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受災地區同學急難救助

「八八水災」過後,本校清查居住於受災地區的新舊生共400餘位,其中有60人急需幫助。校方針對災區學生將提供各項急難救助(新臺幣5,00050,000元)、助學貸款、優先住宿及校內工讀機會,並依受災等級減免學雜費。

另,本校藥學系校友許照惠博士特捐款新臺幣壹仟萬元,設立「國立臺灣大學校友許照惠博士捐贈賑災急難基金」,幫助學士班同學安心就學。補助標準分為4級,符合第1級標準者,除月領生活補助金5,000元之外;學雜費、住宿費均可獲全額補助至畢業為止。最輕微的第4級每月也有生活補助金3,000元,以及1/4的學雜費、住宿費補助。此基金亦適用於本校對於災區之社會服務。


◆ 學生志工隊到佳冬協助復原

臺大陽光風箏、陽光椰子、自然保育、自閉心語、慈幼山友、鄉村服務社等學生社團組成志工服務隊,於816日及18日分批前往屏東縣佳冬鄉協助災區復原工作,主要工作為環境清理、物資搬運,還一度深入一級重災區。服務隊均有臺大醫院家醫科醫師隨隊同行,並事先作好自我保護,除穿膠鞋、戴口罩外,也將身體傷口處消毒並貼上防水貼布,以避免感染。志工隊日誌詳見臺大「莫拉克救災專區」網頁http://host.cc.ntu.edu.tw/help88/

 

圖説:

圖1:817日進入佳冬鄉大同村,分組展開災區清理工作。

圖2:佳冬鄉塭豐村為一級重災區,淤積深及胸口,仍需國軍重型機具清淤開路。

圖3:同學們協助清理廢棄物,以接力方式搬運。

圖4:818日,第二梯志工幫忙救災物資的出卸、搬運。

圖5:臺大學生以「臺大有愛;送愛心到災區」組隊進入災區服務,可愛又可敬。


臺大公共論壇舉辦「八八水災」省思

本校公共論壇分別在820日及21日舉行「莫拉克風災後災區疫情防治與受災者生活重建」和「從莫拉克風災談國土保育和國土規劃問題」兩場論壇,由本校包宗和副校長主持。

在災區疫情防治方面,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石富元醫師、臺大公共衛生學系陳為堅主任及臺大醫院感染控制中心陳宜君主任,分就應變及災民需求,受災者生活重建,感染控治計畫提出建議。由於此次災情慘重且災區範圍廣大,目前且多處於環境清理階段,陳為堅主任引用921震災後所使用之快速評估表,建議從垃圾處理、昆蟲孳生地及疾病流行之管理、人類排泄管理、飲水處理、生活用水處理、建築拆除物之處理等6個方向確實執行。陳宜君主任則提醒於整理環境時應懂得自我保護,手套、膠鞋、口罩是必要裝備,災後應要預防傳染病發生,主要為腸胃道、呼吸道、皮膚疾病及登革熱。石富元醫師強調屍體不會造成傳染病,影響疾病發生主要是因當地衛生條件及民眾教育。他也認為大部分災難持續的時間遠超過預期,長期的關懷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政府應從搜救、醫療與衛生、安全、運輸、公共建設及基本生活供應等面向,系統化評估災民於災後的基本需求。並呼籲,臺灣在災害預防上要跟得上「潮流」,尋求社區永續發展才是當道。

本校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學務長馮燕教授與社會工作學系古允文主任則分別提出災民生活重建方案、災害救助政策重點。馮燕教授指出此次受災者多為原住民,其自救能力強,惟生活重建過程漫長,以921震災重建需10年時間來看,各方資源應作有效整合。古允文主任則指出,根據世界銀行報告,人們在經過三次災害後可能永遠無法回覆原有生活,終其一生都停留在貧窮線下,所以災害救助政策應著重於保障(社會救助與社會服務)、預防(社會保險與商業性產險)、促進(教育、就業與創業協助措施)及轉變(社會與社區培力)等四個重點。

關於國土保育和國土規劃,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林俊全教授以<從斷橋與土石流談國土監測>為題,指出人們與大自然爭地,尤其是臺灣地狹人稠,對邊際土地-河川、海埔與山坡的過度開發,是造成災難的主因,土石流或洪水則是大自然收復失地的宣告。臺大土木學系教授兼總務長鄭富書則表示,臺灣的土石流警戒區從1996年的475處迄今已超過1200處,加上臺灣土石流量體大、發生頻率高,人們只能學習如何與其共存,而共存之道就是「順與應」。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陳亮全教授則提出脆弱度的觀念,指出臺灣因板塊碰撞,屬於上升地形,故物理性脆弱,而高度開發則為社會性脆弱,兩者加乘,一旦發生大水即可能造成重大傷害。他與林俊全教授同聲呼籲,為長遠計應成立國土監測中心,重建則需審慎,以降低社會脆弱度,並強化社區恢復力。

對於此次水災導致多處橋梁斷裂,造成許多民眾喪生,未來重建,鄭富書教授及林俊全教授都主張應對河川全流域及自然環境作通盤考量,鄭教授並建議同時建立橋梁管理系統。

最後,臺大環境工程研究所駱尚廉教授以<多一份作為 少一忿災害>為題,期待新內閣有積極作為,預防將來不可避免的大洪水。首先他指出防洪、分洪、疏洪、避洪及逃洪為面對洪災的五大經驗法則,政府可以多做的是:在山區要強化避洪與逃洪,颱風分級應加入雨量因子及可能災區之預報,環評必須確實,調整水價以確實節約用水等。而在如何少一“忿”災害上,包括平日即需儲備緊急用水(包括海水淡化設備),設置廢棄物堆置場,救難設備更新與平日訓練,及參與國際救災以強化救災能力等。

 

圖説:

圖1:災害的影響面廣泛,從健康、生命、社會、經濟到政治,世界銀行提出「災害救助政策的概念架構」,主張就前述面向之影響程度,提出不同的保障、預防、促進與轉變之措施。(提供/古允文)

圖2:2009年臺灣第一個登陸的颱風莫拉克重擊南臺灣,臺灣受災慘重。圖為林俊全教授所繪之各地災害示意圖。(提供/林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