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是一個農業縣,人口73萬,人口外流及老化嚴重,各種疾病尤其是肝病及癌症之罹病率和死亡率在全國均名列前茅。由於生活機能不佳,較難吸引及留住醫事人才,醫療資源長期不足,民眾一旦有急重症就要往外縣市送,如此不僅加重病人及家屬的經濟負擔,更可能因錯過救治的黃金時刻而影響病情和性命。歷任地方首長都積極地想改善此落後的醫療環境,前縣長蘇文雄更因本身罹患肝癌必須遠赴臺大醫院就醫而感受良深,故於民國88年起極力邀請臺大前往設立分校及分院。有賴臺大前校長陳維昭教授及臺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教授的遠見及愛心、地方首長及民代尤其是前立委林明義(與蘇縣長都因肝癌過逝)的大力推動,88年10月臺大即通過「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興建雲林分院構想書」。89年3月,設院計畫經衛生署醫事審議委員會通過,行政院同意無償撥用54公頃校地,雲林縣政府並承諾20億元建校及建院經費。分院計畫定案後,由當時縣長張榮味與副縣長張清良、主秘陳武雄及議長陳清秀等人,合力克服財政困難,陸續撥款8億元經費建院。
臺大醫院為儘早協助解決雲林地方之醫療困境,於民國90年7月起即支援署立雲林醫院。同時間衛生署推動一縣市一公立醫院,也為了整合醫療資源,當時署長陳建仁教授慨然將署立雲林醫院交給臺大醫院,而於民國93年4月1日改制為臺大醫院雲林分院。但因雲林分院原斗六院區之規模及設備仍不足以提供民眾所需之高品質醫療及癌症醫療,所以虎尾院區之第一期醫療大樓仍按原計畫進行,於民國94年7月14日動土,96年9月3日正式營運,96年10月19日舉行啟用典禮。
臺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教授暨醫療團隊在支援署立雲林醫院時期,即開始深入瞭解地方上的醫療需求,用於規劃未來發展方針。改制後,積極補辦94年預算,作為空間整修及重大儀器增購所需,並將總院新購之心導管設備先移置分院,配合新成立的心臟血管中心及由黃瑞仁副院長兼中心主任所率領之內外科堅強團隊(含外科陳益祥副教授),於民國93年11月15日正式啟用以來,已執行心導管手術2千多例、心臟手術240多例,也提供完整的檢查和門急診住院服務,造福雲林及鄰近地區民眾。這是目前本院斗六院區的強項,也部分實現了本院對急重症醫療之承諾。
本院其他科別在改制後也致力於提供各項優質服務,已逐漸獲得民眾信賴,目前平均每日門診數約2千人,平均每日急診數約120~130人,35張加護病床經常滿床,已全開的332張一般病床占床率近來都在九成以上,門診、急診、病房乃至停車空間趨近飽和。虎尾院區第一期醫療大樓的啟用正是時候!
由國人的死亡率統計可得知癌症仍高居首位,雲林縣又是最為盛行的地區之一,但目前該縣卻沒有一套完整的癌症治療設備,而本院斗六院區已無癌症治療的發展空間,所以虎尾院區第一期醫療大樓在設計上即以癌症治療為重點,除了提供民眾一般性門急診及住院服務外,更引進腫瘤治療的各科人才,配置了最新的腫瘤放射治療設備、化學藥物治療設備、安寧療護病房,更重要的是得到總院各相關科別人力資源,組成堅強的團隊,互相轉介及支援,加上虎尾院區環境優雅舒適,相信必能為雲林縣及鄰近地區的癌症病人提供完整性、高品質、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雲林分院自改制迄今已屆三年,在總院林芳郁院長、前臺大醫院院長李源德教授、前醫學院院長陳定信教授、臺大雲林分部謝博生召集人、前臺大校長陳維昭教授,以及現任的李嗣涔校長支持與督促下,漸獲地方民眾肯定,營運狀況日益改善,迄95年底已能自給自足。除醫療服務外,也積極配合中央及地方推動公共衛生政策,如整合性篩檢、毒癮患者美沙冬替代療法;在教學方面則提供醫學生及住院醫師社區型醫院的學習環境及經驗;研究方面更針對地方特有的疾病型態進行多項本土性研究;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建置,本院已然成為公立醫院多元化轉型的參考模式。
圖説:
圖1:虎尾院區第一期醫療大樓擁有最先進、最完善的醫療設備,提供民眾完整性、高品質及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圖2:黃世傑院長(右6)率臺大醫療團隊進駐虎尾院區,不僅可改善中部地區長期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要進行地方特有疾病之本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