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學術的路常常是孤獨或是艱苦的,夜深人靜時,地理系館總有一盞燈亮著,數十年如一日,像個守護神守護著地理系所的每一個人。朝著燈光處走去,快速有節奏的打字聲此起彼落,姜老師仍在為明日演講作準備,期許自己做到最好。
生平、教育與工作
姜蘭虹教授,出生於四川重慶,從小生長在一個書卷氣息濃厚的家庭,父母親皆為重視書香傳統的知識分子。中日戰後,百廢待舉,許多父母或因此忽略子女教育。幸運的是姜教授的雙親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十分重視,有感於這樣的大環境對孩子未來的知識追求充滿著變數,1949年帶著3個年幼的孩子遷居香港。
姜教授的父親在舉家遷往香港不久,進入香港大學擔任教職,並於1960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物理系的創系主任。耳濡目染下,讀書成為孩子們生活的重心,而姜教授亦在雙親的支持下,順利的在香港完成小學、中學及大學學業;一家人在香港居住多年,飲食、生活習慣深受香港影響,特別是香港人務實且快節奏的行事風格,在姜教授身上表露無疑。
◆ 與地理學的初次邂逅
姜教授的求學生涯首先從香港官立何東中學展開,在這裡,她遇見了一位教學認真、要求嚴格的地理老師—蘇老師,影響了她的一生,除了累積地理學相關的基本知識能力,更啟發她對地理學的濃厚興趣。其後,在張校長的推薦下,姜教授轉到私立名校瑪利諾女書院(Maryknoll Convent School)就讀,由於地理成績始終名列前茅,間接開啟了她的地理學之路,朝向一位地理學者的目標邁進。1960年代,能讀書的女性不多,可以接受大學教育的女性更是鳳毛麟角,除了要有家庭的支持外,自己的努力與堅持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姜教授在競爭激烈的升學環境中,憑著自己對地理這門學科的喜愛和強烈的決心在大學預科考試中脫穎而出,擠進香港大學地理及地質學系的窄門,也一頭栽進地理博大精深的世界。
1968年,在完成香港大學地理及地質學系學位後,全家移民美國,1969-1971年間,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地理系攻讀碩士。受到系上老師賞識,同時接任助教,擔任助教且教導外國學生的難得經驗,除了讓姜教授更深入地認識到地理學在教學、研究等面向的實務應用外,亦啟發了她日後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職生涯的初衷。在印第安那大學的日子裡,姜教授認識了相知相惜的另一半黃敏晃教授,而這個相遇也改變了兩人的後半生。原以為自己會在美國定居,但丈夫決定回臺灣的想法改變了一切;跟隨著丈夫的腳步,她來到臺灣,一待就是30多年,談到這樣的轉變,姜教授微笑地說:「這好像不在我原先的人生規畫中啊!」
◆ 工作歷程的開展與進修
初至臺灣,想起母親的提醒「女人要有自己的事業,經濟也要獨立」,新婚的姜教授,便思考著自己該做些什麼?可以如何在臺灣的地理學界貢獻所長?帶著忐忑的心和濃濃廣東腔國語,隻身前往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和臺灣大學外語系應聘兼任講師。1972年臺灣大學地理系招聘專任講師,姜教授順利進入臺灣大學地理系任教,同時亦因為這歷史的巧合,成為臺灣大學地理學系與大氣系分系之後地理組的「元老」之一。姜教授在臺大地理系的足跡,恰好也是臺灣地理學近代發展的軌跡。在當時的社會,教職的薪水十分微薄,但在興趣和熱情的支持下,姜教授努力朝自己的夢想前進,專注於學術研究與傳道授業,直至今日。
1980年代之前,臺灣地理學界的博士數量極少,好學的姜教授在臺灣大學教書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需要追求更深更廣的知識,便申請前往美國夏威夷大學地理系攻讀博士學位,優秀的研究與教學資料為她獲得了一份助學金以及之後訪問講師的職位。隻身前往夏威夷大學求學,生活週遭大多為美籍教授,及來自各國的同學,她充分運用自己的英文溝通能力,希冀能在這樣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學者。相較於大部分臺灣學生常相聚一起吃家鄉口味的餐飲,用母語談天,姜教授在臺灣留學生中可說是異數。
在夏威夷大學攻讀博士時,姜教授擔任紐西蘭籍Warwick Armstrong教授計量地理課程的助教。在學術研究和言行上,Armstrong教授帶給她極為深遠的影響。Armstrong教授是一位散發學者風範,行事條理分明的老師,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假日時則常邀請姜教授到到家中聚餐,對一個離鄉背井的留學生而言,如此友善的對待是一股無可言喻的暖流;令人遺憾的是Armstrong教授後來罹患癌症,英年早逝,但他的行誼為姜教授樹立一學術人的典範。
◆ 女性地理學者的先驅
1983年姜教授學成歸國,回到臺灣大學地理系擔任教職,成為臺灣和香港首位女性地理學博士,隨後晉升為教授。在夏威夷大學地理系讀書時,學校每週例行非正式的學術討論會(Colloquium),讓老師與學生輪流發表自己的研究近況,透過團體討論,相互切磋,交換想法,從而激發不同的比較與思考。姜教授在這討論會中,受益良多,所以回國後也將國外的教學方式帶回臺灣保守的大學教育。
姜教授在1991年開始教授地理學的核心課程-地理學思想及方法論。她認為地理學思想及方法論是地理學的基礎與歷史脈絡,是每一位地理系所學生必須瞭解的,而她活潑的上課氣氛,以及樂於與學生相互討論學習氣氛,讓這兩堂地理學系的核心課程,隨著時代脈動而前進,漸漸的成為臺灣地理學教育上的一大特色。而在姜教授的澳洲移民研究文章中,亦將移民議題與女性主義的地理學進行連結,延伸了女性主義地理學在移民議題研究上的關懷。每學期,她會邀請3、5位國際學者在課堂上演講,並於下課後邀請博士班同學與來訪的講者聚會,喝啤酒,享用小點心,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交流彼此的學術觀點。
近期研究
在廣大的地理學領域中,姜教授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大致分為:臺灣海外移民、性別與地理學、永續旅遊與社區發展、客家文化、中國區域、全球化等面向。孜孜不倦是大家對姜教授的第一印象,秉持著教學熱忱和不悔的付出,自我要求很高的姜教授給自己設定了目標,要求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固定發表論文以及各種議題的研究成果,且多刊載於國際水準之國外期刊。
近幾年,姜教授致力於研究女性在臺灣城鄉遷移以及國際遷移中的角色,為臺灣的人口遷移研究開闢另一新視野。姜教授認為母親和自身是中國移民的最佳例子,母親的一言一行給她莫大的人生啟示,而她也是姜教授從事移民研究的推手。從姜教授遠嫁臺灣到母親逝世的28年中,每年只能往返美國探望母親一至二次,這是姜教授自覺對母親最大的虧欠,而參與人口與婦女遷移研究的具體行動,也許是姜教授對母親彌補的方式吧!
1998-2008年間,姜教授持續執行臺灣移民研究相關之國科會研究計畫。期間多次前往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及美國各大城市進行實地訪談與研究,透過多次實際田野資料的蒐集,對於澳洲及加拿大臺灣移民的發展脈絡、移入國家及居住地點偏好、移民決策過程、就業情形、社會適應、地方認同、婦女角色、社會參與、第二代年輕移民等議題,均有深入的探討,並同時發表了10多篇相關論著,引起極大的迴響。
近年來,其研究結果已引起國際學者對臺灣移民的注意並帶動國內從事移民研究的風氣。未來3年,她仍將以臺灣海外移民研究為主,研究範圍則擴大到中南美洲之華人移民,逐步架構華人移民社會之地理學圖像。
姜教授是臺灣性別研究發展的先驅,在推動社會科學及地理學中的性別視野,貢獻良多。2008年,發表了臺灣唯一有關女性移居澳洲、紐西蘭及加拿大陪同子女讀書的學術論文和從女性主義之觀點來探討「別居」(second home)的經驗。
除了發表文章,姜教授亦長期與國際間的其他女性主義地理學者往來,除了持續交流彼此對於推動性別議題與地理學之結合之外,亦邀請許多女性主義地理學者,來台擔任臺灣大學地理系之訪問學者,以他山之石,引導國內性別主義地理學之發展;此外,姜教授為IGU(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Union)Commission on Gender and Geography前身,即Working Group on Gender and Geography的發起人之一;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在2007年11月舉辦IGU Commission on Gender and Geography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許多國際重要之學者參與及發表文章,她也藉此機會邀請學者在課堂中演講,成為當年度臺灣地理學界的一大盛事。
姜教授的研究興趣也包括生態旅遊以及社區旅遊發展,發表過多篇相關文章,其研究地區包含臺灣美濃、安平,以及印尼峇里島與哥斯大黎加。此外,姜教授也相當重視臺灣人文地理領域的發展,曾發表過回顧臺灣人文地理10年發展的文章,分析臺灣人文地理歷年所關心的議題。姜教授的人地關懷也擴及客家文化與中國區域研究。另一方面,已著手探討關於全球化與文化變遷問題,並與國外學者合著專書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 - Cultures in Transition in the Pacific-Asia Region,討論亞洲太平洋地區受到全球化衝擊的重要面向,包含教育、貿易、政治、地方治理、文化認同、種族關係等諸多議題,涵蓋美國、澳洲、關島、印尼、臺灣、印度等國家。
足堪學界典範
姜教授主辦國際地理學會性別與地理委員會Transnational Live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Citizenship, Home and Belonging之會議,是國內少數以女性主義地理學為主題之國際型研討會。該會議不但提高了臺灣地理學研究在全球學術舞臺之能見度,並提供一個臺灣學者與國際學者交流互動之平台、開啟跨國合作研究之可能性,相關領域之研究生也能藉此開拓視野、掌握國際學術研究之脈動。
在地理國際學術舞台上,姜教授有豐富的國際合作及移地研究經驗,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常自籌經費邀請國內外學者來臺演講,促進臺灣與國際交流,提升臺灣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的能見度,努力與國際間進行交流,提升臺灣之學術研究水平。
訪談過程中,姜教授侃侃而談,處處可以體會到教授對臺灣大學深厚的情感,從兼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人口研究中心主任到理學院副院長,在在顯示姜教授對這所大學的用心與付出。在臺灣生活了38年,臺灣無疑是姜教授的第一個家(homeland),而臺灣大學對香港成長的姜教授來說,就像是她溫暖而安全的避風港。
姜教授認為臺灣大學的環境不僅有利於學生拓展廣度,更能涵養深度,讓學生為自己的未來創造無限可能。她認為老師的工作,不是只有做研究及教學,而是隨時要對需要幫助的學生伸出援手;基於這個理念,她和不少的畢業生都是亦師亦友的關係,留學海外的同學會偶爾把家庭生活的照片寄給她,學業有成的同學,會找時間來專程探訪,而系上的港澳僑生同學更是因為講母語的親切感而和她隨時保持聯繫。在她的通訊錄中,「學生及家人」是寫在同一個欄位上。她經常率學生到中國大陸特別是珠江三角洲考察訪問,達20次以上。
流利的英文是姜教授的金字招牌,具有語言天分的她,對語文充滿興趣,熟悉四川話、廣東話、國語,對客語、閩南語也有涉獵。退休後,姜教授期望自己能繼續修習法語,活到老學到老。隨時散發親和力,沒有資深教授的架子,也是她事業成功的秘笈。
姜教授在回味往事時,最常提及生命中的幾個貴人,特別是何東女子中學的第一任校長及她的地理老師;2007年姜教授被選為何東女子中學的傑出校友,同時獲得這份殊榮的是現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女士;姜教授也希望自己能和老師及優秀的學姊妹一樣,影響別人,照亮大家。
致謝
感謝姜教授接受數次訪談,更提供許多照片以及相關資料。本文所使用的照片與資料皆由姜蘭虹老師提供。在此,也一併感謝陳鈺淳同學與劉盈君同學對本文內容的建議。
姜蘭虹小檔案
現任:臺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臺灣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學歷:香港大學地理與地質學系(榮譽)學士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地理學系碩士
美國夏威夷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經歷:屏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院長(借調)
臺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 系主任
臺灣大學紐澳研究推動小組 召集人
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 主任
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 婦女研究室召集人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學系 訪問教授
香港大學地理與地質學系 訪問教授
中國地理學會 常務理事
太平洋科學協會中華民國委員會 常務委員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亞太地區諮議委員
財團法人臺灣亞洲基金會 常務董事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地理與地球科學學門規劃委員會 委員
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 委員
研究領域:臺灣海外移民研究
性別與地理學有關的研究
永續旅遊與社區發展的研究
中國區域研究
圖說:
圖1:本校地理系姜蘭虹教授在臺大服務近40載,是臺灣地理學界先驅之一。
圖2:由左至右依序為姜教授、何東女子中學創校校長張謝琮賢校長、地理老師趙蘇麗珍老師。
圖3:2007年舉辦IGU Commission on Gender and Geography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者合影。
圖4:邀請國際學者Janice Monk到地理系「思想與方法論」課堂上演講。
圖5:與學生維持亦師亦友的長久關係,圖為與畢業生宋郁玲(左)及楊智翔合影於醉月湖。
圖6:因成長於香港,對來自港澳的同學,格外有份親切感。圖為與澳門僑生徐永熙合影。
圖7:因著女性的身分,姜蘭虹教授在移民議題與女性主義地理學均有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