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各位學長厚愛,本人被選為第7屆日本臺大校友會會長,殊感榮幸。
接到臺大校友雙月刊執編林小姐來函,希望我能寫一篇有關臺大的青春紀事。約四十年前的往事了,我出身在一個保守的家庭,雙親的年齡與同學的祖父母相當,家教非常嚴格,青春生活中沒能留下任何浪漫的色彩。而當時的學生生活也很單純,每天往來於家庭與校園之間,跟住校生也沒有深交的機會。只是很幸運的交到一生中難得的知己──泰運法律事務所的吳素華,以及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的王玉葉。而我們司法組在班對張美蓮、黃照雄熱心的號召下經常聚會,加上畢業數年後自動加入的法學組,每次同學會聲勢浩大親如手足。因而別人所謂的「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的惆悵我們沒有。近年來因大家年事漸長,更組了一個唱歌班以及一個太極拳班,由鄭曼青師爺薪傳的侯政辰同學指導。每星期見面練習以後,一起吃飯郊遊。去年秋天還浩浩蕩蕩的組團來日本賞楓,共慶60生日,感情親甚家人,令其他班級同學羨慕不已。這是人生一大財產,真得感激張、黃伉儷的熱忱。
當年兩組經常一起大班上課。感覺上,上課就是從這一間教室移到另一間教室,從這一節的抄筆記到下一節的抄筆記。以臺大齒科教授郭英雄夫人──王寶梅的筆記最工整,是許多同學參考的目標。老師們也很少點名,也不在意來旁聽的學生,同學們上課非常自由,每一個人都可以憑自己的判斷,決定他需不需要上某一堂課。所以有些課程選修的人數跟來上課的人數並不一定成比例。但一般來說,同學們都很熱心聽課,經常要提早去教室搶位子,換教室時男生總是捷足先登,虧他們先將書本拋到桌上訂位子,我們慢動作的女生才可以有前面的好位子坐,現在回想起來,蠻感激的。老師們有的鄉音很重,法學課程又抽象難解,本著北一女K書的精神,囫圇吞棗,考試時認真地應付過去了,卻不甚瞭解。畢業後馬上來日本慶應大學求學,沒有實務經驗,對自己一直沒什麼信心。前幾年跟導師翁岳生院長談起,才知道成績單上的1,只有前10%,而2,亦需極高分,是從前面計分。而問起現今在司法界活躍的同學,他們也說在學中都是同樣的感覺,還說當時完全瞭解的可能只有班上第一名,即現任考試委員的邱聰智。青澀的年華,如此幼稚無知,想來好笑。
法學院在徐州路,離西門町很近,有時候在課堂之間如時間足夠,也會跑出去看一場電影再回來上課。但大部分的時間都消磨在圖書館或學生活動中心,那裡有部古舊的撞球台,裡邊賣咖啡、茶水,也有餅乾、冰淇淋,當時那算是很時髦的玩意兒了。校園附近有聞名的老張擔擔麵,中午常常和吳素華、王玉葉去光顧。現任金典酒店總經理胡渝生的家近在咫尺,中午常去打擾,我們還在他家日本宿舍式的地板上穿拖鞋、學跳社交舞呢!後來大四出國在即,吳素華媽媽請來專門的老師教我們跳社交舞,怕我們到國外出醜,其實悠哉悠哉的日子只有大學黃金時代而已,出國後功課的壓力加上一切都得自己來的現實生活,哪有那閒情逸致!
偶然也和別的科系一起郊遊,或到校總區聽演講、參加社團活動。但跟住校同學熟識反而是畢業多年後的聚會中。在學中,蘇貞昌是橄欖球校隊,一頭黑髮非常茂盛,感覺上像棵大樹,雖然沉默,但是正直、可靠。許阿桂也常微笑,話不多。沒想到日後他們有如此驚人的成就。許阿桂為華隆事件耗盡心血,五十年華因癌去世,她的清風亮節不愧為最受尊敬的法曹人士。而蘇貞昌將角逐2008年副總統大職,在此預祝他旗開得勝,相信他定能擔負國家重任,大有作為。
臺大自由的校風,優秀的師資,造就了許多俊秀的人才。梅仲協教授、洪遜欣教授、韓忠謨教授、蔡章麟教授、陳棋炎教授、馬漢寶教授、翁岳生教授…不勝枚舉。尤其翁院長是我們的導師,常準備茶點招呼導生,關心學生的生活、學業,令他組同學非常羨慕。同學間感情也很和睦,新年一起旅行,男生到復興岡服役女生就去勞軍,親如手足。很可惜最高大健壯的檢察官江文利卻第一個英年早逝。郭波在當了長久的檢察官後放棄仕途,到海南島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其他同學在教育界、司法界、商場,亦各有成就,朱柏松回饋母校當教授,顧裔芳在東華大學執教鞭,丁亞雯歷任中山女高、中正高中、北一女校長;班對鄭文肅、李瓊蔭都是高等法院檢察官,陳建年任職高分檢,林照明任職台中高分院,鄭三源、黃一鑫任職最高法院,葉百修在最高行政法院當官長,蔡文貴也任職高雄地方法院。其他執業律師的有吳素華、賴玉山、柯開運、呂光武、莊展廣、林金鈴…,李壯源則在商場大展鴻圖;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能力貢獻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而國外功成立業的,則首推洪遜欣教授的女公子洪滿惠,在美執業律師,專長於買收合併。
至於我自己,平淡安靜的醫生家庭生活之餘,應此間多位北一女畢業朋友的邀請,於十年前創立了在日本北一女校友會,從此在日校友不必千里迢迢的赴美、返臺就能參加校友會了,至今每年聚會一、兩次。也有自己小小的事業,還算不虛所學。
二十多年前外子在浦安開業,翁老師與夫人訪日時曾光臨寒舍。我以為看我們盛業,我忙著協助醫務,老師會高興,沒想到一向嚴肅但溫厚的老師卻嘆口氣,才領悟到老師對學生的期許不在於收入的多少,而在於學以致用的成就。幾年後醫院人事已完全上軌道,把一些瑣事交給職員,挪出一部分的時間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曾因投資的土地被徵收,與美國加州政府打過兩場官司都勝訴,是極好的淬歷。但也有過苦澀的經驗,東京都心的一棟樓房被鼠輩指染,兩位熟識的日本律師,一位說沒有自信,因覺有黑幕不是循正當法律途徑可以解決的單純問題,另一位則被某家有職員涉嫌的著名不動產公司所收買。一個外國女性如何孤軍獨鬥?以自己僅有的法律知識冷靜地跟他們鬥智了一年多,避開種種陷阱,總算斷絕禍根,圓滿解決,是終生難忘的回憶。
從懵懵懂懂、少不更事的青春時代到年屆花甲,回首來時路,不完全燃燒中也學習甚多。剩下的人生希望能回饋社會,報效鄉梓,盡棉薄之力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天佑吾土,相信臺灣在動盪的局勢中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這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賴百合小檔案
臺大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日本慶應大學法學碩士。擔任美國加州都市地產公司顧問、日本創世紀股份有限公司社長等職。熱心校友服務,創立日本北一女校友會,現任日本臺大校友會會長。
學生時代即對個人尊重的私生活權利極為關心,在著名的憲法教授田口精一的指導下,完成相關論文甚多,此法乃現今日本個人情報保護法的先驅。熱愛臺灣,幾十年來推動臺灣的民主、人權不遺餘力。
喜愛繪畫、音樂、閱讀、陶藝、旅行,休閒時逛書店、博物館和聽歌劇是最大的享受。
圖説:
圖1:大二(1967年元旦)時,同學由北投徒步上陽明山森林公園烤肉,極冷!蹲者為班長韓琦光。第一排立者左起為吳素華、許阿桂、筆者、張美蓮。
圖2:大三暑假(1968),男生到復興岡服役,女生去勞軍。前排拿帽站著的是蘇貞昌,筆者坐在第二排右4。
圖3:大四(1969年春)時與老師、同學合影於臺大法學院。蘇貞昌站在前排左3,筆者在第一排右2,右1為姐妹淘吳素華,王玉葉站在前排右1。
圖4:2006年10月,同班同學相邀至日本賞楓,攝於東北十和田湖。前排左2是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