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天有3分之1時間是花在睡眠上,所以睡眠對健康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特別是現今社會人口加速老化,老化與睡眠問題之間的交互影響更加浮現,此點由超過半數的美國老人都有睡眠問題而可見。筆者嘗試從老化對睡眠生理影響以及可能造成的病理變化切入,來探討這個日益重要的問題。

老化對睡眠生理的影響

年老對睡眠的影響包括睡眠週期及睡眠結構的變化。睡眠週期的提早可說是年老對睡眠的最大影響,由於睡眠週期前移,所以會讓老人很早就入睡,但也容易過早醒來。雖然總睡眠時間並不隨年老而減少很多,但睡眠結構則有明顯改變,如表1所示,非動眼期的第一及第二期(淺睡期)增加、第三及第四期(深睡期)減少、動眼期縮短等,造成老年人大部分睡眠時間在淺睡狀態。老年人雖然躺床的時間增加,但真正入睡的時間減少,清醒狀態的時間相對增多。這些真正入睡時間的減少及睡眠結構的改變,常會引起老人睡眠品質不佳以及抱怨失眠。

年老所引起的睡眠生理變化有:睡眠時間減少、睡眠發生時間延後、睡眠節律週期提前、深睡期減少、動眼期減少、睡眠中覺醒的閥值降低、睡眠片斷及覺醒次數增多,以及白天打瞌睡等。

1:在不同年齡層的睡眠結構的分布情形

睡眠週期

兒童 (%)

青年 (%)

老人 (%)

清醒

5

動眼期

=

20-25

=

1

2-5

2

=

45-55

3

3-8

4

10-15

0

總共 (小時)

10-12

8-10

6-8

老化產生的睡眠病理變化

一、失眠

許多老年人都有失眠的問題,甚至有研究報告在65歲以上老人,超過一半有失眠問題,尤其在年老的女性。造成年老女性的睡眠障礙,有部分與荷爾蒙的變化相關,例如:雌激素的減少就可能引起停經後婦女的睡眠障礙。

廣義的失眠是泛指對睡眠時間或睡眠品質不滿意,可依發生時間長短分為急性或慢性失眠,或依發生在睡眠中的不同時間分入睡困難或維持困難。失眠可以是沒有特別病因(原發性失眠),或其他生理心理問題引起(次發性失眠)。

老年人的慢性失眠,可以是原發性失眠及次發性失眠。引起次發性失眠的原因包括節律週期的障礙、內科或神經精神問題、刺激性或鎮靜藥物的使用以及失智等。

造成慢性失眠的常見內科問題包括:肌肉骨骼疼痛、攝護腺肥大引起的夜尿、尿道阻力下降或膀胱不穩定引起的頻尿、心衰竭或慢性肺疾病。常見的精神問題則為憂鬱及焦慮。而引起憂鬱的常見原因有喪偶、退休、社交隔離以及失智等。這些精神問題不但可能引起失眠,也可能引起多眠。如阿茲海默症,睡眠障礙及睡眠中斷是很常見的,病人除了入睡困難,也很容易從睡夢中一再驚醒。睡眠障礙會隨著失智症狀的惡化而變得更嚴重,造成病人白天嗜睡,而夜間則無法入睡或無法維持睡眠。而常見神經問題包括巴金森氏症、腿部不寧症候群、週期性腿抽動及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等,本文稍後會對這些神經問題詳加述論。

由於用藥機會增加,藥物引起失眠的機率在老年人也比一般年齡層高,可能引起失眠的藥物或物質列於表2。評估老人失眠問題應小心詢問其藥物史及物質使用狀態,許多老人飲酒以幫助睡眠,但即使不過量的酒精也會造成多夢及夜間驚醒,促使交感神經興奮以及兒茶兒酚的釋放,而大部分的老人對此副作用甚為敏感。

由於老人的失眠常常為多種因素造成,建議找專科醫師詳加評估治療較安全。

2:可能引起失眠的藥物及其影響

藥物種類

產生之影響

酒精

引起入睡但會造成以下的睡眠中斷

膽鹼抑制劑拮抗劑

失眠

乙二型交感神經拮抗劑

睡眠結構改變、可能引起夢魘

咖啡因、抗充血劑

刺激作用

Levodopa

失眠

類固醇

興奮作用、可能造成激動

利尿劑

夜尿

phenytoin

失眠

二、節律週期的障礙

人體許多生理系統像荷爾蒙、血壓、體溫以及睡醒都有一定的節律週期。當內在的生理週期與外在環境需求不一致時,就容易發生節律週期的障礙。造成老年人節律週期障礙的原因包括:視丘上核功能退化、體內分泌的褪黑激素減少、光照時間及劑量太少等。在安養機構的老人由於照光時間普遍過少,致使夜間睡眠不完整。老年人的節律週期普遍比正常前移,造成早早入睡與過早醒來,即使為了配合社交活動而晚些入睡,仍會相當早起,致使睡眠剝奪而且白天嗜睡。若予以老人每天照光1小時,則可將前移的節律週期正常化,並且改善睡眠效率與品質,是簡單有效的治療。

三、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

作夢通常發生在動眼期,由於動眼期時全身肌肉除了眼外肌及橫膈膜肌肉外都呈無力狀態,所以作夢時不會有大動作。但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的肌肉張力不會消失,所以作夢時會有肢體亂揮舞、說話、站起來行走,甚至吃東西等動作,激烈一點的可能會傷害自己或枕邊人。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9成為男性,通常在60歲以上。

此種睡眠障礙常與一些神經退化疾病,如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等相關,且多出現在這些神經退化疾病發病前,在診斷為巴金森氏症病人中,有15~47%患有此症。此病診斷上主要靠瞭解病史及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或攝影紀錄。治療可投與clonazepam,效果可達90%

四、週期性的腿抽動與腿部不寧症候群

週期性的腿抽動即是在睡夢中肢體不正常抽動,抽動程度可從輕微收縮到明顯,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上可見肌電圖上呈現週期性活動。患者以男性為主,發生率隨年齡而不同。症狀可以從無到造成睡眠中斷,使得發生率不容易估計。

腿部不寧症候群在老年人亦相當常見,65歲以上發生率為10~35%,逾半數病人有家族史,與週期性腿抽動不同的是以女性居多。患者可能有刺痛、痙攣或像蟲在爬的感覺,促使病人必須移動腳或按摩來解除這種不適感。不同於週期性的腿抽動在睡夢中發生,腿部不寧症候群多在剛就寢時發生,可能會造成入睡困難。此病病因不明,但有報告指出和貧血、類風濕關節炎、腎衰竭及週邊神經病變相關。治療週期性的腿抽動與腿部不寧症候群可使用benzodiazepam、嗎啡類及dopaminergic藥物。Benzodiazepam可減少驚醒但無法減少腿抽動,嗎啡類則相反可減少腿抽動但無法減少驚醒。dopaminergic藥物則可同時減少二者,為治療首選。

五、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即為睡眠時上呼吸道肌肉張力大幅下降,造成上呼吸道塌陷、氣流阻滯以及血氧降低。阻塞處多發生在軟顎或舌根處。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相當普遍,占中年男性4%、中年女性2%。有研究顯示在60歲以上老人的發生率可達45%~62%,不過此數字可能低估了,因為老人症狀容易被忽略。

阻塞型呼吸睡眠中止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於65歲,男性,肥胖(身高體重指數高於30),頸圍大於43公分,習慣性打鼾(每星期≧3晚)以及患有高血壓。臨床症狀包括經常性打鼾、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夜尿、高血壓、被目睹呼吸中止、睡醒時會口乾、疲倦及頭痛。如果一個人有習慣性打呼,呼聲很大(隔兩個房間之的距離也聽得到),以及經常目睹性睡眠呼吸中止(每星期≧3晚),則患有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的可能性為一般人的34倍。

由於睡眠呼吸中止會造成血氧下降、睡眠片段以及交感神經興奮,如果延遲治療,可能併發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症)、神經認知異常、代謝異常和交通意外。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標準診斷方法為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overnight polysomnography, PSG),藉由偵測腦波、胸腹運動、呼吸氣流、血氧以及心電圖等,紀錄睡眠中各項生理變化。此項檢查不但可正確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對於睡眠結構及其他影響睡眠的原因,如週期性下腿抽動,也有助於了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上呈現呼吸氣流停止,胸腹不協調運動,與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呈現呼吸氣流停止,胸腹同相運動但幅度減少的情形可鑑別。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的治療方式視嚴重度而定,一般先由戒酒、戒菸、減重及側睡開始。輕度患者若日間嗜睡症狀不明顯,可接受局部手術治療,將鬆弛的組織切除,讓上呼吸道直徑擴大。也可以戴口內裝置將下顎往前推,以避免在睡眠時上呼吸道塌陷。症狀明顯或嚴重的呼吸中止患者,應接受連續性陽壓呼吸器治療,因手術及藥物治療效果都不好。

結語

隨著人口老化,睡眠問題在日常生活與醫療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藉由了解老化造成對睡眠生理的影響及老人常有的睡眠病理變化,今日的醫學可以分析並矯正睡眠困擾,更可進一步改善因睡眠問題引起的身體疾病。臺大睡眠中心網址:http://www.ntuh.gov.tw/SLP/default.aspx。(本專欄策畫/臺大醫院骨科部江清泉主任)

 

李佩玲小檔案

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現任臺大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專長睡眠醫學、胸腔內科學、重症醫學、分子醫學。

 

余忠仁小檔案

1987臺大醫學系畢,1997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2008/8-迄今)、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2008/8-迄今)。歷任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綜合內科部副主任、胸腔內科主任,1999~2005年擔任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專長一般內科學、胸腔內科學、重症醫學、癌症醫學、超音波醫學、分子醫學。19971998年獲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傑出研究獎,也屢獲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助(1994, 1996, 1997,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