中最值得的事。當時我建議以蘭花為新作物(new crop),並採取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企業化經營」,結果證明她的眼光獨到,蝴蝶蘭成為繼香蕉之後,臺灣生物產業的新利基。
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志氣,她鞭策自己,為個人志業也為臺灣花卉產業開疆闢土。她遍尋荷蘭、以色列和新加坡等國論文,甚至還親赴新加坡圖書館,結果碰壁,「我當時就立誓有一天要把新加坡的蘭花給比下去」。現在臺灣文心蘭外銷占日本99.8%,果真讓新加坡無立足之地。30年來,李哖教授在蝴蝶蘭的繁殖、生育特性與產期調節,以及產後品質(切採收後之保鮮、花朵呼吸、儲運等)等研究數以百計,這些推動臺灣蘭業的寶貴文獻,在2002年集結出版。不過為了保護國家產業,她鮮少在國際場合發表蝴蝶蘭相關論文,直到千禧年才在美國園藝年會首次以英文發表。2007年美國蘭藝協會(A.O.S.)特地來臺頒授終身成就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獎;這個意外的榮譽讓她有不虛此生的感動。
回想當年建議推展蘭花產業的緣由,她說:「植物大多不耐長途運輸,而蝴蝶蘭花於夜間行光合作用,相對耐旱、耐黑暗,花期長且可產期調節,欠缺的只是一套妥善栽培與販賣儲運系統;換言之,我選擇蘭花是有學理根據的,剛開始卻不被看好,走在前面的人永遠是寂寞的。」但她直言,臺灣蝴蝶蘭王國的盛世已過,不僅荷蘭急起直追,將來也會面臨中國威脅。主要原因除了天先條件不利,如與歐洲市場距離遙遠、無法以國家申請品種專利保護外,李哖教授認為臺灣還停留在相對的小農栽培與人力操作,品管仍缺乏穩定性,加上行銷能力不足,都限制了臺灣外銷市場的拓展。可喜的是,目前蘭花業者在紐約、加州、英國和法國都已設置據點。
Broaden your eyes
雖在康乃爾大學只待兩年,但她廣泛學習到教學與研究方法,終生受用。「有位老教授Dr. Kelly告訴我『不要浪費時間在修課上,你要broaden your eyes.』於是我旁聽了很多課。美國教授很了不起,旁聽生也可以跟去參觀佛羅里達的花卉業;那時我心想當了老師以後也要做到這一點,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還有一門園產品處理,老師講馬鈴薯儲藏情形,讓學生品嘗各種馬鈴薯加工品外搭柑橘果汁,你想這樣的課你要不要上?」回國後她也如法炮製,指定專討的主講者要準備小點心,但這可不表示她的課可以打混。
她帶學生像帶軍隊,要訣是一個「馴」字,「要有一套方法讓他服你。我的課在早上8點鐘,為了讓學生準時上課,隔週小考10分鐘,我就可以知道誰沒來。假設小考7次,可擇優5次計算成績,背學名未達70分可以補考,有人會自動來補考,有人要請才會來。有次有個學生怎麼請就是不來,他回我說『我不喜歡園藝,我要去念法律系』,我說你不喜歡就不要修我的課,既然修了就要念,要不就休學!」幾年後他寄了張卡片給她,告訴她已從法律系畢業,對當年老師的教誨衷心表示感謝。
她對研究生都採個別輔導,每年3至7月是最忙的時候,曾經一年內指導11名研究生同時畢業,任教期間總計指導了126篇論文,每篇都是她用心計較,但「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因為我正在收獲,確實是教學相長」。惟在屆齡退休前兩年,她已察覺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如從前,一來是流連網路,壓縮了讀書時間,二來是大學錄取率百分百,太多「寶貝飼料雞」難堪造就;她認為此舉反而浪費國家教育資源,還不如讓他們學習一技之長來得有用。
不過對於臺大園藝系的招牌,她依然信心滿滿,尤其是花卉,人才還是供不應求,從教學研究單位、產業界到公務機關,乃至前進中國做貿易,現在站在行銷第一線的也不少是園藝系出身。
花園城市才是終極理想
「園藝系本來就是應用科學,解決問題首要,然後才問為什麼。我相信我對產業是有貢獻的,但實在沒什麼發現,我只是應用所學協助解決產業問題,還有訓練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點我覺得蠻驕傲的。」奉獻畢生為臺灣圓了蝴蝶蘭王國的美夢,她以退休作為一個完美的結束,現在將重心放在花園城市概念的推廣上,理由是「花卉產業占國家GDP值很低,但對提升生活品質很重要」。其實早在她回國第二年就在校門口蒔花種草,開大學校園美化風氣之先,擔任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執行長多年,也培訓了上千名志工,她笑稱近年到社區推廣演講的鐘點數比臺大還多,可見樂在其中。
小百科:蝴蝶蘭
蝴蝶蘭以細長花梗前彎、花朵如展翅蝴蝶得名,有蘭花之后的美譽。臺灣是蝴蝶蘭原生地之一,早在二次大戰期間,即有日本人米澤先生進行臺灣蝴蝶蘭的育種工作,民間愛好栽培蝴蝶蘭行之有年,直到1986年,臺糖接受臺大園藝系李哖教授建議,於1988年起大規模投入研發,開啟企業化經營之始。目前臺灣蝴蝶蘭業者約250家,主要外銷美、日及荷蘭等國。2004年被政府列為精緻農業旗艦產品之首,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種苗輸出國,對農村就業有很大助益。圖為李哖教授自行栽培之蝴蝶蘭,她喻為科學與藝術的傑作。
李哖小檔案
學歷:臺灣大學園藝系學士(1960)
美國康乃爾大學蔬菜所碩士(1974)
現職:臺灣大學園藝系教授(1980-1993)
臺灣大學園藝學系名譽教授(1993-)
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執行長(1993-)
台北綠化志工隊大隊長(1999-)
台灣區花卉發展協會理事(1999-)
台北市路燈公園管理處綠美化諮詢顧問(2000-)
花卉種苗生物技術服務團團長(2000-)
中華民國造園學會監事(2001-)
環保署綠化委員(2002-)
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2003-)
得獎事蹟:1986年中國園藝學會學術獎
2000年優良教學教師獎
2002年中國園藝學會事業獎
10年、20年、30年資深優良教師獎
專長:花卉學、園藝學、植物生理
圖說:
圖1:畢生致力於推廣臺灣花卉產業的李哖教授。攝於花卉館研究室。(攝影/彭玉婷)
圖2:大一暑假在農場實習(民46年)給初生小牛作記號、擠奶。
圖3:1960年李哖(第二排右2)從園藝系畢業,是臺大第一屆畢業生穿黑袍,中座者為錢思亮校長。
圖4:老學生攜家帶眷回娘家祝賀花卉館落成,視聽設備多是校友合資捐獻。李哖教授左為孫廣德教授,從臺大政治系退休。花卉館係撿拾舊建材興建,杜賡甡教授遷來後取名為花卉館。
圖5:老母雞帶小雞到歐洲考察,右起張育森教授、葉德銘教授(右2)。
圖6:2007年獲國際蘭藝協會頒授終身成就獎,意外獲獎,喜極而泣。
圖7:花卉館每年11月下旬熱鬧慶生,桌下的狗狗「龍妹」,可是花卉館13年的守護神,已長眠於花卉館。
圖8:1976年自行在校門口種起花來,3年後獲校方重視,時任總務長的焦國模教授邀請她為校園進行綠美化。
圖9:家中陽台綠叢裡有白頭翁築巢,拍下親鳥辛勤餵食雛鳥一景。
圖10:臺大杜鵑花節構想源自李哖教授,她說校園杜鵑花開得這麼燦爛(1996年),何不藉此開放參觀(open house),吸引好學生來就讀。圖為烏來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