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係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已於數年前更名為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於民國84學年度(1995)退休之名譽教授,由系務會議通過,而由當時之陳維昭校長發給名譽教授證書。當時教授退休可延至70歲,故迄今退休已屆十二年,已是80餘歲之老翁了,時光催人,韶光易逝,不禁令人感慨系之。由於子女在臺完成學業後,均已來美任教或任職,在臺已無親人,無奈退休後即來美定居,倏忽已逾十載。然每年因公或私人事務仍需返臺處理暫住,其間於20049月返臺時,無意間在圖書館看到諸位惠編之《臺大校友雙月刊》,於200471日出版第34期,翻閱後感到內容詳實豐富,久久未能釋手,直至閱讀完畢。然而其中有一篇有關傅故校長斯年之文章,係蔡淑婷小姐所撰寫,標題為<傅園──臺大校園自然資源、建築景觀,與文人風範之薈萃>,文圖並茂,閱後尤為欽佩,並引起了我對傅故校長之追憶及其人格之自然偉大,誠如蔡小姐所述,傅校長任職臺大校長僅一年十一個月,而於55歲英年早逝,但對臺大及臺灣高等教育樹立了良好風範,貢獻良多,功不可沒。

所謂傅園即傅故校長之墓園,墓園之設計與監造,係一位李姓的名建築師所為,當時似任職臺大工務組組長職。任在墓園完成後前往憑弔時,曾與之不期而遇,面談片刻,撫今思昔,前後已逾五十五載。未久校園中之傅鐘亦在工務組尹工程師之繪圖設計下完成。尹先生係上海交大畢業,由於他常到溫州街單身宿舍走動,有時並在餐廳用餐,時相過從,故曾看到他繪製之傅鐘藍圖。為對傅故校長之尊重與懷念,乃就以下諸情節陳述之:

一、為內人自香港來臺作保證

我是在一個偶然之機遇中到臺大農業工程學系擔任助教,而當時之系主任為留學日本之金城教授,而發聘書之校長則為莊長恭先生,莊校長任職未久即返回大陸,繼由傅校長接任,而後我的助教聘書,則是民國388月改由傅校長發給的。當時國民政府已遷來臺灣,陳誠被任命為臺灣省政府主席,並聘請傅斯年先生為臺大校長。當時國共內戰方殷,大陸大部分省份已淪陷,局勢亦不穩定,不久韓戰即爆發,我的太太陳女士輾轉從家鄉到了香港,再自港來臺相聚,在港暫居於大學同學何先生(經濟系畢業)夫婦家中。由於國府遷臺後宣布戒嚴令,其中一項為出入境均嚴格限制,太太自香港來臺之希望渺茫。百般無奈之際,想起了求助傅校長作保證人,我微為助教,而校長乃是一校之大家長,結果我第一次冒昧面請傅校長,竟得到傅校長的慨然允諾。此後不到半年時間,經當局調查後,太太乃順利到臺相聚,令任銘感五內,無時或忘。

二、對臺大教職員工及學生之愛護:大刀闊斧改革臺大之陋習及建立臺大教員之聘任制度

國府遷臺後,尚有局部之內戰,時有以匪諜或特務的罪名逮捕人。警備總部曾夜裡到臺大校園來抓人,教職員工及學生人人自危,此事並未預知校方或校長,引起傅校長之不滿,提出抗議,並保出了不少無辜之學生及教職員工,由此可見傅校長對教職員工及學生之愛護。

傅校長對臺大之改革,都是大刀闊斧,所以得罪不少人。如當時臺大醫院的不良現象,一一取締,如:一人住院,全家人居於醫院走道;院內醫護人員、工友仍穿木屐,呱達之聲,不絕於耳,讓病人難以入睡。又如省政府農林廳擬將日本帝大時期經營之溪頭實驗林收回農林廳管理,亦為傅校長所婉拒,而於臺大森林系成立了臺大實驗林管理處。

又對於臺大教員聘任制度之改革,貢獻亦多。莊校長任內教授聘請期限長短不一,有終身聘任者、十數年聘任者、兩年一聘、一年一聘者。傅校長到任後均改為一年一聘,續聘一年後,到第三年再聘,則為兩年一聘,此後均為兩年一聘,以迄退休。為臺灣目前各大學聘任制度樹立了良好典範,當然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同仁。

三、中央電視台CCTV4「探索與發現」節目播映之李莊傳奇

抗戰時期,國府遷往四川重慶,而中央研究院及同濟大學與醫學院,均遷往四川宜賓附近之小村莊,名叫李莊。從國外寄來的信件只寫中國李莊及收件單位或人士即可收到,令中外人士好奇。察其原因乃當時之中央研究院及同濟大學與醫學院均在李莊,而中研院之總幹事即為傅校長,當時並兼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及國府參政員。抗戰時期到李莊訪問之國際名人,有美國之費正清、名記者斯諾及其夫人海倫等,由於同濟大學之關係,亦有不少德國名人經常往訪(傅校長早期留學德國專攻數學,後轉為文史)。一個李莊居民不到三千人,而有如此大之名聲,中外知曉,可見一般。傅校長任職臺大校長後,其所屬之歷史語言研究所全體同仁,均追隨傅校長轉職臺大,因而壯大了臺大文學院文史相關學系,培育不少傑出人才。當時之文學院院長為沈剛伯教授,文史相關學系之教授如李濟、勞幹、董作賓、李孝先等均來自中央研究院之歷史語言研究所,貢獻亦多。

四、傅校長與胡適之先生之交誼

抗戰時期,胡適之先生擔任駐美大使,戰爭結束後,國府發布由胡先生擔任北大校長,在新任大使未到職前,胡先生暫留美國等待辦理交接。當時乃請傅校長代理北大校長。胡先生將其任內未用罄之餘款數十萬元美金交還國庫,而傳為佳話。胡先生返國接任北大校長後,國共內戰伊始,平津一帶告急,國府乃派專機將北大校長胡適、清大校長梅貽琦等人接來臺灣,南開大學校長張伯岺不願來臺,遂留在天津。

胡適先生來臺未久,傅校長請其到臺大演講,因當時無適合之大禮堂可用,乃在校內操場搭了高台,請胡先生在高台上演講。記得胡先生上台後第一句話是:「這樣在台上,真是有些高高在上的感覺,很不好意思。」引起台下聽眾哈哈大笑。接著他說講題是「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他舉《紅樓夢》情節為例,推斷作者可能為當時的滿清政府做特務工作,並舉出例證,見解精闢,贏得不少掌聲。之後不久,胡先生為國民政府聘請為南港中央研究院院長。

五、於省參會被質詢的情節之一

臺灣省參議會,簡稱省參會,會址在臺北市南海路。其右後側為南昌街,與原農業復興委員會對面鄰近,似為一日式建築之會議廳。依據報載,當時有數位知名之參議員(如楊肇嘉、郭國基等)質詢傅校長,其一是臺大將美國贈送的圖書、儀器、設備、重機械等轉送其他單位,有討好及謀利之嫌。質詢語氣尖刻,又非事實,令傅校長感到氣憤。他在答覆過程中表示這些圖書、儀器等並非贈送給臺大,而是美國在二次大戰後之剩餘物資,以船運贈送給落後國家,中國各大學也在贈送之列,如北大、清華、南開、唐山交大、上海交大等校。當時國共內戰,北方港口多已淪陷,船隻無法靠岸,因此大都南下轉往上海,但港口實在壅塞,無法交貨,在臺國府乃下令轉運至臺灣的基隆、高雄兩港,部分交與臺大及其他有關單位。其中,當時之金門防衛司令部(簡稱金防部)將美國贈送之一部大發電機轉給金防部使用即為一例,又臺大倉庫中尚有贈送上述各大學之字樣。當時陳誠主席電詢傅校長是否需要此等儀器、設備時,傅校長慨然允諾接受,並騰出倉庫接納上述設備,後傳出有監管倉庫人員不法盜賣等事,由於是監守自盜,被判無期徒刑,為其中之插曲。就在傅校長答詢上述之不實質詢時,突覺身體不適,終至腦溢血不治逝世。當時臺大學生聞訊,皆感悲憤,不約而同含淚大批湧到省參會,聲援傅校長,並要求有關當局懲罰質詢不實之參議員。

六、學者風範 高山仰止

有關傅校長營救四六事件之臺大學生,是民國38年(1949)之事,登在美國《世界日報》之B10版(2006331日),又於200733B8版刊載之<臺大憶往>(由嵇義述先生[現居美國北加州庫布蒂諾市]所撰寫)。嵇先生係臺大電機系之早期畢業生,爰其先誼父大人牟潤孫教授的鼓勵,考入臺大。牟教授說臺大的學風很好,可以自由聽課,他在臺大教書的時候,傅孟真校長(傅校長又字孟真)還常來聽他講課。傅校長效法北大校長蔡孑民(又名元培)先生,用人不講門派,而以著述與教學考竅教授,牟教授受到傅校長之賞識,這使嵇先生學到了「治學當如君子儒」的感受等語。  

傅校長任內選的國文課本是《孟子》與《史記》,這是傅校長和多位文學院教授慎重討論後所決定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句句治國宏觀,而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不但是正史的鼻祖,在文學上更有崇高的價值。由此印證傅校長之用心。

傅校長雖已逝世半個多世紀,然其精神及人格之偉大,仍然令後輩學人及年輕人念念不忘。

欲言未盡,最後附贈當年退休後,再訪問臺大時有感而作詩一首,表示對臺大之無限懷念。

八十老翁臺大行,

師生才俊高樓聳,

*景物依舊韶光逝,

亦喜亦悲總關情。

註:*此處景物係指臺大之校門、傅園、椰林大道,一、二、三、四及五號館,還有傅鐘等。

(文章初稿完成於2004年秋,20075月增修。因視力逐漸衰退,可能錯字亦多,拖延多時,逾兩年餘,甚感歉疚,並承蒙編輯部林秀美小姐改正、繕打,為爭取時效並曾多次通國際長途電話校改,特此致謝。)

 

圖説:

圖1:傅斯年校長邀請胡適博士來臺大演講,圖為胡適出席1949324日臺大歷史學會大會。(提供/路統信)

圖2:傅斯年校長勉臺大人要以服務全人類為志向,成為臺大世代相承之精神。圖為民國五0年代臺大大學廣場,攝於1959年。(提供/凌德麟)