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07)擔任美國達福地區臺大校友會會長,有機會把此地校友的活動報導在校友雙月刊,與國內朋友分享我們在國外的生活點滴,編輯邀請我寫一篇青春紀事,這喚起了我腦海深處的往事,在時光隧道中,我努力地捕捉三十多年前的大學生活,很多情景至今仍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臺大四年留給我非常美好的回憶。
住宿生活多彩多姿
民國61年秋天是我初次離開風塵僕僕的新竹來到臺北這個花花都市,考上第一志願臺大外文系自然欣喜萬分,但想到將與全國頂尖的優秀學生齊聚一堂,猶如江河小魚游入大海,感到既新鮮又恐懼。我對臺北人地生疏,所以申請學校宿舍,由於申請者遠超過宿舍供應,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必須用抽籤方式來決定,我很幸運能搬進女三宿舍,這開啟了我的臺大求學旅程。當時的女三宿舍是全校最古老的一棟,自日治時代留下來,一間要容納12個人。住宿的同學皆來自中南部及僑居地,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科系和家庭背景,但是朝夕生活在一起,就像一個大家庭,晚上11點鐘熄燈後,大家話匣子打開,七嘴八舌、東南西北大聊一番,好不熱鬧,要進入夢鄉還真不容易呢!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我們守望相助,互相照顧,也建立了良好的友誼,有幾位至今還保持聯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浴室設備不是很完善,熱水不足,常常要洗戰鬥澡,當時我掌管宿舍財務, 畢業時還有盈餘,所以提議買一台熱水器送給學校,讓以後的住宿生免受冷水之苦,大家一致贊同。另外,當時沒有洗衣機和烘乾機,一切用最原始方式處理,大家把手洗的衣服放在同一棚子裡晾乾,所以很容易拿錯或丟失,後來我們向校方爭取衣物可以晾在自己宿舍門口,於是家家戶戶掛列著萬國旗,在女三宿舍形成一個非常特殊的景象。因我是宿舍代表之一,我學會為自己權益辯護,也懂得為學校盡點棉薄之力。
臺大住宿四年多彩多姿,沿羅斯福路的傅園外牆有一整排小店,像博士書店,4、5坪的店面雖小,但萬物具備,應有盡有,還有山東鍋貼及冰果室也都是我們住宿生常光顧的店,另外天橋對面的得記和偉多利麵包店、鳳城的招牌飯、新生南路的大聲公,以及舟山路旁的意麵攤,都是我常去打牙祭的地方。週末,學生活動中心常有免費電影,第二輪電影在東南亞放映只要幾塊錢。當時的校園非常幽靜,三五好友坐在杜鵑花叢裡談天說地,是很大的享受。與男友約會就從椰林大道漫步到醉月湖邊,足跡踏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而動物館旁的寧靜小道也是情侶出雙入對的地方。當時宿舍沒有電話,男生要找女生,只能在宿舍外面站崗,再請要進宿舍的女生幫忙喊外找,被約找的女生又是羞澀、又是驚喜出來相迎,這種約會方式很純真,也很耐人尋味。那時宿舍11:30就關門,有一次去西門町看電影回來時已關門大吉,只好攀牆而入,如今回想起來,別有一番情趣。
外文系名師群集
我們外文系是120人的大班級,課業十分沉重,有的科目分五組上課,有的則共聚一堂,在新生大樓或文學院並沒有幾間教室可以容納我們這麼大班。課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教「英國文學史」的顏元叔教授,他上課認真投入,聲音富磁性而宏亮,念起詩句來,鏗鏘有聲,十分悅耳,平時喜歡打瞌睡的同學,上這堂課都精神飽滿。另外朱炎教授的「美國文學史」也十分叫座,他溫文儒雅,聲音柔和,可是他會抽問,所以上這堂課同學們也都正襟危坐。朱教授也時時教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不過那時少不經事,不識愁滋味,對他講的話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現在回憶起來,真要感謝他的殷殷教導。還有教「現代文學」的王文興教授,他的著作《家變》也是大家喜愛的讀物。大四那年,有幾位年輕教授自國外返臺大任教,他們大力推動比較文學,評論中西文學的同異處,也引起大家的興趣,後來有好幾位同學繼續在這個領域鑽研。
我們班雖大,但是每逢班際競賽活動,像歌唱、划船、園遊會等,大家可都精誠團結,全力以赴。還有一年一度外語劇院公演時,為了把莎士比亞及西洋名劇介紹給全校,更是全班總動員,群策群力把它辦好,觀眾出席人數年年增加,老師們花費多時指導,功不可沒。在我們畢業二十年的同學會中,王文興教授與林耀福教授都應邀來參加,他們的音容絲毫未變,只是頭髮白了些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他們令人又敬又愛。
鼓勵學生服務人群
課外活動和社團經驗豐富每一個臺大人的生活,我們不但增廣視野也擴展了生活領域,更學習到許多寶貴的做人處事道理,建立日後進入社會立身的基礎。當時校方鑑於學校和社會脫節現象,乃大力鼓勵學生走出象牙塔,以實際行動去關心社會,尤其是偏遠地區及弱勢族群,於是各學院及社團紛紛組成農漁村服務隊,在暑期中深入窮鄉僻壤的村莊探訪服務。我參加了兩次,一次是社團聯誼會組隊到嘉義四湖,另一次是工學院主辦到布袋。一隊20人,皆來自不同學系,隊裡的醫學院學生為村民做簡單的醫療服務,工學院學生負責維修電器物品,其他同學則帶領當地弱勢學生做團康活動和宣導健康常識。我們輪流到各村落服務,這是當地一大盛事,服務隊所到之處皆受到英雄式地歡迎,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扛著待修的電鍋、電視等家電,等著我們的到來。我們生活非常簡樸,住宿是在廟宇打地舖,而且必需自行炊煮,每天工作12小時,如此持續兩個星期,年輕的我們甘之如貽,一點都不覺得累。服務隊帶給社會莘莘學子無限的關懷,也受到高度的肯定和讚許,兩次的社會服務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身為臺大人,要時常期許自己對社會有點貢獻。
學以致用 回饋社會
臺大出國風氣盛,「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是6、70年代在臺大流行的口頭禪。畢業後在臺灣教書兩年,也隨波逐流到美國求學,開始人生另外一個旅程。我一向對教育工作充滿熱忱,所以選擇教育心理作為研究所研讀課程,學海無涯,人生處處皆學問,窮其一生都學不完。
雖長年旅居國外,但對臺灣有血濃於水的感情,這幾年曾兩度帶領達福地區致敬團回國參加雙十國慶活動,因緣際會,與臺大前校長虞兆中教授在鹿鳴堂同桌共飲,當時他已是89歲高齡,但他談吐幽默、真誠,態度溫和、謙虛,對我們更是鼓勵有加,使我如沐春風。他要我們永遠以臺大為榮,無論身在何處,都要維護母校的校譽,他還說一個人的成就要以他對人類的貢獻來衡量,而不是學位或頭銜,他還說人才的培養是無止盡的,人活著一定要有希望。虞校長儒者的風範令人仰慕,他的一席話讓人刻骨銘心,我也時時自惕自勵,鞭策自己以所學回饋社會,所以積極投入社區服務。社會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關愛並發揮所學之處,這樣生活既充實又愉快。今年當上達福地區臺大校友會會長,為300多位校友服務,我們定期舉辦學術及聯誼活動,並發行通訊錄,報導臺大的最新動態,製作具臺大風格的團服,也把臺大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校訓散播在此地。每次聚會,都以唱校歌來結束,遊子心,臺大情,臺大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目中占著極重要的地位。
陳碧卿小檔案
1976年畢業於臺大外文系後,返回母校新竹女中教授英文並擔任導師,1978年負笈美國德州奧斯丁大學深造,主修教育心理,1981年獲教育碩士。畢業後在美國州政府從事教育輔導工作多年,後至佛羅里達州推行中文教育,任教於Saint Andrew’s School私立高中,教導美國學生學習中文並認識中華文化,在她春風化雨下,許多學生畢業後都從事中美外交或貿易工作。遷回德州後,積極在學校和社區推廣中文教育及參與青少年輔導工作,近年兩度帶領致敬團回國參加雙十國慶慶典及參訪旅遊活動。擔任達福臺大校友會理事多年,2007年接任會長,繼續為校友及僑社服務。
圖説:
圖1:筆者攝於臺大女三宿舍。
圖2:參與達福臺大校友會服務校友,2007年獲選為會長(前排左2)。
圖3:社團活動豐富了我們的大學生活,也學習到許多寶貴的待人處世之道。
圖4:筆者(右1)大學畢業時,與室友於傅園合影留念。
圖5:多年前返國回母校時,筆者(後排左4)有幸與前校長虞兆中教授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