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祥,1996年從園藝研究所畢業,隨即進入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工作,在忙碌了67年後,一方面因健康每況愈下,二方面自認個性不易妥協,決定轉換跑道。這個來自桃園觀音鄉的年輕人,到創世基金會苗栗頭屋農場擔任管理人,首度嘗試有機農法,只是未獲認同,創業的想法也首度浮上心頭。不久健檢發現罹患大腸癌,更加強了他創業的意志,於是他把臺北的房子賣了,加上保險理賠金,帶著畢生積蓄來到苗栗公館鄉,胼手胝足,開設「健福有機農場」。

在臺大建立研究能力

同屆碩士班有30多人,除了兩位分別在桃園及臺中改良場外,其他人不是在公家機關就是研究機構,要不就轉行了,真正在田間工作的只有他一個。人生轉折處處,難預料。回顧求學生涯,他這輩子轉折點有三:一是高中時期,同時擔任3個社團幹部,從事務處理養成負責的成熟人格;進入文化大學園藝系是第二個轉折,遍訪國內農場及改良場,從花卉栽培找到興趣;才在研究所時進入李哖教授「花卉研究室」,鑽研馬拉巴栗,發現彰化最適栽培,讓國內花農打消外移海南島的計畫,避免無謂的投資損失,更因此產出多篇論文,深受李哖教授賞識,鼓勵他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臺大建立起他的研究能力。指導教授李哖是國內研究蝴蝶蘭的佼佼者,他說:「我種東西很快,老師說我有綠拇指,種什麼都會活。她教我很多,尤其在研究態度上。」李哖教授是他的恩師,也是他的老板,當時在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擔任執行長,因而引薦羅文祥進入基金會;離開七星一事讓羅文祥深感愧疚。「我對她是又尊敬又害怕,我剛進園藝所時,學長姐們都“告誡”我,你在30公尺外聽到老師的聲音就要趕快躲起來,不然會倒楣。老師說話音量本來就比較大,加上花卉館有天井,所以只要她開口,整棟樓都聽得見。不過,李哖老師通常不會主動找學生,她比較希望學生自己來找。我因為無家可歸,一半時間借住學長的宿舍,一半時間就住在實驗室,常常一大早就被她看見,所以有更多機會與老師討論,也做出56篇可以發表的報告」。

雖未繼續攻讀博士班,他仍不改實驗精神,在農場做起小型田間試驗,如有機蔬菜施肥多少才算安全?對後續儲藏期有何影響?他說這在慣行農法已有報告,但在有機蔬菜還沒有;這樣的試驗結果或許不足以發表在學術期刊,但至少可公布在網站上,讓消費者安心食用。

在苗栗實現有機大夢

20077月,他與合夥人張先生在南北河溪谷開始耕耘有機農場的大夢,未料頭一年,為了辦理驗證,投入近200萬元,回收不到10萬元。由於有機驗證費用高、耗時長,有過慘痛經驗的他,改採變通作法:由他出面承租土地,交予他人耕種,雙方事先協調作物種類及期程,資材共購,共同運銷,此即他自創的「集團栽培」。對於有志於此的朋友,他建議先以小面積種植3個月後提出申請,待驗證通過再全面施作。目前集團栽培夥伴共5人,經過兩年經營,農場總面積已擴增至3.7公頃,分成四場,第一及第二農場由他倆經營,第三及第四農場則由另3位夥伴操作。一場目前每日可供應300400公斤蔬菜,二場預定闢為溫室,以補葉菜類不足,甫申設的三、四場將規劃生產瓜果類與根莖類。

他說,大面積的栽培可降低成本,產量也能滿足通路商。以小黃瓜為例,「小黃瓜產期一個半月,但栽培期長達4個月,如果一天需100公斤,只要兩分地來種,每個月播種一次,隨時就有100公斤的小黃瓜可供應。如果只有3分地,分三次種,有斷貨危機,一旦通路商轉向別人購買,再搭上線就難了」。此外,從經營面來看,工資占支出60%,如果3.7公頃完全自己經營,可能需聘僱一、二十人,而現在他只要負擔6個員工,其中有兩名還是義工,只供膳宿。

然而即使如此精簡人事,仍入不敷出,長期負債讓他一度想放棄,幸好接到群創光電的團膳,讓他決定撐下去,「再拼拼看吧!拼不過再說。」惟目前每日300400公斤蔬菜尚無法符應團膳4千多人之需,若景氣回春人數將倍增,屆時需要量還會提高,其中葉菜類占200公斤,需6分地溫室來生產;為穩定供應,蓋溫室成了勢在必行,群創光電更加碼投資40萬,雙方從主顧進展至合作夥伴,也讓羅文祥有力量再出發。

外在環境不利有機小農

群創光電的團膳是他目前最主要的通路,至於網路宅配,一週只有12千至45千元,比例極低。「我的會員號稱有200人,固定每週採買的只有35位,而且從採購量來看,也沒有100%,有機蔬菜只占30-50%。」加上消費者會挑菜種和外觀,如小黃瓜不要C,一定要I,也不能有蟲洞;這也是他遲未積極開發賣場的原因之一。

一切只待溫室如期完工。沒有不動產的他,為了貸款蓋溫室,也吃足苦頭。「政府有農信保基金,為貸款能力不足的農民擔保,可是透過此擔保得到貸款的農民卻沒幾個!」他探詢農會、銀行乃至農政單位,四處碰壁,直到今年農委會推行「小地主大佃農」計畫,他被爭取成為示範case,終於獲得農會放貸,而三、四場迄未有動作也是因資金闕如。

開發通路,折衝貸款,羅文祥明白這都是創業必經,惟政府法規處處掣肘,讓他大感不解。20077月公告的<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已於20091月正式實施,為保障消費者吃的安全,新法嚴格,立意良好,但配套不足,如全國3千多家農戶必須全部重新辦理驗證,卻只有7家民間認證單位受理。為了辦驗證、做新包裝,必須額外花費不說,最大的困擾是新法的轉型期(為期兩年,目的是讓土壤有足夠時間淨化。)未另設標章,以致轉型期作物只能以一般價格販售,這對有機農戶而言並不合理,也可能有人因此鋌而走險。

做有機是良心事業,他說如果迷失在追求產量與利潤,就會不斷添加有機肥,這對消費者的健康將造成威脅。所以他的有機肥用量以能維持植物正常生長為原則,且從不使用禽畜糞肥料,避免寄生蟲傳染。對於主婦聯盟近年推動硝酸鹽減量,羅文祥表支持但也為有機農申訴,「臺灣與歐洲環境不同,歐洲一年施肥一次,但臺灣高溫多溼,所以有機肥60%會揮發,20%被磷沖刷,只留下20%養份,其中作物吸收又不到10%,所以有追肥的需要。以甘藍作物為例,到結毬期養份即明顯不足,必須追肥兩次,而施肥三次即超過歐盟標準。若以之為標準,則至少有50%有機產品不合格,茲事體大,這也是為什麼臺灣一直未訂出明確規範。」要解決問題,他認為唯有不斷改進栽培技術及管理方式,同時教育消費者接受外觀有瑕疵的蔬菜。

農地政策變相戕害農業

提升技術及管理可改善硝酸鹽問題,但臺灣土地休耕嚴重,則是國家政策失當,對農業戕害至深。他說在實施獎勵休耕之前,地租以生產穀計算,一分地約100斤穀,換算才一千多塊,兩萬元即可租到一甲地,現則比照休耕補助金,一甲地租金7萬,相當於一年的收獲;下田耕種還不如讓農地荒廢賺得多!而今年推行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更讓問題雪上加霜,一甲地補助地主8萬,承租戶付2萬,表面上地租壓力從7萬降至2萬,實則地主拿到10萬,變相將租金從7萬拉抬到10萬。羅文祥憂心,5年後計畫結束、政府不再補助,這顆未爆彈勢將引爆。老家也有一甲地休耕的羅文祥呼籲,政府若真的鼓勵農耕,首先要廢除獎勵休耕條例、調降地租,讓農民確實回到農村。

但事實是,休耕地與耕作面積已趨近11,臺灣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而農發條例允許農地變建地,將農地商品化,更導致農地賤賣。「只要花500萬買3分地就可以蓋別墅,還不必課稅,家庭廢水直接排放,污染周邊農地,政府為掩飾罪行,再將之變更為工業區或商業區,再這樣下去,臺灣就沒有乾淨的土地可耕種。」羅文祥語帶憤慨,“受惠”於北宜高開通的宜蘭賤賣農地情形最為嚴重,苗栗因地價高,相對利潤低,農地買賣不若宜蘭,不過已有土地仲介打著南河有機村的前景攬客,「如果蓋30棟別墅,對沒有污水處理系統的南北河將造成污染,就會逼使農場遷移」;他暗自禱告惡夢不要成真。

打造南河村為有機村

「我們一直積極在尋找新耕地」,囿於南北河山多、可耕地少,加上存有375減租陰影,許多地主不願出租土地,羅文祥只好轉向山外覓地。「我們要發展南河村成為有機專業區及有機村,有條件走向休閒農業。」苗栗縣政府刻正輔導南庄村和三灣村發展成有機村,他希望南河村也能循此模式。為此他已擬定策略:將結合集團栽培及產銷班模式,繼續擴大承租農地,邀集有心人加入經營;成立統一育苗場,確保種苗為非基因轉殖及無農藥;設立包裝場及集貨場,建立有機品牌並便利通路商取貨,以切入量販通路。至於大環境改造則期待官方介入,「其實不用花很多錢,只要規定休耕地灑些花種子如波斯菊、向日葵,就能立即美化環境。」羅文祥希望凝聚在地人共識,以有機為本,休閒為輔,不要重蹈臺灣第一個有機村「羅山村」的兩難,真正以「生活、生產、生態」三生一體概念讓南河村再生。

羅文祥的有機農場不只產品有機,他更有心協助街友及身心障礙的朋友,這樣的想法緣於早期在創世基金會工作時與街友接觸的經驗。所以在創建農場之初即透過社福機構及教會引薦,聘僱街友,只是這兩年來來去去的多,他倒也沒因此灰心,還想進一步將四場闢為庇護農場。目前正在籌組的有機產銷合作社,也可望取得包裝場,成為庇護工場,為身心障礙者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現在平均每個月有兩個團體來參訪,包括學術單位、社大、學生社團、改良場等,平日散客也有,都是口耳相傳。」他計畫買下現有房舍加以改建為包裝場及員工宿舍,將二場的三合院重新整修成為long stay民宿,開發中草藥提供高檔素食餐廳所需,以及自行開設坐月子中心。他笑說,做夢不花錢,希望10年有成。(健福有機農場http://jforganic.blogspot.com


小百科:有機農產品與驗證

所謂「有機農產品」,係指同一生產農地之土壤及水源未受污染,生產過程未使用農藥與化學藥劑,並經驗證機構驗證合格之各項農產品。目前臺灣有機農業生產面積占總耕地面積82萬多公頃之0.24%,其中,蔬果面積約占35%

依據20091月施行之<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辦法>,有機農產品須經過135種農藥殘留檢測。目前授權7家民間機構辦理。惟驗證費用偏高,平均每分地需5千元,這對小農而言不啻是沉重的負擔。未經驗證而以有機農產品販售者,經檢舉可罰鍰630萬元,檢舉人可分得5%獎金。(部分資料取材自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http://organic.supergood.com.tw

 

圖說:

圖1:為有機栽種的秋葵。(攝影/吳智琪)


小百科:硝酸鹽(NO3

植物的根部吸收有機肥後,會轉化成自由形態的硝酸離子,如果施肥過量或過早採收、日照不足,蔬菜將殘留過多硝酸離子,一旦遇到唾液中的消化酵素,可能轉變為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依據199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The Joint FAO/WHO Experts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規定,硝酸鹽之每日攝取安全容許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為0~3.7mg/kg,歐盟則於2001年訂定公告少數蔬菜(包括菠菜及萵苣)之硝酸鹽限量標準。但有專家對於直接比較蔬菜之硝酸鹽含量與每日攝取安全容許量,從而衍生出限制蔬菜之硝酸鹽含量的作法不盡認同,故美加及澳洲等國目前尚無制定蔬菜中硝酸鹽之限量標準規範。然歐盟率先規範土地利用及施肥標準,以降低使用硝酸鹽於土壤,進而降低水資源及農作物被硝酸鹽污染的作法,在環境保護迫切的當下,值得肯定。(取材自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圖說:

圖1:羅文祥有機農場一隅,為了調節土性,將種植水稻。(攝影/吳智琪)

 

圖說:

圖1:罹患大腸癌,讓羅文祥頓悟,唯有改變生活態度,決定下田當農夫。(攝影/吳智琪)。

圖2:羅文祥在臺大建立起研究能力,圖為攝於傅園。

圖3:臺大園藝研究所期間建立同窗情誼,在日後工作上互相效力,圖為與同學出遊。

圖4:羅文祥坦言開發有機通路不易,所以採取差異化策略,種植其他農戶不種的菜種,如他身後的秋葵就是農場主力作物之一。臺灣的秋葵日需量僅200公斤,只要一甲地就飽和,現有一分地日產18公斤,明年將擴增至兩分地,日產30公斤。(攝影/吳智琪)

圖5:羅文祥用愛心經營農場,員工或是街友、或是義工,歡迎您來體驗。義工供膳宿,不支薪,一天最少工作4小時。圖為一場的員工,今年暑假來了兩名義工,分別是小學老師和大學生。(攝影/吳智琪)

圖6:羅文祥的健福有機農場位於苗栗南北河,還是一處未受污染的世外桃源。(攝影/吳智琪)

圖7:受在地素食餐廳委託,羅文祥小規模試種中草藥,將來還打算研發藥膳食補,開設坐月子中心。(攝影/吳智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