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颱風過後,我曾多次到高雄縣那瑪夏鄉,和當地的布農朋友開車經過臺21線公路,見到碧綠的山上多處只有黃泥,宛如綠海中被貓腳爪踩了許多腳印,真是慘不忍睹。當時我說:「可能熬不過來年的颱風。」果不出其然,落到今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的災情慘重。驚人的雨量,造成南臺灣嚴重的土石流、坍方、走山,河流改道,村落被掩埋,為50年來僅見。其實最近幾年常在山上走動的人,都多少會警覺到危機的迫近。
臺灣從來就是颱風、地震天然災害多的地方,此外,臺灣的地形--山多、平原少,臺灣的河流-短、淺、急,每遇颱風來襲,湍急暴雨就無法宣洩,所以在風災之外,就造成水災。颱風每一年都一定來,這和臺灣的地理位置處於太平洋的颱風生成帶有關,但近幾年颱風的災害卻變本加厲,這中間牽涉到氣候變遷和水土保持兩大問題。以下就這兩大問題提供淺見。
全球氣候變遷主要肇因於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增加,造成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降雨及風暴增多以及對生態體系的影響。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完全是人類的「倒行逆施」(如濫砍森林、超量使用化石燃料等等)的結果。晚近的氣象災害事件:2003年的歐洲熱浪、2004年南大西洋首次發生的颶風、2005年美國南岸的Katrina颶風、2007美國佛羅里達州百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都反映了全球異常氣候變遷。以上,都是我們必須予以充分瞭解並應積極採取因應措施。
水土保持比較涉及人為因素。它和臺灣的水利、林務、交通、經濟開發息息相關,也和觀光、遊憩有關。你可知開闢一座高爾夫球場,要砍掉多少樹木?山坡地頓失安臥之根基,使土石流更容易形成。工業和經濟的發展,常以破壞自然環境為能事,使得水土保持困難重重。總之,水土保持必須以整個國家力量作通盤全程長期的處理,甚至是一百年的計畫。個人覺得這次莫拉克颱風的肆虐,表示我們的水土的保持沒做好,沒有趕上環境變遷的速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歷來的政府都有責任,當今的政府更是責無旁貸。馬政府這次遭到嚴厲的批判,希望能痛定思痛,趕快完成國土規劃,使「國土計畫法」早日通過,並付諸實施。
這次颱風之後,甚至之前,有關單位曾勸說一些地處危險的村落遷村,左說右說,很多人還是不肯遷村。這中間牽涉的問題複雜,政府相關單位有沒有配套措施?(如新居地的生活問題、房屋及土地的所有權歸屬等等。)親友仍能住在一起嗎?如果這些問題都有妥善的安排,還不遷,那就是沒有危機感,因此戀舊、懶得動等等想法就得逞了。
對各地的災民,我呼籲你們做以下的事:1.利用傳播媒體和網際網路將災情適時、持續傳布出去。2.使外界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病症要下各種藥(猛藥、長期藥)以將積年累月的沉疴去除。3.如果故鄉還能重建,就聯絡志同道合者,返鄉重建家園。
對於受災村落的善後安置,我們贊成新聞局長蘇俊賓所言,目前面臨土石流危機幾乎都是原住民部落,依維持傳統生活文化及評估後續風災危險兩大原則,行政院將儘速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行政院能劍及履及地確實去做。不要像許多以市場為取向的國家,只把經濟發展視為優先,就不可避免的忽略了環境和社會正義。現在我們就要好好來探討這些問題,希望明年颱風季節來臨時,我們不再茫然不知所措。
馬總統說得好,防災和救災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為了避免災害再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國土計畫。在此,我們願意提出一個重要觀念,就是在地居民為主的觀念。許多計畫都以外來者的藍圖重新塑造原住民的景觀與文化,以當地文化感到陌生的制度取代當地的制度,結果遭遇失敗。環境保育計畫可能要求在地居民改變做事方式,以滿足計畫者的目標,而不是在地居民的目標。因此,環境保育計畫也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例如,為了阻擋森林的被濫伐,我們必須發展一種保育策略使在地居民覺得森林保育對他們有吸引力。如此,可以確保他們的合作。換言之,成功的保育政策,必須是植基於在地居民文化的政策。(2009/8/18)
關於那瑪夏:
那瑪夏鄉,原稱三民鄉,2008年正名。位於高雄縣西北隅,地處玉山山脈,有楠梓仙溪流經,是高雄縣三個原住民鄉之一,鄉民大多為布農族人,卡那卡那富族(被歸為南鄒亞族,實則與鄒族語言不通)次之,排灣族、泰雅族及平地人占少數。「那瑪夏」(Namasia)是最早在此落地生根的卡那卡那富族語(往昔誤稱為南鄒語,實與鄒族無關),指的就是流經全鄉的楠梓仙溪,有兩說法:(1)過去在Namasia溪中曾有一位名叫Namasia的男子將一條大魚刺死,因而得名。(2)Namasia是指仙人,該族祖先曾在楠梓仙溪看過一位女子數次潛入深潭不見蹤影,疑為仙人,因而得名。楠梓仙溪上游以臺灣原生種稀有魚類「高身鯝魚」聞名。那瑪夏在日治時代被改為「瑪雅峻」,國民政府來臺後曾取名「瑪雅鄉」,1957年鄉境所轄三村分別命名為民族、民權與民生,鄉名也改為「三民鄉」。那瑪夏鄉是繼阿里山鄉、三地門鄉後第三個正名的原住民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